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文化

鄱陽湖文化

吳城遺址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人類居住的商代遺址,位於樟樹市山前鄉吳城村,蕭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興建吳城水庫時發現的。文化堆積厚2至3米不等,劃為七層,分三期文化。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900餘件,特別是陶文、原始瓷、鑄銅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發現。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該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江西省博物館已在吳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個農村考古站。

基本信息

概述

鄱陽湖文化鄱陽湖文化
【一、鄱陽湖文化---人類文明遺址的文化】(1)、吳城遺址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人類居住的商代遺址,位於樟樹市山前鄉吳城村,蕭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興建吳城水庫時發現的。文化堆積厚2至3米不等,劃為七層,分三期文化。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 玉器、牙雕等900餘件,特別是陶文、原始瓷、鑄銅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發現。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該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江西省博物館已在吳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個農村考古站。(2)、山背遺址:位於九江修水縣上奉鄉山背村,包括跑馬嶺、楊家坪等43處遺址,上層為商代遺址,下層為新晚遺址。經六十年代初期發掘,獲得了大批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並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居住遺址。山背遺址的文物堆積保存較好,包含物豐富,出土的石器有錛、斧、鏃、鏟、鑿、網墜、鐮、球、蛋、勵石等。出土的陶器有鼎、規鬲、豆、壺、罐、簋等。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背遺址下層那種以有段石錛和夾砂紅陶為主要特徵文化遺存,廣泛地分布在鄱陽湖濱和贛江中下游地區,有人稱這種文化為“山背文化”。山背文化就其族屬來講,它應是三苗部落的文化遺存。三苗族也叫苗蠻族,這個氏族,大約在堯舜時,從中原被趕回南方到達長江中下游的。“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昔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亡,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昔者三苗之居,左彭鑫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在洞庭、鄱陽之間,北抵伏牛山麓、南達江西修水一帶的屈家嶺文化為中心的三大階段的原始文化為三苗遺存。(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教授語)”九江三苗的經濟形態---以種植水稻為主。山背文化是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典型遺存之一,距今約4300年左右,因首次發現於江西修水山背而命名。陶器多為素麵和磨光,個別器物出現了拍印幾何紋飾,對東南地區印紋硬陶起源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二、鄱陽湖文化---長江下游飲食文化區從江西鄱陽湖口開始,長江便進入它的下遊河段了,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在此也有新的拓展。長江下游地勢坦蕩開闊,河道多分汊,形成許多江心洲。安徽大通以下,長江受海潮頂托影響,水勢大而和緩。到江蘇江陰以下,長江便進入河口段,江面越來越開闊,呈喇叭口形入海。長江下游平原,包括蘇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是中國很富庶的地區。沿江有安 慶、銅陵、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南通、上海等重要城市。長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 從古至今,都是美麗富饒的同義語。這裡土地肥沃,農業和航運事業特別發達,僅僅一條大運河,就串連了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這么“人間天堂”般的城市。吳國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寧鎮丘陵為主體,擴展到皖南大部分丘陵,蘇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部分地方。越國的疆域以寧紹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為主體,擴展到鄱陽湖流域。
【三、鄱陽湖文化---名山的文化】廬山在一馬平川的鄱陽湖盆地上拔地而起。廬山山體呈橢圓形,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面積約280平方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禁止著江西的北大門。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尤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遊客所嚮往,是國內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避暑遊覽勝地。廬山各處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達1474米,且山上樹林密布,山下江湖環繞,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氣濕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氣溫差異較大。每年盛夏,鄱陽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氣溫可達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2.6℃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間。從揮汗如雨的山下來到涼爽宜人的山上,真是兩重世界兩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贊:“初到恍然別造一世界者。”。廬山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的名勝古蹟還有: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屯兵飲馬的小天池、憑欄可極目遠眺蜿蜒長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徑賞花的花徑、千年古樹三寶樹、觀鄱陽湖日出的含鄱口、如五老並立的五老峰、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1996年12月聯合國批准廬山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
【四、鄱陽湖文化---名鎮的文化】鄱陽鎮地處鄱陽湖東岸(江西省東北部),鄱陽縣境西南,公元前221年成立番縣,已有2200餘年歷史,鄱陽湖因鄱陽得名,鄱陽因鄱陽湖而揚名,鄱陽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文明古鎮,歷史均為郡、州、府、縣治所。 鄱陽鎮人文: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陶侃;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庵(饒州知府),唐“大曆十才子”吉中孚飲譽江南;被稱為“蘇武第二”的洪皓,其子愛國名臣、文學家洪邁著的《容齋隨筆》,毛澤東隨身攜帶四十春秋。更有光輝的革命史:“五四”時是先進文化思想傳播地、1921年原最高人民法院筮楊秀峰在波中任教期間宣傳新文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彭濤開展學生運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官正、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河北省委副書記劉德旺。鄱陽鎮旅遊資源豐富,依山(芝山、風雨山)襟湖(東湖)、塔(永福寺塔)、寺廟(府文廟、大成殿、碧雲軒、張王廟、晏公廟、鳴山廟、東湖浮舟寺)相映,古蹟留痕,芝山以盛產靈芝草得名,東湖古代就有“浮舟孤寺,洲上百花,柳堤青色,芝橋晴雲”等十景,可與杭州西湖媲美,乃“水鄉澤國”,又毗鄰鄱陽湖珍禽候鳥栖息地。鄱陽鎮,贛東北地區乃至江西省都有著一定的顯赫地位---昌江、樂安河經鄱陽湖與黃金水道長江貫通,形成四通八達的運輸網處在昌、九、景三角腹地。
【五、鄱陽湖文化---非物質遺產的文化】廬山世界地質公園,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稱。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曾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廬山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早在1982年,廬山就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6年12月,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2月,廬山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5年1月9日,“國際地質公園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會廬山辦事處”、“亞洲地質公園網路辦事處”等兩大機構落戶廬山。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世界文化景觀”和“世界地質公園”榮譽稱號的世界級名山。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眾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史記》。 東晉陶淵明、謝靈運等一批文化名人,在廬山進行了大量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等1500多名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相繼登臨廬山生活、遊覽,寫下4000餘首讚頌廬山的詩詞歌賦。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淨土法門。代表了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除此之外,廬山藏傳佛教、道教的寺廟和道觀多所,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教堂多座。是一座集6教為一身的宗教名山。聯合國專家在廬山成功申報世界遺產時,評價廬山:“廬山的歷史遺蹟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聯合國地科聯專家在廬山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時對廬山給於了高度的評價:“奇秀廬山,飛峙江湖,蒼潤高逸、俊偉詭特”。典型的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蹟,珍貴的變質核怵岩構造、壯觀的複合地貌綜合了極高的地學價值。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作用。廬山地質公園是地質遺址和歷史、文化、植物、名勝的完美結合。 1996年,廬山成功申報了世界文化景觀,2001年04月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六、鄱陽湖文化---四大米市的文化】無錫、長沙、蕪湖、九江。(1)、無錫---早在明、清漕運鼎盛時期,無錫已是太湖流域和兩浙漕糧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糧食市場。乾隆年間,無錫糧食的吞吐量達到七八百萬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糧食堆疊容量為東南各省之冠,糧食加工業成為全國5大碾米中心。直到現在無錫的經濟發展一直在全國同等規模的城市中名列前茅。 (2)、長沙---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潭州載米萬解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雲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3)、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臺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闢為通商口岸,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48年蕪湖《江廣米行重建會所紀念碑》:“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李鴻章諡號文忠)請準將糧食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到此地。”。(4)、九江---東枕鄱陽湖,北瀕長江,西連幕阜山脈,南屏廬山,人稱江西的北大門,古稱潯陽、柴桑,地於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楊二洲之城,春秋時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九江為36郡之一,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自秦朝始,曾使用過九江、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共七個名稱。明朝以後至今沿用九江地名。古書說九江“據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長江黃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九江商品米的來源,一是本地米。九江及附近縣為長江、鄱陽湖、修河形成的沖積平原和幕阜山脈的丘陵谷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此為九江米市的主要來源。二是外省客米。主要是與九江市毗連的安徽、湖北兩省沿江等地的稻米。九江米市鼎盛時期糧行米店約有130家,可分為三個幫派:一是廣東幫,二是南昌幫、三是本地派。
【七、鄱陽湖文化---山水文化品牌的文化】鄱陽風光旅遊,文化資源豐厚。而山水文化,是鄱陽湖旅遊業的靈魂。打造鄱陽湖山水旅遊大品牌,必須充分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鄱陽湖有著壯麗的美景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軍事文化、民俗文化、文學藝術方面都有很大的潛力,尤其是發展具有鄱陽湖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生態旅遊,天獨厚。江西民俗文化,鄱陽湖風土人情,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鄱陽湖區就已被勤勞的人們開發利用,至西漢,史書稱之為‘飯稻羹雨’的富庶地;唐宋年間,湖區大規模興修水利擴大農田灌溉面積,發展紡織等等。鄱陽湖,人類開發歷史很早,歷史遺蹟豐富,山水秀美,是山水品牌文化的基礎。
【八、鄱陽湖文化---水的文化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是中國水利資源最富集的湖泊,素有“黃金湖泊”之稱。有一則報導《鄱陽湖水枯、千年糧倉現身》說:“由於鄱陽湖水位降到百年以來的最低點,一座南朝時期沉入鄱陽湖水底的古城——海昏縣古糧倉遺址近日在國家級候鳥保護區永修縣吳城鎮露出水面。”。這又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
【九、鄱陽湖文化---長江中游經濟的平原化文化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苧麻、黃麻等。鄱陽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鄱陽湖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
【十、鄱陽湖文化---歷史的文化】(1)、元末,沔陽人紅巾軍領袖陳友諒稱帝號大漢,與朱元璋於鄱陽湖交戰被射殺,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陽並大舉移民。沔陽別氏始祖妙...利用手中的大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採取一系列強硬措施,實行地方自治,軍事上,人槍總計2萬餘。(2)、1855年,1月翼王石達開於鄱陽湖口大敗湘軍。3月北伐軍全軍覆沒,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被俘。(3)、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鄱陽湖域處於戰爭狀態,危及沿湖一帶城鎮。西河戲活動,也從沿海地區向內遷移,但農村業餘演出卻蓬勃興起,藝人多以教戲為業。
【十一、鄱陽湖文化---名樓的文化】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滕網閣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南昌,臨近煙波浩淼的鄱陽湖。 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隻侯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十二、鄱陽湖文化---生態文化的文化】鄱陽湖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人的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鄱陽湖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於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通過認識和實踐,形成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生態化理論。鄱陽湖生態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色彩。鄱陽湖候鳥保護區。鄱陽湖是珍禽候鳥的第二故鄉。每年十月,大量的候鳥,包括白鶴、天鵝、白頭鶴、白枕鶴、白鸛、黑鸛、大鴇、鸛嘴鷺和大雁等陸續從西伯利亞等地,飛行五千公里南下,到這裡越冬,翌年三、四月才北歸。其中白鶴是一種大型遷徒性涉禽,體長約一點五米,體重可達10公斤,全身羽毛純白,神話中謂之仙鳥,歷被人們作為吉祥、長壽、和平與安全的象徵。白鶴是世界上已瀕臨絕跡的珍禽,但近年來在鄱陽湖發現大群白鶴之後,引起了世界的矚目。由於鄱陽湖良好的生態環境,珍禽鳥類又受到國家保護,鄱陽湖現已成為白鶴等珍禽的樂園。鄱陽湖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適應新的世界潮流,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子孫。
【十三、鄱陽湖文化---詩詞文化迷蹤】有位學者說:鄱陽湖文化,不起源長江,而起源於---嶺南文化。這就解釋了古代寫鄱陽湖的詩文,似乎很少的緣故。而著名學者---張友茂先生曰:“鄱陽湖水而注入長江,依此推,鄱陽湖文化與長江文化唇齒相依!鄱陽湖不是起源於長江,鄱陽湖五水注入,其中兩水發源於----與之嶺南分水。皆近代以來,鄱陽湖域經濟欠發達之故!其實,古代吟洞庭湖的詩文,不比吟鄱陽湖的多!且,古代吟鄱陽湖的詩文多,而分散之於吟環鄱陽湖之廬山、湖口、星子乃至豫章也!近代以來,鄱陽湖域經濟欠發達,文化傳衍亦退逐,故,感覺上少了量、少了質,少了影響力!鄱陽湖文化,不起源長江,而起源於----嶺南文化。嶺南文化,亦晚之於鄱陽湖文化。故,鄱陽湖文化,更不是起源於嶺南文化。如果從考古學角度講,鄱陽湖與嶺南,有共同特徵---這是本質。但鄱陽湖文化之起源,關乎於吳越文化。 吳越文化具有鮮明區域特徵。鄱陽湖先民,大源於古越之脈!《漢書·地理志》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姓種。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且有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人。鄱陽湖文化脈生出中國北宋後期逐漸形成的以黃庭堅為中心的重要詩歌流派---江西詩派。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尊黃庭堅為詩派之祖。江西詩派之祖黃庭堅,誕生於鄱陽湖修河流域義寧雙井村。詩派中並不都是江西人。後被人歸入江西詩派的還有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稍後曾紘、曾思等人也被補入江西詩派。在創作實踐中,詩派“以故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如當時的汪藻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於整個詩壇,象楊萬里、陸游、姜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薰陶。姜夔,鄱陽人;江萬里,鄱陽人(一說都昌人);陶侃,鄱陽人(陶淵明之祖父)。”。

相關條目

陶淵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