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重慶大學物理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29年的重慶大學理學院,是重慶大學最早設立的三個學院之一,著名學者鄭衍芬、謝立惠等早年都曾任教於此。五十年代由於院系調整,物理的大部分師生遷入四川大學。1977年恢復招收物理專業本科生,1985年成立套用物理系,1998在套用數學系和套用物理系的基礎上恢復理學院。2001年更名為重慶大學數理學院,2010年成立物理學院。
物理學院下設物理和套用物理2個系,擁有物理實驗教學國家級示範中心和材料物理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此外還設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環境物理、環境輻射檢測、結構與功能、超導6個研究所。
物理學院開設有理論物理、套用物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4年制本科專業,其中套用物理專業被評為重慶市優秀特色專業。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並且物理學科為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
機構設定
黨政群團機構
學院辦公室
——院長助理:吳小志
——辦公室主任:魏娟
——會計及資產秘書:鄭逢源
——院資料及總務:段紹光
——教學秘書:余沛
——物理專業與公共課教務:李素蘭
——科研、外事秘書:吳小志(兼)
——研究生教務:周敏
——網路維護員:王銳(兼)
——檔案管理兼出納:周述娟
學院黨委辦公室
——黨委秘書:楊媛媛
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
——輔導員:楊媛媛(兼)、楊聰林
——團委書記、輔導員:張佩璐
學院工會
——工會主席:牟其伍
——工會副主席、組織委員:魏娟
——女工委員:曾代敏
——文藝委員:李熙涵
——體育委員:譚紅兵
——財務委員:劉高斌
教學研究機構
物理系
——主任:吳興剛
——副主任:曾代敏
——書記:胡炳全
套用物理系
——主任:肖鵬
——副主任:向紅
——書記:牟其伍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示範中心)
——主任:王蜀霞
——副主任:李田、何光宏
材料物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市級)
——主任:胡陳果
——副主任:方亮
套用物理專業實驗室
——主任:方亮
——副主任:彭華
理論物理研究所
——所長:方禎雲
——副所長:張忠燦 吳興剛
凝聚態物理研究所
——所長:趙鏵
——副所長:胡陳果
環境物理研究所
——所長:孫曉楠
——副所長:劉安平
環境輻射檢測研究所
——所長:韓忠(兼)
結構與功能研究所
——所長:王少峰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劉雲宏
【黨委副書記】蕭倩
【院長】溫維佳
【副院長】韓忠、王蜀霞、鍾小偉
師資力量
物理系
方禎雲博導 | 李芳昱博導 | 陶純匡碩導 | 王新強博導 | 王少峰博導 |
王佳眉 | 吳興剛博導 | 蔡從中博導 | 劉如川(百人計畫)博導 | 胡自翔(百人計畫)博導 |
李昕(百人計畫)博導 | 趙鏵碩導 | 李熙涵博導 | 楊孝鴻碩導 | 張小龍碩導 |
陳寧 | 李波碩導 | 胡炳全碩導 | 蔣敏 | 魏華碩導 |
王少明碩導 | 蘇荀 | 李瑾碩導 | 楊德智 | 曾代敏 |
李啟秀碩導 | 張月霞碩導 | 趙承均 | 鄭思波碩導 | 熊穩碩導 |
王銳碩導 | 張瑜瑜碩導 |
套用物理系
方 亮博導 | 胡陳果博導 | 陳世建(百人計畫)博導 | 周曉媛(百人計畫)博導 | 韓德專(百人計畫)博導 |
肖 鵬博導 | 孫曉楠碩導 | 牟其伍碩導 | 王小勇 | 吳世春 |
何光宏碩導 | 汪濤碩導 | 胡華 | 彭華 | 馬泉之 |
文瓊 | 葉青 | 叢楊 | 朱張浮 | 向紅 |
向黎 | 劉平 | 劉安平碩導 | 劉高斌 | 劉輝 |
劉燕玲 | 許世傑 | 吳芳碩導 | 吳曉波 | 陳瑩 |
陳瑜 | 譚紅兵 | 趙艷 | 黃映洲碩導 | 奚 伊碩導 |
戴心銳 | 邱麗 | 徐巧英 | 陳果 | 蒲賢潔 |
鄭雪麗 | 顧曉(百人計畫)博導 |
黨政領導及辦公室
溫維佳博導 | 劉雲宏 | 韓忠 | 蕭倩 | 王蜀霞博導 |
鍾小偉 | 吳小志博導 | 魏娟 | 楊媛媛 | 余沛 |
李素蘭 | 楊聰林 | 段紹光 | 鄭逢源 | 周述娟 |
周敏 | 張佩璐 |
院系設定
![學院大樓](/img/b/08b/wZwpmL3QDNwQDN3EzN4YD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c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物理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物理系前身是建立於1931年的重慶大學物理系,是國內建立最早的少數幾個物理系之一,隸屬於理學院(重慶大學建校時三個創始學院之一),鄭衍芬、謝立惠等曾在本系任教,培養了林理彬等著名學者,國內第一批獲得理論物理、光學工程碩士點,本系設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為方楨雲教授,還設有材料物理重慶重點實驗室,掛靠有重慶市光譜學會,重慶市現任物理學會理事長李芳昱教授在引力場的研究中取得了國際矚目的成就。
套用物理系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套用物理系的前身是建立於1931年的重慶大學物理系和1937年建立的重慶大學無線電系,中國無線電教育的先驅倪尚達曾在早年的重慶大學物理系任教並擔任物理系主任,我國金屬磁性材料研究的開拓者戴禮智也在早年的本系任教,該系設有材料物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在寬頻隙半導體及套用、微納電子技術、掃描隧道電子顯鏡研究與開發、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及套用研究等方面有突出成績。
專業介紹
套用物理學
專業描述:
本專業主幹學科:物理學,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理學學士。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物理學理論基礎和熟練的實驗技能,並受到工程技術基本訓練,主要從事現代光學技術、新材料製備與套用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計量檢測技術等領域的理工複合型人才。
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須的基礎科學理論、基本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了解本專業及其相關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完成一定的工程技術基本訓練。能夠綜合套用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以及工程技術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素質,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擴展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
3.培養學生掌握兩種計算機高級語言進行程式設計,
具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技能。
4.培養學生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言,具有良好的聽、讀、寫作和會話能力,能夠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
。
5.培養學生具有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
課程設定:
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電子技術,信息光學,感測技術,計算機軟體及硬體基礎等。
本專業使用雙語教學的課程:電動力學、半導體器件物理學、信息光學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夠在科研部門從事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產品技術開發、設備的引進消化、生產過程監控及產品檢測、計算機套用以及技術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物理學與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物理學
專業描述:
本專業主幹學科:物理學,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理學學士。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寬厚紮實的物理學基礎、綜合素質優秀,並且具有良好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良好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學科交叉和社會的各種需要。
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基礎知識;系統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和近代物理實驗手段,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技能;較全面地了解物理學科的發展史、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對其他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的推動作用、物理學科研究的發展前沿和趨勢、以及與其它學科的滲透和交叉。
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素質,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擴展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能夠綜合套用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中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熟練掌握C語言或Fortran語言進行程式設計,
具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技能。
4.培養學生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言,具有良好的聽、讀、寫作和會話能力,能夠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
。
課程設定:
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力學,數學物理方法,固體物理,高等量子力學,量子信息導論等。
本專業使用雙語教學的課程:專業前沿專題講座,量子信息導論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夠在物理學或相關交叉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相關管理工作。也可在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產品技術開發、設備的引進消化、生產過程監控及產品檢測、計算機套用以及技術管理等工作。
科學與技術
專業描述:
本專業主幹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理學學士。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的物理素養,紮實的數學功底,掌握光電子與微電子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熟練的計算機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在積體電路、微電子技術等相關領域和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理工結合的創新型人才。
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學習光電子學與微電子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受到科學實驗與科學思維的系統訓練,具備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及跨學科領域從事套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光電子、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能運用所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解決某些科研或生產中的實際課題;
4.熟悉國家電子信息產業政策及國內外有關智慧財產權的法律法規;
5.了解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設計,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課程設定:
量子力學、電動力學、固體物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 數據結構、計算機信息管理基礎、計算機圖象處理、信號與系統、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感測器技術、光纖技術及套用、計算機網路等。
本專業使用雙語教學的課程:大學物理(I)、信息光學
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夠在科研部門從事套用光學、光電子學及相關的電子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特別是光機電算一體化產業)的科學研究、教學、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物理學與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學科建設
重慶大學物理學科是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是學校985三期和211三期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根據2013年3月湯森路透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物理學科成為進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學科。物理學科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人),副教授2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0餘人,新世紀人才3人,重慶大學“百人計畫”4人。該學科於2003年獲得了重慶大學歷史上的第一個理科博士點—凝聚態物理博士授權點,也是重慶市的第一個物理學科博士授權點,2006年獲得物理學一級碩士授權點,並於2011年獲得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本學科還擁有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國家級示範中心和材料物理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物理學科獲得了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6項,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承擔了物理學及相關學科的教學和研究生培養任務。已培養出30餘名博士,碩士生近300名。承擔和完成了國家973(子課題)2項,國家863(子課題)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餘項,省部級項目30餘項。
通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大學物理學在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理論物理和原子與分子物理等二級學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充滿活力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和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B、D、E,Journal of Physics A、C, Nano Letters,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 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內外公開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300餘篇。其中被SCI檢索的論文400餘篇,EI檢索的論文130餘篇,多篇論文的引用次數超過50次。李芳昱教授提出的高頻引力波與微波光子流相互作用一階擾動的原創性理論以及由此設計的高頻引力波探測方案,已被國際同行分別命名為Li-Effect (李芳昱效應)和Li-Baker GW detector(李芳昱-貝克引力波探測器)。它所預期的擾動效應和靈敏度.已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在探測宇宙微波頻段的原初高頻引力波方面,可能是最有希望的,李芳昱教授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並做大會報告。吳興剛教授及其合作者設計的可模擬雙重味Bc介子強產生的BCVEGPY程式以及可模擬雙重味Xicc重子的強產生程式GENXICC已被國際高能強子對撞機LHC以及TEVATRON上多個著名實驗小組所採用及引用;關於Bc介子強產生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已被寫入歐洲核子中心用於指導實驗的黃皮書、《LHC-CMS實驗組技術設計報告》以及最新的國際重夸克偶素合作組提寫的《國際重夸克偶素進展報告》。吳興剛教授與合作者提出的關於輕介子波函式的WU-HUANG模型,可方便用於模擬輕介子分布振幅行為,已被多人套用於PI,K等輕介子電磁形狀因子,B->P躍遷形狀因子的具體研究中並取得與實驗接近的理論預言。王少峰教授建立的位錯晶格理論改進了傳統P-N理論,突破了理論只適用直線位錯的限制;受邀請在專著《Lattice Dynamics》中撰寫一章內容介紹位錯晶格理論。胡陳果教授合作發明合成納米材料的新方法—複合氫氧化物媒介(CHM)法,並發明了低溫複合鹽媒介法。在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納米器件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已在國際著名刊物Nano 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等境外刊物上發表論文90餘篇,已經被引用758次(Web of Science)。擔任境外J Mater Chem, J Phys Chem C, Chemical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J Power Sources, Nano Energy, Sens Actuat B等雜誌的審稿專家,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申請發明專利10項,已獲權9項。2008年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多次邀請在國際會議上作分會報告,擔任在香港舉行的IEEE INEC 2010國際會議納米製備分會主席。
研究機構
結構與功能研究所
重慶大學結構與功能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所長為王少峰教授。主要從事各種先進材料(包括先進功能材料、納米材料、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等)的微結構與性能方面的研究。根據離散晶格動力學,首次系統地建立全離散位錯晶格理論。研究所成員將理論廣泛套用於金屬、半導體、新型合金和納米材料等位錯性質的研究,並且還用於研究位錯芯重構、位錯扭折等複雜的過程和現象。這對於在原子和電子微觀層次上理解認識材料的延展性、脆性和強度等巨觀性質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吳小志副教授開展高壓條件下的位錯性質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致力於探討多場(高溫、高壓、電場)條件下材料的微結構與力學行為。此外,結合密度泛函的理論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在先進功能材料的力學和熱力學性質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近10餘年,研究所成員已經在Phys. Rev. B, Phys. Letts. A, Eur. Phys. J. B, J. Phys. A, J. Phys.: Condens. Matter, Intermetallics等國際期物理期刊發表SCI論文近70餘篇。
本所以王少峰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以青年教師為骨幹力量,現有固定研究人員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3人。研究所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科技部國家基礎研究項目(973子課題)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1項。本所擁有高性能計算集群伺服器3台,可以方便進行各種科學計算。
截止2012年,已培養出博士8人、碩士10餘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20餘人。培養的研究生曾獲得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重慶市三好學生、重慶市優秀畢業研究生、“黃尚廉”院士創新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重慶大學研究生學術獎等獎勵。此外,研究生中還獲得重慶大學研究生院創新基金2項,中央高校基本業務基金研究生專項重點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業務基金一般項目2項。本研究所學術氣氛活躍,與國內外諸多大學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我們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報考結構與功能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在理論物理若干前沿領域,做出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在高頻遺蹟引力波探測方面,提出高斯光束諧振干涉顯示方案,國際同行認為這個方案在高頻引力波與電磁場耦合的三個典型的方案(英國Birmingham大學、瑞典引力物理中心和中國重慶大學)中,可能是最有希望的。
理論物理研究主要從事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介觀物理、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醫學、微機械製造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所研製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IPC-205A.B.C型機以及高精度的原子力掃描隧道顯微鏡AFM.STM.IPC-208B.C型機已經推向市場。這些產品將幫助您馳騁於納米科學技術領域。
理論物理所共承擔了2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總項目經費450餘萬,其中包括近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子項目及科技部973項目子項目各一項),5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1項重慶市重點基金)。並有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項目以及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傑出青年高級研究學者赴國外研修數學物理項目”。近些年來,理論物理所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核心期刊共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這些期刊包括,美國“物理評論D輯”(Physical Review D),美國“物理評論A輯”(Physical Review A),美國“宇宙學學報”(Journal of Cosmology),英國“經典引力與量子引力”(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歐洲物理學報C輯”(The 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歐州“現代物理學報”(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等等。理論物理所承辦了多次全國學術會議,如《第八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第九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全國雙重味物理研討會》等等,並已做出多項具有國際影響的工作,部分工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凝聚態物理研究所
重慶大學凝聚態物理研究所建於1998年,2003年獲博士授權點,現所長為從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回國的趙鏵教授。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理論研究(內容涉及電子強關聯、長程電子關聯、量子臨界相變、自旋電子學、重整化群理論等)、有機共軛高分子及有機分子(包括DNA)的電性磁性發光性研究、寬頻隙半導體薄膜和半導體量子帶(量子環、量子螺旋、量子點等)的激子發光研究、磁性摻雜半導體研究和能帶計算,以及寬頻隙半導體材料、光電材料、納米材料、信息材料、複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的製備和套用研究、納米材料微觀理論的研究、半導體量子點及團簇的計算機模擬。
環境物理研究所
重慶大學環境物理是為積極貫徹重慶大學“十二五”期間學科建設規劃,順應重慶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面向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需求而著力發展的學科(學科代碼610.101)。重慶大學物理學院為支持和推動環境物理學科的大力發展,於2010年12月組建成立重慶大學環境物理研究所,由物理學院從事材料物理、檢測及儀器、環境工程及套用物理研究的科研團隊組成。環境物理學科研究方向主要有:環境物理技術套用與開發、環境修復材料研究與開發、污染場地監測與控制、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價、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環境修復自動化成套設備的研發等。環境物理學科研究團隊,在近兩年內完成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價和污染場地治理修復項目三十餘項,承擔了我市半數以上大型污染場地治理修復項目,其中多項被列為國家環保部示範項目,年均科研金額達3000萬元以上,已經成為我市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技術行業中的主導力量。環境物理依託重慶大學與重慶宇岸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的戰略聯合,於2011年5月,成功獲批成立了“重慶市污染場地治理修復技術研究中心”,為環境物理學科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平台。
重慶大學環境物理將充分利用“重慶市污染場地治理修復技術研究中心”的平台,開展國際與國內各行業的廣泛合作,通過與戰略合作單位的共同努力,開展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與產業化、市場化的建設、通過在全國各地污染土壤修復與處置基地的建設,規劃在未來5年內發展成為國內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技術領域中的知名學科。學科年均完成科研課題1000萬以上,年均完成產品或專利技術2項,年均發表高水平論文20餘篇,並對環境物理研究生的培養形成規模,為了實現我校“努力把重慶大學建設成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的戰略宏圖而貢獻力量。
環境輻射監測研究所
所長:韓忠(兼)
材料物理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
材料物理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於2001年經重慶市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依託重慶大學物理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和材料物理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材料物理與化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凝聚態物理是重慶市重點學科,是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創新人才的實驗基地。材料物理實驗室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牽引,面向納米科技與材料物理的學科前沿,圍繞功能材料及微納米器件製備、微觀功能材料設計、固體的缺陷理論等方面展開了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並向套用延伸。主要研究方向為:(1)納米功能材料的製備及性質研究,(2)微納米光電子器件原型,(3)功能材料的微觀結構與設計,(4)智慧型材料。
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7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省部委項目30餘項,其它橫向項目30餘項,項目契約總經費5000多萬元。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已經國外核心期刊Nano.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 J. Power sources, J. Phys. Chem. B, C,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和國內重要核心期刊中國科學, 物理學報等刊物上共發表論文SCI檢索論文300餘篇,英文專著1部。SCI論文被同行引用1000多次(Web of Science)。獲授權發明專利18項,獲省部級獎3項。
學術交流
2012年度邀請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大學等國內知名學者作學術報告10餘次;10餘人次出國(境),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國立台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博士後合作研究。積極推進研究生公派出國攻讀學位和聯合培養工作,本年度有3位博士研究生獲得資助,出國聯合培養。
知名校友
孔春陽,教授,2002年6月獲畢業於重慶大學凝聚態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歷任重慶師範學院物理系副主任、重慶師範學院科研處長,組織部長,重慶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2011年1月起任重慶師範大學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和薄膜材料。先後主研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在J.Appl.Phys.,J.Phys.Cond.Matt.,中國科學,Chin.Pnys.Lett.,Chin.Phys.B,物理學報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獲得2003年度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謝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本科畢業於重慶大學物理專業,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光學工程和微波光電子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曾參加和承擔了英國工程與物理學研究基金、歐洲航天局研究基金等科研項目12 項,其中 10 項已通過驗收。現有非線性光學與光纖通信等學科方向。在光學學科分支及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申請發明專利兩項,發表學術論文 110 余篇。為該學科分支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肯定和評價。2003 年被遴選收錄進“世界科技名人大全”。
侯波,男,2001年本科畢業於重慶大學物理專業,2007年獲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10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後出站,2010年任蘇州大學物理與技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在Phys. Rev.系列,Appl. Phys. Lett., Opt. Expres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4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電磁帶隙功能材料、表面等離激元和微納光子學、變換光學和變換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