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創建於1960年,由鄧小平及劉伯承領導的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的的西南交通專科學校合併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水工系而建立。 學院198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7年水港工程系改名為河海建築工程系,2003年成立河海學院。 學院在1960年建立的水港系(現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的基礎上不斷發展,2001年開辦水利水電工程學科,2004年開辦地質工程學科,2005年開辦環境科學學科,2009年開辦給水排水工程學科。 學院現有“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水文學及水資源”、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並擁有包括“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地理學”一級學科(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3個二級學科)和“水利工程”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在內的10個碩士點。

學院概述

河海學院 河海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60年的重慶交通學院水道及港口工程系,198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7年水港工程系改名為河海建築工程系,2003年成立河海學院。學院現有1個一級博士點,5個二級博士點,2個一級碩士點,10個二級碩士點,“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重慶市重點學科。 學院具有水利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設有“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科學”、和“地質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

學院師資技術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教授),教職工135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4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0餘人,包括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教師、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教學名師、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學者和專家。

學院在長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學生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普遍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好評。五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0%以上。50多年來河海學院已為國家培養輸送本科及碩、博士畢業生5000多人。一大批校友已成為知名學者、科技骨幹、企業名流、領導幹部,其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得到社會廣泛讚譽。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甘超

全面主持學院黨委工作。主管學院黨務、群團、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穩定、廉政建設、幹部考核、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分管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分管院工會、教代會;聯繫岩土與地質工程系及相關實驗室。

院長:王多銀

全面主持學院行政工作。主管本科專業建設、學位與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人事與財務管理、崗位聘任與考核、國際合作交流等工作。分管綜合辦公室;聯繫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系及相關實驗室。

黨委副書記:吳莉

協助黨委書記負責學院日常黨務和安全穩定工作。分管本科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學風建設與就業工作、學生黨團建設與管理、學生社區協調、對外宣傳與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分管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安排與考核;協助院長開展相關行政管理等工作。分管學生工作辦公室、院團委。

副院長:楊勝發

協助院長分管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建設,負責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分管學院科技研發、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平台教學實驗條件建設與日常運行、迎評檢查與驗收等管理工作。分管科研與合作交流辦公室;聯繫環境科學系及相關實驗室。

副院長:劉明維

協助院長負責省部級科研平台的建設、運行與管理,做好重慶市長江航運工程與智慧型航道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日常運行、迎評檢查與驗收等工作;分管研究生培養與教學管理工作。分管學科與研究生管理辦公室;聯繫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系及相關實驗室。

副院長:鄭 丹

協助院長負責學院本科專業建設和系(部)教研室建設。分管本科學生的理論教學管理、實驗教學管理、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教學過程的質量檢查、分析與評估等工作。分管教學管理辦公室;聯繫水利水電工程系及相關實驗室。

院長助理:葉四橋

協助院長開展學科建設,特別是“一流學科”、“一流專業”的建設工作,新增學位點申報、建設、評估等相關工作,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等工作。

院長助理:梁 越

協助院長做好重慶市長江航運工程與智慧型航道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日常運行、迎評檢查與驗收等管理工作,協助科研主管院長做好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建設和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平台的日常運行、迎評檢查與驗收等管理工作,負責港航樓等研究基地的管理等工作。

機構設定

管理機構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

院黨政辦公室、教學管理辦公室、學科與研究生管理辦公室、科研與合作交流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院工會、院團委。

教學系部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岩土與地質工程系、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製圖教學部

教學實驗室

水利水運工程實驗室、水利水電工程實驗室、岩土與地質工程實驗室、地質災害工程控制實驗室、城市水務與環境監測及控制實驗室、仿真實驗室。

教學科研平台

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水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內河航道整治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重慶市2011長江航運工程與智慧型航道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航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高效水電工建築物健康診斷與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水利水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技術與研發條件

學院專業教學及科研條件優越。現擁有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支重慶市優秀教學團隊和1支重慶市創新團隊,建設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和4門重慶市精品課程。

教學平台建設
國家級教學平台“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科研平台建設
國家級科研平台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級科研平台交通運輸部內河航道整治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水利水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高校水工建築物健康診斷技術與設備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市航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高校水工建築物健康診斷技術與設備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教學示範中心重慶市水利水運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水利水運工程實驗中心
教學實驗室環境監測與污染控制實驗室
仿真實驗室和水利水電實驗室
岩土與地質工程實驗室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實驗室
地質災害工程控制實驗室
給排水專業實驗室
水力學實驗室
仿真實驗室
溫家寶總理視察交通部港口航道重點實驗室 溫家寶總理視察交通部港口航道重點實驗室

其中水利水運工程重點實驗室建築面積18310平方米,擁有港口工程實驗廳、航道整治實驗廳、水利水電實驗廳等7個大廳,並擁有占地面積約4萬平米的大型露天試驗場及大型的清渾水供回水系統。實驗大廳內配備有多功能港池、變坡水槽、 碼頭結構試驗系統等固定實驗研究設備30餘台套,擁有各類儀器設備總數近1000台套,配置有PIV流場儀、雷射顆粒粒度分析儀、ADV雷射流速儀、小尺度船模試驗測試系統等 世界上先進的量測儀器。

河海學院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完成了多項國家重大水運工程的研究、設計任務。在山區及庫區河流航道整治、內河港口設計理論、水沙數值模擬技術、水工新結構新材料、水工結構水毀機理、滑坡土石流治理及地基處理、交通行業環境保護、水利樞紐通航理論及套用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和特色。

學院教學與科研成果斐然。近五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和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30項,獲得專利授權20餘項。

師資力量

王昌賢 男,生於1955年10月,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1981年在中國礦業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2年至1988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先後獲工學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3年,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工程學院任教;1993年至1994年,英國NOTTINGHAM大學進修;1994年至1998年,重慶大學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二級學院副院長,1998年至2003年,任重慶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重慶市教委學位與研究生處處長;2003年10月,任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協助校長分管學校學科、科研、研究生等工作。主講過地質學基礎、礦床勘探及水文地質、礦井地質、構造地質、岩石與礦物學、礦床學等課程;出版專著、教材、譯著各一部;發表論文30餘篇;主研項目8項;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吳宋仁 男,1937年生,1960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港航工程專業,教授,加拿大高級訪問學者,交通部優秀教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主編“港航工程模型試驗 ”、“ 海岸動力學”( “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波浪對於系泊船舶荷載的數學模型” 、 “格型板樁碼頭施工期防浪措施試驗研究”、“雲南瀾滄江曼廳沙壩整治最佳化試驗研究”、“21 世紀交通主幹專業設定與培養” 。

劉傳源 男,1944 年1月生,教授。重慶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長期從事港口工程的教學、科研及生產設計工作。參加編寫了國家教委重點教材《港口規劃與布置》、交通部統編教材《港口總體布置》、主編了《港口吞吐量預測及投資評價》選修課教材,曾多次參加部頒標準《河港總體及裝卸工藝設計規範》、國家標準《河港工程設計規範》的編寫修訂,主持了國家教委教育科學重點項目“面向 21 世紀港口航道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等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項工程設計,重慶市渝中區長江濱江路護岸岸壁項目獲 1996 年重慶市優秀設計一等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重慶市首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陳洪凱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一級崗教授。1993年破格提升講師、1995年破格提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提升教授。從事地表過程動力學研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優秀教師、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重慶市名師、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國際著名WSEAS(科學與工程學會)學術團隊成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防治專委會副主任、重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岩基及邊坡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岩土工程分會理事、重慶市地質礦業協會環境地質專委會委員、《科學中國人》、《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及《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等雜誌編委、2007年國際地質與地震科學學術會議(斯洛維尼亞)組委會成員、重慶交通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岩土與地質工程系主任。指導博士生2名、碩士生14名,出版專著5部,累計發表論文146篇,其中被SCI收錄5篇、EI收錄14篇、CSA收錄1篇、ISTP收錄1篇;獲得專利6項;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廳局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王平義 男,1964年5月生,1993 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河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2001~2002年公派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訪問學者。全國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科技英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水利工程教授級諮詢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港口及航道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航道整治理論及技術、樞紐通航及水工水力學、河流泥沙數學模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等。主持或主研國家、部、省、市等科研項目 3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出版科技專著4部、交通部標準規範1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16 篇。

彭 凱 男,1957 年10 月生,1989 年7 月畢業於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工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自1982 年以來,在河流泥沙起動、河流泥沙數學模型、航道整治及水電工程實體模型試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參加的項目有2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300餘萬元、在多種學術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許錫賓 男,教授,丹麥技術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重慶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重慶市港航學會會長,重慶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市“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 專業教學團隊帶頭人,教育部評估專家、重慶市公路水運工程監督專家、重慶市水運工程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1994 年受國家教委委派赴挪威科技大學作訪問學者,1998年~2005年赴丹麥技術大學作訪問學者和留學。主要從事港口工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勘測設計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部、四川省科委、重慶市科委等26項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岩土工程學報》、《同濟大學學報》、《建築結構學報》、《重慶交通大學學報》、《重慶建築大學學報》、《港口工程》以及《水運工程》等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被EI收錄6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周華君 男,1962年10月出生,1992年7月畢業於河海大學港航治理專業,博士,教授,重慶水利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完成了20餘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30餘篇論文。主要研究領域:河口海岸動力學,航道整治技術,河流及海岸工程數值模擬。

張智洪 男,1942年10月生,1996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水利系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專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港口水工建築結構設計理論、工程項目管理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十篇,主編交通行業教材一部,主持、參與完成科研項目七項,獲省部級一、二等獎各一項。

學科專業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礎,具備計算機、外語的套用能力,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掌握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領域以及相關工程領域(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和土木工程等)的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管理等基本知識與技能,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工程水文學、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河流動力學、水運工程施工、港口規劃布置、港口水工建築物、航道整治、渠化工程。

就業服務方向:交通、水利、海岸開發、市政建設等各級管理部門及相應的設計、施工、科研等企事業單位及高等院校。

從事主要工作: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及其它相關市政土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

水利水電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礎,具備外語和計算機套用技能,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掌握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與專業技能,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水文學、建築材料、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水電站建築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築物。

就業服務方向:水利、水電、水保、土建、交通企事業單位、管理部門及大專院校。

從事主要工作:水利水電工程及相近的港航工程、土木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紮實數理基礎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地質學原理、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工程測量、管理學、環境保護基礎、土地管理與地籍測量、環境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套用、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水利工程等。

就業服務方向:城鄉建設、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國土資源管理、旅遊管理、環境保護等政府部門、規劃設計院、金融機構、公司、設計院所、高校及科研單位。

從事主要工作:資源與環境分析評價、資源開發利用、區域和城鎮規劃管理、城市總體規劃等工作,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教學科研工作。

環境科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控制、給排水設計、環境保護科研、環境規劃與管理以及教學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環境化學、環境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與儀器分析、環境規劃、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等。

就業服務方向:國家各級環保局、交通及水利行業的各級管理部門、各類大中型企業、專門的環保企業(公司)及大專院校。

從事主要工作:環境規劃、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管理,各類環境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環境保護的教學、科研工作。

地質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礎,具備外語和計算機套用技能,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資源勘察、工程勘察、工程管理、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基本能力及其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能在地質工程設計、地下資源勘探、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評價、岩土工程施工與管理等單位從事各類資源勘察與評價、管理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管理與監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礦物岩石學、構造地質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地質學、工程測量、岩石力學、土力學、地質災害理論與控制、基礎工程、岩土錨固及邊坡工程、工程地質勘察、地基處理技術、岩土工程施工技術。

就業服務方向:國家交通部及建設部各級管理部門,省市交通廳、建設廳、公路局,交通與建築行業規劃、設計、質檢、監理、科研單位、大專院校。

從事主要工作:在地質工程設計、地下資源勘探、工程地質勘探、地質災害防治、岩土工程施工與管理等單位從事各類資源勘察與評價、管理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設計與施工、監理以及教學、研究工作。

地理信息系統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在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地圖學、C語言程式設計、工程測量、空間資料庫、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計算機網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地理信息系統集成原理與方法等。

就業服務方向:在數字城市、數字水利、數字交通、數字農業、重大工程建設、信息戰爭、疫情分析、環境保護與治理等領域的科研部門、教學單位以及企事業單位。

從事主要工作:GIS科研和教學工作,以及在數位化工程和信息化建設中從事技術性工作。

給水排水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給水排水工程有關的基礎理論與知識以及水科學與工程的科研能力,能在水的開採、加工、輸送、套用、水利水運、城市水務工程、城市水運工程、交通和基礎設施的水工程及污廢水的收集、處理、再生回用或排放等領域中,從事水工程與科學以及水環境保護規劃、設計、技術諮詢、建設與管理、教學及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水分析化學,工程力學,電工電子學,流體力學(水力學),工程測量,水文學,水處理生物學,泵與泵站,水資源保護與取水工程,給水排水管道系統,水質工程學,建築給水排水工程,水處理工藝設計,水工藝設備基礎。

就業服務方向:市政、交通、水利、環保等行業的設計院、企業、管理部門。

從事主要工作:給水工程、排水工程及其它相關市政土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