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及分工
經學校黨委研究並報沙區教育黨工委批准,學校黨委成員工作分工情況如下:
張昌福(黨委書記、校長)主持學校黨委全面工作;
龍 森(副書記)協助書記工作,負責思想道德及文體工作:
陳 林(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負責學校黨委常務工作、紀檢工作
袁成林(統戰及群聯委員、副校長)負責學校黨委統戰及群聯工作;
曹 旋(組織委員、副校長)負責學校黨委組織工作;
周亞軍(文體委員、副校長)負責學校黨委文化體育工作;
楊萱琳(宣傳委員、辦公室主任)負責學校黨委宣傳工作。
辦學歷史
“抗日戰爭孕育了青木關中學,解放戰爭催生了青木關中學”。1946年10月,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在原中央大學附中、社會教育學院附中的基礎上,兼容其它13所國立中學不能復員的師生,建立了民國教育部直屬中學——國立青木關中學。
1947~1995年,由於人員流動、行政區劃和遠離城市,學校規模減小。學校先後更名12次,
1986年9月至1995年4月,學校名稱為四川省巴縣青木關中學。
1995年5月至1997年2月學校名稱為四川省重慶市青木關中學。
1997年3月至今學校名稱為重慶市青木關中學,隸屬沙坪壩區教育委員會。
1998年8月原巴縣師範學校併入學校,學校在巴縣師範原址建立了高三分部。
2001年,學校進入重慶市聯招學校行列。
2009年1月,學校創重成功,成為重慶市市級重點中學。
學校環境
校園內亭廊軒榭,小橋流水,音樂噴泉,錦鱗游泳,草木芳菲,百花爭妍,莘莘學子,氣象崢嶸,自然與認為和諧交融,堪稱陶冶身心,返樸歸真的理想境地。
學校建設
配置了標準的學生微機教室和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配置了新的閱覽室和圖書,音樂教室添置了鋼琴、電腦音響;配置了多媒體教室、移動多媒體設備;設立了美術專用教室,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管理
學校抓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校得到收穫,學習成績明顯提高。重視開展文化活動,營造有利於教師學生髮展的學習生活環境。執著發展,樹立教育信心,努力挖掘潛力,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參與和鍛鍊,促進發展。樹立“團結勤奮,文明自信”的精神風貌,增強積極進取的信心和決心。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豐富校園學習生活,讓學生喜歡學校,體驗用自己的行動帶來成功和快樂,提高文化藝術修養。通過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學生參與設計製作校園文化牆等等活動,促進學生進步。有效地營造了優良的育人氛圍,增強了集體凝聚力,鼓舞教師和學生的奮鬥熱情,進一步打造學校精神,樹立良好形象。
學校樹立“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一是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實施目標教學,“輔優、抓中、補差”,讓每位學生都收穫“成功感”;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指導等教育科研手段和生動活潑的校園生活方式,培養學生過硬的綜合素質。
學校成績
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體教師,克服面臨的諸多困難,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堅持以“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材”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努力辦青木關地區人民民眾滿意的教育,取得明顯成效。在2006年中考、高考中,青木關中學再創佳績:中考聯招上線134人。高考重點本科、本科上線243人,上線率40.56%;高考總上線503人,上線率83.97%。上述各項指標均居沙區第二。這又一次書寫了青中建設的精品和追求卓越的豪情,也使青中學生“低”進“高”出,高進優出,上線面大,高分群體優勢突出的特色得到鮮明的體現。
獲得鎮文明風尚獎、獲評區文明單位、行風評議優良單位,08年沙區“兩基”工作先進集體。學校站在青木關鎮民眾根本利益的高度,不斷增強教師的育人責任感和使命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為青木關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基本素質的人才。
學校未來
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在青木關鎮黨委政府的帶領和關心幫助下、在沙區教委的領導支持下,我們將繼續堅持以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紮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發揚“嚴、勤、愛”的教風,不斷提高我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培養文明自信之人,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努力奮鬥,為構建和諧青木關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