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醉落魄 ·述情
輕雲微月。二更 酒醒船初發。孤城 回望蒼煙合。公子佳人,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滕床滑 。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 ,長作東南別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風》《章台月》等。雙調五十七字,仄韻。
二更:又稱二鼓,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孤城:指京口,即古城(今江蘇鎮江),為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
巾偏扇墜滕床滑:酒醒後頭巾偏斜,扇子墜落,藤床格外滑膩,連身子都快掛不住了。巾,指頭巾。
西南:蘇軾的家鄉在四川眉山,所以說“西南”。
東南別:蘇軾時任杭州通判,經常來往於鎮江、丹陽、常州一帶,所以說“東南別”。
1.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風》《章台月》等。雙調五十七字,仄韻。
2.二更:又稱二鼓,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孤城:指京口,即古城(今江蘇鎮江),為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
4.巾偏扇墜滕床滑:酒醒後頭巾偏斜,扇子墜落,藤床格外滑膩,連身子都快掛不住了。巾,指頭巾。
5.西南:蘇軾的家鄉在四川眉山,所以說“西南”。
6.東南別:蘇軾時任杭州通判,經常來往於鎮江、丹陽、常州一帶,所以說“東南別”。
白話譯文
雲朵輕輕飄,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時從酒醉中醒來,船剛開始出發。回頭遙望京口,孤城已經隱沒在灰濛濛的霧氣當中。記得喝酒時歡歌笑語的場面,不記得上船時的情景。
酒醒後頭巾偏斜,扇子墜落,藤床格外細膩,連身子都快掛不住了。一覺醒來,夢中的幽靜無人可傾述,此生的飄蕩什麼時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卻經常向東南道別。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今江蘇省南部)等地賑災救濟饑荒,直到五月份饑荒災情有了好轉,詞人才回到杭州,這一首詞就是在蘇軾從京口去杭州時,臨行前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開篇先交代環境和時間,“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這兩句雖然簡單但是非常引人入勝,猶如敘述故事一樣,短短兩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環境、地點、事件和人物,顯得格外生動有趣,讓人興致勃勃。接下來,詞人開始記述主人公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孤城回望蒼煙合”以詞人遠去的視野為陣陣迷霧中的京口增添了幾分神秘、朦朧的色彩,感覺如夢境一般,這也為詞人接下來說的忘記了發生過的事情打下伏筆,而“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更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襯托出夜裡酒宴歌席間,參加宴會的人們是多么盡興、娛樂,唱歌、飲酒是多么無拘無束,可以毫無顧忌地一直飲酒到讓詞人“不記歸時節”的程度。
但是總體來說,上片還是一派酒酣清醒時回顧高朋晚宴的格調,平鋪直敘,輕鬆自然,但從下片開始逆挽的風格就顯現出來了,情愁直抒胸臆。“巾偏扇墜滕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這句開始,該是寫詞人回到住所之後一覺醒來的情景,“滕床滑”並不是說藤製的床太光滑,而是詞人酒後睡姿不良,可能身體在床上也是橫躺豎臥的一副狼狽樣子。這時酒酣宴飲的賞心樂事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詞人的落魄和狼狽。這也是作者寫這首詞的用意所在,以表心中的惆悵。這時詞人進一步發問,“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詞人發問,問得淒涼,本來就是“幽夢無人說”,問這樣的問題,又是在對誰發問,等誰解答。這種孤獨是徹骨的,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家鄉遠隔千山萬水,已經是仕宦在外,但就是在外做官也不得安定,鄉思難耐、孤獨寂寥,這些情緒匯集於此,加上和上片詞的強烈對比,對讀者的衝擊力之大,可想而知。
這是一首描寫思鄉情緒的詞作。作者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表現了他酒醒之後告別京口孤獨、寂寞的心情和濃重的思鄉之情,全詞感情細膩,蘊含著豐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慨,箇中情感頗為動人心弦。
名家點評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立春:整首詞寫得既傷感纏綿又間雜著一些疏狂和悲壯的陽剛之氣,格調低沉但不消沉,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宋詞鑑賞大典》)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