野耗牛

野耗牛是一種動物,食草動物,一般生活的西藏地區。

概況

野氂牛(yak)
以西藏為中心的家畜化動物,它的長毛可作為織布的原料,牛乳是當地人的主要食品,肉可供食用,它是搬運貨物的能手。長著長毛的尾巴,被高僧拿來作為驅蠅的道具。不過幾十年前由於當地人及軍隊的捕殺,野氂牛已減少許多。1964年估計棲息數約3,000至8,000頭,此後再無正確的調查了。它們棲息在海拔4,000至5,000公尺的高地,據說善於攀爬斜坡。

簡介

等 級 生效年代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瀕危 1997年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易危 1996年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一級 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主要分布省份:四川 西藏 甘肅 青海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可可西里 黃龍寺 白河 卡沙湖 雀兒山 羌塘 阿爾金山 金湯孔玉 募斯卡 洪壩 四姑娘山 察青松多 洛須 竹馬籠 亞丁

特徵

偶蹄目 牛科 牛屬
體大,體長可達2m余。肩部中央具顯著凸起的隆肉,站立時略顯前高后低。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披長達40cm以上的長毛。尾端長毛形成簇狀。兩性均具角,角形相似,但雄獸的角比雌性者大。通體褐色,吻周、下唇、臉面以及脊背一帶呈現微弱的灰白色調。野氂牛為家氂牛的祖先,二者的區別在於野氂牛的體型比約大一倍,角和蹄也相應粗大。
易危 1996年
野氂牛在高寒草原或荒涼的寒漠地區,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進行攝食,邊食邊漫遊,無十分固定的棲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區。在嚴寒的冬季,由於植物被冰雪覆蓋,因而常在較大範圍內做短距離的遷移。善奔跑,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氂牛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野氂牛舌構造特殊,可以長期以墊狀植物為食,因而成為特別耐粗食的物種。野氂牛的主要天敵是狼群,後者常在冬季以圍攻的方式將老齡、幼齡和體弱的野氂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後群起撕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