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9米,少數可達15米;幼枝帶褐綠色,稍具棱,老枝變灰色;芽卵形或尖卵形,外芽鱗明顯具棱。葉近對生或互生,有時3-5片聚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通常長5-10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窄翅;乾時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或淺棕色;中脈在葉面凹下,至葉柄成狹溝,側脈常不明顯;葉柄長7-20毫米,在上面下凹成溝狀。
花有香氣,淡黃色,芳香,有時為奶油色或白色,很少為粉紅色,腋生,常密集於枝頂端聚生;花梗極短,在盛開時長2-8毫米,直徑1.5-2毫米;花被片18-23片,很少26片,最外面的2-5片,薄紙質,橢圓狀長圓形,長5-11毫米,寬4-7毫米,最大的長9-15毫米,寬2-4毫米,長圓狀披針形至舌狀,膜質,裡面的花被片漸狹,最內的幾片狹舌形,長7-15毫米,寬1-3毫米;雄蕊16-28,2-3輪,長2.5-4.2毫米,花絲舌狀,長1-2.2毫米,花葯長圓形,長1.4-2.4毫米;心皮8-13枚,長3-4.5毫米,子房扁卵狀,長1.2-2毫米,花柱鑽形,長1.5-2.5毫米。
果梗長5-16毫米。蓇葖8-13枚,長11-20毫米,寬6-9毫米,厚2.5-4毫米,先端具鑽形尖頭長3-7毫米。種子灰棕色至稻稈色,長6-7毫米,寬4-5毫米,厚2-2.5毫米。花期幾乎全年,多為2-5月(少數是12-6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 700-3 200 (-4 000)米雜木林、灌叢中或開闊處,常生於山谷、溪流、沿江兩岸潮濕處。也有成片純林的。
分布範圍
產於四川西南部(西昌、會理、普格)、貴州西部和雲南西北、東北部、中部。緬甸北部和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與功用
甘,溫。有大毒。殺蟲生肌,行氣止痛。用於疥瘡,胃寒作吐,膀胱疝氣、胸前脹痛等。常用量1.5~2.5g;外用適量,水煎洗患處。
附註
本品有大毒,慎用,如誤食,立即喝鹽水及酸水可解毒。陰虛內熱者禁用。本種之葉入藥,有殺蟲生肌之功效。
經濟價值
果、葉、花均有毒。四川米易縣民眾將葉曬乾碾碎,放入肉中,可毒死豹子等野獸。有人將葉當菸葉吃也中毒。四川鹽邊縣用葉毒虱子 。葉、果含芳香油,鮮果出油率0.24%,但不能食用,切勿與八角茴香油相混淆,以免中毒。
(名片圖出處: 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第六冊)
採收加工
季果實由綠色變黃色時採摘,曬乾。
化學成分
對貴州荔波產野八角開展化學成分的研究,從中分離到6個化合物,通過波譜分析分別鑑定為:β-谷甾醇(1)、大黃酚(2)、大黃素甲醚(3)、莽草酸(4)、莽草毒素(5)、和胡蘿蔔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