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簡介
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位於重慶市江北區紅石路6號(紅旗河溝轉盤處),是1958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正縣級事業單位。
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實力雄厚,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8人,博士生2人,碩士生6人。
科研成果經濟效益可觀,我所人工繁殖和研發魚類20多個品種,其中大鰭鱯人工繁殖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年產魚苗可達100萬尾,利潤率40%左右,江泓鯉鯽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以上,特別是我所在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方面,在全市、全國水產界享有較高的聲譽,曾為三峽工程魚道建設科學論證作出貢獻。
檢驗檢測設備配套齊全,擁有價值40餘萬元的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儀器800多台套,總價值1500餘萬元。
繁育基地
重慶市白甲魚原種場(國家級)
重慶市市白甲魚原種場位於長壽區長壽湖鎮新漁村,緊鄰長壽湖,占地面積約250畝,其中養殖水面200餘畝,由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申報籌建。
重慶市白甲魚原種場是經農業部、重慶市農業局和重慶市發改委批准建設的漁業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建設的第一個國家級水產原種場。該原種場是在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位於長壽湖鎮新漁村的養殖基地的基礎上再投資187萬元改擴建而成,主要包括:改擴建苗種池2824.9平方米,新建、維修引水管線1320米,500平方米的綠化工程及室外道路、圍牆等附屬工程;新增實驗室儀器設備24台、套;改建500平方米管理用房。
重慶市白甲魚原種場可向社會提供白甲魚種質親本,現已從長江捕撈了一定數量的白甲魚原種入池馴養。重慶市白甲魚原種場建成後既有利於白甲魚資源的保存與保護,又有利於優質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可有力地促進重慶市區域內白甲魚的推廣養殖,形成獨具特色的白甲魚養殖產業,是水產科研單位參與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研究成果
1、《非洲鯽魚的引進越冬和繁殖試驗》於1978年獲四川省重慶市科學大會獎。
2、《長壽湖水庫家魚天然產卵場的調查及其利用》於1978年獲四川省重慶市科學大會獎。
3、《土欄庫灣培育大規格魚種試驗研究》於1978年獲重慶市科委科學大會獎。
4、《鱘科魚類的人工繁殖及移養馴化研究》於1978年獲四川省重慶市科學大會獎、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5、《長江水產資源(鱘魚專項)調查》於1978年獲國家農墾部全國科學大會獎、四川省科委表揚獎、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6、《可乾型網攔庫灣培育大規格魚種的研究》於1980年獲國家農墾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7、《邱國彬養魚高產經驗》於1984年獲中國水產學會優秀科普作品三等獎。
8、《池塘養魚高產技術及科學總結》於1985年獲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
9、《長壽湖水庫漁業資源調查和區劃》於1986年獲重慶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0、《中華鱘精液超低溫保存試驗》於1987年獲重慶市農墾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1、《長江鱘內塘馴化和人工繁殖試驗研究》於1988年獲重慶市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2、《鯪魚引進養殖試驗研究》於1988年獲重慶市農墾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3、《南方大口鯰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研究》於1996年獲重慶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
14、《四川省魚類寄生蟲及寄生蟲病的研究》於2002年獲重慶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15、2009年獲《重慶市企業科技特派員派出單位》稱號。
16、2011年獲重慶市科委扶貧集團《定點扶貧先進單位》稱號。
17、2012年獲重慶市農投集團《五個好黨支部》稱號。
18、2012年12月獲《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稱號。
19、三峽地區(重慶)特色水產業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示範池塘》國家星火計畫項目承擔單位——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20、2013年獲《重慶市先進女職工組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