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釋佛寺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因佛寺位於相公莊南,俗稱南寺。當時寺院建設規模較小,主殿三間,殿內設一佛壇,主像是佛祖釋迦牟尼像。主殿兩側各立一塊四面柱狀石碑,其右側石碑高1.5左右,為石刻佛造像碑,又稱供養碑,全碑四面用浮雕開龕造釋迦牟尼佛像,四面還有線刻的供養佛菩薩像。在造像碑下部刻有銘文。此碑被臨沂市博物館收藏保存。左側石碑,碑高1.5米左右,碑文記載建寺日期,後被挪移到小程子河村湯河作墊橋石,歷經多年,石碑破碎難復。 釋佛寺建成後,香火日漸旺盛,人們在佛寺周圍搭棚砌房,漸成村落,取名南寺村。
修繕重建
據《臨沂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大范莊天齊廟拆除並於釋佛寺,民間集資重修擴建釋佛寺,1931年,相公莊“鄉媽媽會”張、宋、孫、蘇四位老媽媽,化緣集資,經歷三年,於1934年將寺內佛神像修繕。後釋佛寺毀於戰火。
2008年妙蓮法師受信眾的邀請,發心恢復從建千年古寺,在十方護法的精心護持下,歷經三年,現大殿·東廂房已經落成,2011年1月被山東省001號檔案批覆為合法宗教場所,10月成立了河東區佛教協會,現長遠發展規劃已經完成,規劃用地120畝地,預計投資五億元,望十方護法善信,企業賢達,有緣之士廣種福田,功在當代,福蔭子孫!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佛寺建成,占地三十餘畝,建築規模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大。
建築風格
從平面布局看,寺廟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主殿堂建在中軸線上,前低後高,主次分明,佛寺建成時,立兩碑為記,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郯城大地震,釋佛寺毀於地震,其中一尊石碑斷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重修,並立碑記述此事。
主要景觀
中間的主體建築為高樓殿閣供奉釋迦牟尼像,左有文昌宮,右有三宮殿,四周都建有廊房。
住持簡介
釋妙蓮,俗名陳遠榮,一九八二年生,漢族,江蘇省東台市人,一九九八年於江蘇東台泰山寺出家,2001年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現人民大學研究生在讀,任山東省臨沂市釋佛寺住持,山東省臨沂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佛教協會會長,山東省河東區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