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中國精神

重構中國精神

作 者:《中國新聞周刊》。本書將透過目前看似混沌的社會亂象,掘發那些致力於精神重建的人們的故事。

基本信息

特色及評論

我們的人心,有太長的時間片面地偏向理智,其結果,是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義、創造性或博大的愛心。

信仰是超越對象的,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信仰的精神狀態,卻決定著文明的興衰、民族的浮沉。

——何光滬 我們為什麼需要信仰

辜鴻銘曾在《中國人的精神》里,將這種對百姓的憐愛之心,歸因於強大的同情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產生,則源自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吳敬璉 經濟學家中的“仁者”

最危險的並不是戰時,而是在大國復興時:制度化低,可預期也低,什麼都不會發生,什麼也都會發生,惟有歷史的鋒刃在暗中逼近。

——朱學勤 百年理性 百年酒性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中庸》中所倡導的和諧境界。把儒學看成是“哲學的人類學”、“宗教哲學”,現代新儒學在中國大陸絕響30年後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

——杜維明 為往聖繼絕學的一代儒者

內容簡介

過去一百年間,經歷了中西文明的幾度碰撞,經歷了文化上的自我懷疑和放棄,傳統的信仰、道德、倫理、文化認同面臨挑戰;經歷了政治上的幾番衝擊,曾經給一些人以支撐的意識形態也產生搖擺。

不受節制的商業化浪潮,最徹底地沖刷了人們的心靈,一些中國人變成了虛無主義者。

其實,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不能沒有信仰、道德、倫理,不能沒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沒有文化自信。

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跡象。也許可以說,中國已經進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時代。

一旦人們獲得自然的自由,則人們會本能地尋找一種更為正當、自己的文化,也可以和悠遠的歷史接上脈,滋養健全的道德、價值和生活方式,安頓中國人的身心。

書籍目錄

本書將透過看似混沌的社會亂象,掘發那些致力於精神重建的人們的故事。

目錄

重構中國精神

二十年中國人的精神歷程

追求信仰

潘曉:“一代中國青年的思想初戀”

評論 我們為什麼需要信仰?

道德重建

高耀潔:“為生民立命”

吳敬璉:經濟學家中的“仁者”

雒玉鰲:一個農民的信用美德

評論 道德重建的力量與信心

公益精神

殷永純:從北大才子到鄉村教師

霍岱珊:守望淮河的人

評論 他們伸向世界的手帶著溫度

公民精神

楊雲標:讓農民有尊嚴的微笑

姚立法:與走得慢的人同行

評論 公民的誕生

理性精神

黃萬里:只會講真話

評論 百年理性 百年酒性

文化自信

楊麗萍:率性而起 由心而舞

杜維明:為往聖繼絕學的一代儒者

龍應台:中國文化成為我安身立命的依靠

評論 我們的精神坎陷

職業倫理

洪磊:從叛逆者到監管者

陳昕:沉到中國底部

評論 市場經濟前景有賴市場倫理

通往精神重建之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