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全村有147戶飲用井水。有147戶通電,有13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5.17%和95.1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0戶(分別占總數的96.55%和62.07%)。該村到鎮政府的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土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機車10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4.00畝,有效灌溉率為77.3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2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7.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4.00萬元,占總收入的35.00%;畜牧業收入73.00萬元,占總收入的30.0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50頭,肉牛25頭家禽629隻);漁業收入13.00萬元,占總收入的6%.林業收入14.4元,占總收入6%;第二、三產業收入65.00萬元,占總收入的27.00%;工資性收入1.72萬元,占總收入的0.73%。農民人均純收入4715.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在省內務工1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2.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2.4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18人。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3.00畝(其中:田304.00畝,地89.00畝),人均耕地0.68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0畝,水面面積73.00畝,其中養殖面積30.00畝;荒山荒地1,000.00畝,其他面積500.00畝。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49戶,共有鄉村人口583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333人。其中農業人口583人,勞動力285人。該村以壯族為主(是漢、壯、彝族混居地),其中壯族267人,彝族150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6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1.17%;享受低保3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紅魚上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文山縣第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1.5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0人,其中小學生130人,中學生20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51.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5.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黑板報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政務等內容。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4人,黨員中男黨員11人,女黨員3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文化生活枯燥,沒有村民活動場所;
2、經濟發展單一,小農思想嚴重,雖然靠近城區,但觀念守舊,外出務工人員少;
3、村民思想法制意識差,亂占亂建問題嚴重;
4、失地農民就業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提高種植業、養殖業科技含量,兩者相互銜接,多元化發展經濟;
2、發動民眾,配合上級相關部門整治亂占亂建現象;
3、積極向國家申請批辦就業用地,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
4、抓好本村青壯年的務工技能培訓,提高務工輸出能力,增加農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