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縣人民政府縣長 尹黎明
(2010年2月1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不尋常的一年。面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圍繞“保增提速、加快發展”主題,抓機遇,爭項目,建基地,強產業,保民生,促和諧,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全面進步,圓滿完成了縣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縣生產總值實現88.6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3.3億元、35.1億元、30.2億元,分別增長4.5%、25.6%、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3億元,增長4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億元,增長18.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億元,增長2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7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4562元,增長8.7%;人口自然增長率2.38‰;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5%。
一、堅持強產業,全力保增長,縣域經濟逆勢上揚推進工業強縣,工業支撐作用更加明顯。經開區建設突飛猛進,工業經濟發展平台不斷夯實,完成投資17.57億元,其中基礎建設投資5.06億元,建成區新增1.63平方公里,達4.68平方公里,新引進企業21戶,累計入駐達52戶,是拓展速度最快、入園企業最多的一年。工業項目推進有力,7個市列重大工業項目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紅獅水泥等6個續建項目和綠好食品等12個新開工項目全部建成投產。骨幹產業發展迅猛,煤炭、機電、建材、農產品加工和輕工紡織等五大產業不斷壯大,產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3.4%。工業經濟總量大幅攀升,對縣域經濟發展貢獻巨大,新培育規模以上企業11戶,新增億元企業8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完成67.3億元、23.35億元,分別增長49.4%、30.4%,工業拉動GDP增長7.7個百分點。鄰水被命名為全省中小企業發展基地縣和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縣。
促進農民增收,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突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總產達46.4萬噸。特色優勢產業規模發展,集中連片種植優質臍橙3.1萬畝,柑桔面積達23.4萬畝,發展蔬菜29萬畝,其中設施蔬菜6萬畝,新改擴建標準化畜禽養殖場46個,出欄生豬109.5萬頭,基地建設質量標準和產出效益明顯提高。產業化深入推進,經營機制不斷創新,農業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新培育龍頭企業3戶,新發展示範性農民專合組織69個,鄰水臍橙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通過整體認證。新農村建設集中連片重點推進,以石(滓)柳(塘)片為核心的新農村大示範區成效明顯,農民人均收入增幅高出全縣30個百分點。全縣轉移勞動力33.6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20.8億元。
激活城鄉消費,現代服務業日趨活躍。完成1000畝物流園區規劃,首期300畝啟動建設。啟動城區及9箇中心場鎮商業網點和特色街區規劃,“萬村千鄉”和“家電下鄉”工作紮實開展,城鄉市場購銷兩旺,家電銷售額及補貼兌現率居全省擴權縣前十位,農村消費增幅首次高於城市。積極加強市場監管,市場運行平穩有序。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分別增加119戶、3389戶,新註冊商標20件,培育市知名商標8件,廣達澱粉“唐風”牌商標創為全縣首個省級著名商標。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銷售商品房36萬平方米,居全市前列。旅遊業發展加快,洞中天河景區二期開工建設,四星級酒店項目成功簽約,全年接待遊客114.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25億元,分別增長43.4%、41.7%。
狠抓財稅收入,財政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國稅、地稅共實現收入3.6億元,總量、增幅全市第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質量提高,稅收收入比重達52.43%。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壓減公業務費支出,提高鄉鎮預算標準,有效保障建設發展重點之需。強化財政資金審計監督,審減政府投資工程造價3160萬元。嚴格執行采管分離,政府採購節省資金1200萬元。
二、突出抓關鍵,攻堅破難題,借力發展強勢突破積極向上爭取支持,項目工作成果豐碩。大力推進“項目經濟年”活動,搶抓擴大內需、災後重建和擴權強縣三大機遇,深入研究政策,敏銳捕捉信息,強化項目包裝、儲備,積極對上匯報爭取,贏得了省市部門的關心和支持。全年編報項目226個,已爭取到142個,到位資金6.64億元,增長38%。成功爭取省級新農村示範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林業產業基地縣等建設項目,為贏得更多支持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力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資再創新高。招商區域不斷拓展,重慶招商從主城區延伸到周邊區縣;長三角招商擴展到江蘇、上海等區域。友城合作搭建新平台,與重慶大渡口區、寧波海曙區簽訂了《經貿合作協定》,各產業轉出地商會、行業協會、老鄉資源等作用進一步發揮。產業招商實現新突破。圍繞輕工產業發展引進了展泰織造、新豐製衣等項目,圍繞農機產業培育引進了萬業集團、宏美科技等項目。以商招商取得新成效。依託紅獅水泥,成功引進了漢馭鋼構、金川塑業、四海物流等項目。全年引進項目138個,到位資金35億元,增長56. 6%,其中工業項目到位資金27億元,增長50.4%。
不斷做實重慶文章,渝鄰合作深入推進。搶抓“川渝合作、渝廣合作”機遇,積極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強化黨政對接,積極支持舉辦 “渝鄰合作橋”、“川渝部分區縣友好商會合作峰會”等活動,與重慶區縣在經貿合作、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強化規劃對接,交通發展規劃得到川渝兩地發改、交通部門領導和專家的認可,納入了省市交通規劃盤子。強化產業對接,與渝北區、長壽區簽訂了《旅遊合作協定》,洞中天河景區被納入重慶旅遊“123”工程;引進重慶盤溪市場業主,發展蔬菜2000畝。全年簽約重慶項目75個,到位資金21.7億元,占全縣外來投資的62%。
著力破解發展難題,瓶頸制約逐步緩解。城南220KV變電站和范豐、范牛等6條110KV輸變電線路建成投運,可滿足未來較長時期用電需求。新征土地3200畝,儲備建設用地6000畝,發展用地得到保障。成功爭取重慶氣礦將我縣納入國網供氣,用氣難問題即將解決。加強政銀企合作,出台《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健全信貸投入激勵機制,完善投融資平台,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淨增貸款7.47億元,比上年增長近10倍,工業信貸投入5.5億元,均超過了前5年的總和。
三、紮實夯基礎,著力優環境,發展條件明顯改善高標準規劃建設,城鄉面貌大為改觀。完成縣城總規修編、東北部新區控規和16個鄉鎮總體規劃編制,擴大了城鄉建設規劃覆蓋面。縣城萬泰翡翠城、恆源新城等片區建設加快推進,東北部新區、上甲御城等片區啟動建設,新開工商品房39.2萬平方米,新增建成區1平方公里,城市規模快速拓展。入城大道綠化改造完成,古鄰大道人行道改造和景觀打造工程啟動建設,黑化道路8.6萬平方米,城市供水、供氣管網改造加快,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強力推進清潔衛生、交通、市場、建築、廣告“五大秩序”治理,城鄉建管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建設投資達11.28億元,城鎮化水平提高4.2個百分點。
建設與管養並重,道路交通更加便捷。投入2.38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519公里,基本實現鄉鄉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提前兩年完成交通建設“十一五”規劃目標。210國道升級改造順利啟動,冷家大橋開工建設,黎家大橋建成通車。道路管理養護機制基本形成,公路管護水平不斷提高。加快完善客運站點等公共運輸設施,交通承載能力增強,民眾出行更加便捷。嚴厲打擊非法客運,運輸秩序持續好轉。
注重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改造中低產田土1.5萬畝,建設標準糧田3.5萬畝,整理土地2.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整治病險水庫24座、渠系25公里,新增灌面1.39萬畝,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林業“兩大工程”建設繼續推進,造林7.9萬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省上驗收。建成戶用沼氣池9160口,57個規模養殖場建成集中供氣沼氣池。土地和礦產資源利用監管不斷加強,地質災害治理紮實推進。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進節能減排,環保工作得到加強。
四、傾情保民生,竭力辦實事,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著力發展科教文體事業,全民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安全形勢好轉,職教攻堅年度目標和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全面完成,國中畢業會考各項指標綜合評比躍居全市首位,高考萬人上線率和參考上線率均居全市第一。加大科技套用推廣力度,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項,再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成功舉辦“慶祝建國60周年”系列活動,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順利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複查驗收,縣文體局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播電視覆蓋面擴大,新增611個自然村通廣播電視。鼓勵優生優育,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全面落實。
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民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縣醫院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醫療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與監管,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全縣無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新農合參合率達98.2%,管理進一步規範,報銷醫藥費8540餘萬元,參合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無重大事故發生。
深入紮實抓好惠民工作,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度關注民生,投入資金5.3億元,全面完成66項省市縣民生工程和新村扶貧、移民後扶項目,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15463件。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各類涉農補貼13424萬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6萬餘名困難民眾享受低保,1萬餘名貧困人員得到醫療救助,完成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五險”參保人數大幅增加。紮實開展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3.76%。
五、嚴管抓安全,依法保穩定,平安建設紮實有效
強化源頭治理,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以全面推進宣傳教育、執法行動、專項治理“三項行動”和保障能力、體制機制、安監隊伍“三項建設”為抓手,強力開展大檢查、大整治、嚴執法“兩大一嚴”活動,落實責任,嚴格監管,全縣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安全生產事故件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22.6%、12.6%。
堅持打防結合,治安管控能力顯著提升。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厲打擊涉惡涉毒、“兩搶一盜”等犯罪行為,加大刑事案件偵破力度,抓獲逃犯257人,摧毀各類犯罪團伙28個,現行命案全部告破,有力地震懾和遏制了犯罪。縣公安局被表彰為全國追逃工作先進單位,“社會治安整治行動” 和 “立體打擊”效果全市第一。“五五”普法深入推進,“兩所一庭”建設全面完成,平安細胞建設進一步深化,平安縣創建工作通過省上驗收。
妥善化解矛盾,社會穩定局面有效鞏固。紮實開展“領導大接訪、幹部大下訪”、“信訪積案化解年”活動和信訪穩定問題集中處理大行動,暢通信訪渠道,民眾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堅持依法治訪,規範信訪行為,信訪秩序明顯好轉。及時處置突發事件,無群體性事件發生。積極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銜接的大調解體系,努力把各類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成功化解信訪積案324件,成功調解民事糾紛3668件,信訪量比上年下降13.6%,實現了全國“兩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期間“零進京”目標。
國防建設和雙擁工作不斷加強,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順利完成,監察工作力度加大,人事、物價、統計、保密、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台僑、新聞外宣、人民防空、應急管理、貿易促進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婦女兒童及老齡工作、殘疾人事業、紅十字工作不斷推進,質監、消防、氣象、郵政、通訊、保險、鹽業、石油、菸草等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廉潔從政,務實落實、開拓創新,不斷提高服務水平、行政效能和執行能力,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推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過去的一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倍受上級重視和關注。省委書記劉奇葆等七位省委、省政府領導先後蒞臨鄰水調研視察,省長蔣巨峰兩次作出重要批示,對全縣經濟建設,尤其是工業發展、融入重慶工作和幫助農民工回鄉創辦毛織產業給予充分肯定,就業促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工作經驗在全省交流推廣,鄰水形象和地位顯著提升。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中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偏小,缺乏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支撐,加快發展後勁不足;二是資金、技術和專業人才等瓶頸制約未完全破除,發展環境還需進一步改善,全民創業氛圍尚未形成;三是社會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城鄉統籌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困難民眾收入增長較慢;四是改革和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社會管理難度加大。這些都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各鄉鎮、各部門、各駐鄰單位攻堅克難、拼搏爭先的結果,是全縣人民眾志成城、奮發圖強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民眾,向駐鄰部隊和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廣大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鄰水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 “十一五”規劃的決勝年,也是 “十二五”規劃的奠基年,做好2010年工作意義重大。
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揮‘三大優勢’、打造 ‘三大基地’、建設川東經濟強縣”總體思路,做實重慶文章,推進“三次創業”,勇當廣安領跑“區塊經濟”排頭兵,全面加強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奮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主要目標是: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5%以上。確保工業經濟提速增效,現代農業強力突破,商貿流通日益活躍,城鄉建設快速推進,民生民本有效改善,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安定。
一、做強“三大基地”,加快發展壯總量
圍繞建設“川東經濟強縣”目標,大做重慶配角經濟文章,不斷壯大經濟總量,增強經濟實力。
做強重慶工業配套基地。加快經開區建設。創新經開區管理和運行機制,賦予管委會行政管理和綜合服務職能,增強造血功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七通一平”2000畝,新建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工業供氣專用管網和35千伏變電站;創新建園模式,加強與重慶區縣銜接,力爭合作辦園取得實質性突破。新入駐企業20戶以上,新投產15戶以上,經開區工業總產值突破60億元,增加值達20億元以上。狠抓骨幹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技改,穩步提高煤炭產能,建成龍泉煤礦瓦斯發電項目,煤炭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做大建材產業,確保利森水泥、紅獅水泥一期滿負荷生產,加快建設紅獅水泥二期,建成投產同心門業遷擴建項目,建材產業實現產值12億元;壯大隆創動力、遠翔機械等企業生產能力,建成投產漢馭鋼構、金展機械等項目,機電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4億元;育強廣達澱粉、勇鵬食品等企業,加快綠好食品二期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6億元;完善毛織產業鏈,引進帶動性強的項目入園,促進毛織業集群發展,輕紡產業實現產值7億元;積極引進電子、醫藥等項目,培育新興產業。加強對工業企業的指導,切實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新培育規模企業10戶,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總產值92億元,增長40%,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5%。
做強重慶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加快建設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林業產業基地縣,積極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總產46.5萬噸以上;新發展臍橙3萬畝,柑桔總產突破10萬噸,發展蔬菜3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7萬畝;加強動物重大疫病防控,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新增出欄生豬4萬頭、家禽90萬隻。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創新經營模式和利益聯接機制,鼓勵農民以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組建專業合作社,使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的實施和受益主體,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抓好大洪河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統籌規劃、整合項目,集中成片推進產業基地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機化水平,加強村落民居改造和村莊環境整治,努力打造成為全省丘陵地區新農村建設典範和統籌城鄉樣板,力爭示範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以上。
做強重慶休閒度假旅遊基地。建設“宜居鄰水”,打造城市名片。按照城鎮建設“四注重四提升”、村莊建設“三打破三提高”要求,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完成古鄰大道人行道改造和景觀建設,抓好高速路沿線村落民居風貌塑造,挖掘和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提升城鄉建設檔次,增強鄰水美譽度。開發旅遊產品,完善旅遊要素。完成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鄉村旅遊規劃,建成洞中天河景區二期工程,力爭啟動大洪河旅遊區建設、御臨河旅遊區項目招商成功,依託景區和特色農業園區發展鄉村旅遊,加快星級酒店建設,豐富旅遊商品,完善旅遊鏈條。強化宣傳行銷,提升旅遊效益。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加強與周邊旅遊景點對接,精心包裝旅遊線路,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全年接待遊客140萬人次,力爭接待重慶遊客增加30%,實現旅遊收入7.5億元。
二、增強“三大動力”,釋放潛能添後勁
充分發揮投資、消費和城鎮化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增強項目投資拉動力。加大項目包裝力度。深化“項目經濟年”工作成果,準確把握中省投資方向,圍繞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工程,認真論證、包裝、儲備一批支撐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採取駐點聯絡、專人跟蹤等方式,做好匯報銜接工作,堅持定期通報,完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爭取上級支持,確保到位資金位居全市前列。加大項目招商力度。拓展招商區域,突出抓好重慶、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招商工作;整合招商力量,完善駐點招商、以商招商、友城招商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商會、中介、企業招商作用,加大行業主管部門和招商職能部門共同招商力度;強化產業招商,著力工業招商,引進產業鏈關鍵配套項目,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大保障力度,重獎有功人員,鼓勵全民招商。力爭招商到位資金增長50%以上,其中工業招商到位資金30億元。加大項目實施力度。強化項目的指導與監管,搞好協調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做好資金保障,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提高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增強城鄉消費拉動力。完善市場促進消費。完成縣城及9箇中心場鎮商業發展規劃和特色街區規劃,高水平打造城市商圈,形成產品集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商業區,標準化改造建設一批農貿市場,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不斷完善消費基礎設施。豐富商品引導消費。鼓勵企業廣泛開展名品、名店評比活動,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積極發展物業管理和餐飲、家政、中介等服務業,加大藝體教育、文藝演出等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規範建立房地產二級交易市場,充分滿足城鄉不同群體消費需求。落實政策刺激消費。認真執行津補貼、績效工資和帶薪休假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資和養老金髮放標準,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及時兌現“家電下鄉”等涉農補貼,積極落實車貸、房貸等消費信貸政策,切實提高民眾消費能力。規範秩序保障消費。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查處假冒偽劣、哄抬物價等行為,最佳化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保證民眾安全消費、放心消費。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0億元以上,提高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增強城鎮化拉動力。統籌縣城與經開區規劃和建設,以加速推進城鎮化增強工業發展服務功能和要素保障能力,以加快推進工業化增強城鎮的就業吸納和規模擴張能力,發揮城鎮化與工業化聯動作用。完成縣城東部、南部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26個鄉鎮總體規劃,提升城鎮建設的整體水平。以縣城為龍頭,穩步推進舊城改造,加快東北部新區道路管網、城市主題公園和四星級酒店建設,推進上甲御城、正大華府等7大片區開發,完善市政設施,著力解決城區停車難問題,增強城市功能,擴大縣城容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強對鄉鎮的輻射帶動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增強鄉鎮經濟發展後勁和動力。以中心場鎮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村場鎮建設,完善場鎮基礎設施,立足各地實際,科學規劃和發展毛織、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鄉村旅遊業和特色效益農業,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聯動,增強鄉鎮場鎮承載能力。強力治理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行為,規範農村用地和建房秩序,引導農民建房逐步向場鎮和村落民居規劃點有序集中。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從制度層面解決進城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險、教育和醫療服務、住房保障等問題,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全年新開工商品房20萬平方米,縣城建成區新增1.5平方公里,完成城鄉建設投資13億元,城鎮化水平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充分發揮城鎮化對投資和消費的雙重推動作用,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三、強化“三大建設”,夯實基礎創條件
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發展環境,有效打破瓶頸制約,增強發展保障能力。
強化交通運輸建設。打造“便捷鄰水”,推進“大辦交通”向“辦大交通”轉變。加快出川入渝通道、通鄉聯網路、旅遊公路建設,推進國省幹線提檔升級,形成暢達快捷的交通網路。力爭完成達渝高速子中出口、縣城北出口及連線線、鄰墊高速兩河出口到袁市連線線工程和東槽一級幹線公路、縣城西環線測設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兩河出口及連線線工程力爭開工建設。完成國道210線81公里改造任務,開工建設省道304線55公里改造工程。建設通鄉聯網公路86公里、通村通暢公路60公里,渡改公路橋2座、等級站2個。完善管護機制,提高道路養護水平。培育運輸市場,新開通農村客運專線8條、農村公交線路3條,爭取投放一批城市計程車,打擊非法客運,規範運輸秩序,確保民眾方便、快捷、安全出行。
強化生態環境建設。紮實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會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標準糧田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土1.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2.2萬畝,新增耕地2200畝。整治病險水庫14座,加快高峰等水庫渠系配套和四海堤防建設,力爭縣城和豐禾、合流等場鎮河道治理列入中小流域治理計畫。利用現有水利工程聯網建設跨行政區域集中供水廠,解決場鎮居民生產生活用水難問題。加大水源保護力度,全面取締飲用水源和備用水源肥水養魚,不斷提高水質標準,保障民眾飲用水安全。以爭創省級綠化模範縣、省級園林城市為目標,圍繞滬蓉、達渝高速和旅遊景區沿線規劃發展經果林、速豐林和景觀林,加快森林鄰水建設。切實做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加大重點污染源治理力度,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強化要素保障能力建設。建成天然氣國網供氣管道,積極爭取工業用氣指標,打破工業用氣瓶頸。新建1個35千伏變電站,改造2個35千伏變電站,力爭新開工建設1個110千伏變電站,進一步增強用電保障。加大建設用地儲備力度,新報征土地2000畝,其中工業用地不少於1000畝。整合勞動力培訓項目,研究制定校企密切合作、訓用有效銜接的機制和辦法,完善勞動力市場,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做大做實國投、遠豐、土地開發等投資公司,組建水務、毛織產業、城鄉建設等投融資公司,規範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狠抓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爭創省級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完善對金融機構貸款激勵措施,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信貸投入,力爭全年淨增貸款6億元以上。
四、實施“三大行動”,拓展空間增活力
科學規劃縣域經濟發展時序和空間,拓展融入重慶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全民創業的內在活力。
全面實施規劃編制行動。準確把握中省市“十二五”規劃編制要求,深入分析鄰水未來五年所處的新環境、新方位和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找準發展定位。對關係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重要工作開展課題調研,以大綱為指導,推動行業規劃和項目規劃編制,進而形成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積極做好規劃的對上銜接協調工作,確保將主導產業培育、重大建設項目、重點民生工程、重要發展舉措擠進中、省、市“十二五”規劃的盤子。緊緊圍繞“十二五”規劃,系統編報爭取項目,精心指導統籌推進,增強規劃對發展的指導性。
深入實施對接重慶行動。遵循區域經濟、地緣經濟發展規律,加強與重慶在黨政、商企、規劃、信息和市場等方面的對接,著力把鄰水建設成為重慶區域經濟分工合作的有機組成、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配置的有效縱深。開展“讓重慶了解鄰水、使鄰水融入重慶”系列主題活動,深入宣傳“鄰水產、鄰水造、鄰水游”。完善與重慶區縣和部門聯動機制,深化交流合作。密切關注重慶“十二五”規划動態,加強規劃銜接。努力破除政策壁壘,實現許可互認、資源共享。積極推進商企互動,加快市場融合,主動承接重慶輻射,更好地融入重慶發展。
強力實施全民創業行動。建立全民創業促進機制,努力打造“宜業鄰水”。強化輿論導向,大力倡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大學畢業生互動創業、專業人才攜技創業、失業人員自主創業,激發全民創業熱情,營造創業爭先的濃厚氛圍。加強創業政策宣傳,降低行政審批“門檻”,全面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積極開展各類創業培訓,設立創業基金,加大對初始創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風險投資機制,激活民間資本,鼓勵多種創業模式。在經開區開闢小企業孵化園,各鄉鎮設立創業示範街,個體、聯營齊上,加工、商貿並舉,逐步形成一片一業、一地一品的全民創業格局。強化創業保護,最佳化投資環境,嚴肅查處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和“吃、拿、卡、要”等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開展創業模範評選活動,表彰一批創業發展帶頭人,支持有潛力的小企業做大做強。激活加快發展的內驅力,不斷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新發展私營企業100戶、個體工商戶2000戶以上,民營經濟占全縣經濟總量50%以上。
五、提高“三大能力”,以人為本強保障
高度關注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
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推進素質教育,鞏固“兩基”成果,提高教育質量。大力實施職教攻堅,紮實做好藏區“9+3”職業教育工作。最佳化學校布局,新建一所城區國中,改善中心場鎮和偏遠學校辦學條件,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名校、名師、名生培養計畫,規範辦學行為,實施高中課改,改革教育考核評價體系,確保教育事業再上新台階。認真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工作,加快縣醫院醫技綜合大樓和縣精神病醫院建設,完善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公共衛生工作,防止傳染病蔓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認真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紮實做好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加快發展文體事業,推進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以“掃黃打非”為重點的文化市場整治力度,開展健康向上的民眾性文化活動,進一步規範和繁榮文化市場,開工建設縣圖書館,力爭啟動建設縣文化體育中心,不斷滿足民眾文化體育生活需要。加快廣播電視網路升級改造、數位化和“村村通”進程,推進廣電事業快速發展。鞏固全國科技進步縣成果,積極做好“全省科普示範縣”創建工作,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在全面完成省市民生工作目標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五大縣定民生工程”:一是建成國網供氣管道,緩解縣城居民用氣難問題;二是全面取締飲用水源及備用水源肥水養魚,確保民眾飲水安全;三是增加城區計程車、農村公交線路和客運專線,有效解決民眾出行難問題;四是力爭開工建設鄰墊高速兩河出口到袁市連線線工程,破解東槽鄉鎮交通瓶頸;五是新建1所城區學校,進一步緩解城區“大班額”問題。與此同時,抓實抓好新村扶貧、庫區移民後扶和救災救濟工作,努力解決好民眾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全面落實惠農政策,確保民眾得到更多實惠。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宣傳,全面促進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繼續做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擴大社保覆蓋面。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繼續做好城鄉低保、困難民眾醫療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健全與加快城鎮化相適應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供需機制,提高城鎮住房保障水平。
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強化社會治安、信訪維穩、安全生產工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充分發揮社區作用,努力建設“平安鄰水”。深入開展“五五”普法,不斷提高全民法制意識。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厲打擊涉黑涉惡勢力、“兩搶一盜”、毒品犯罪等刑事犯罪活動,提高刑事案件破案率。以強化街面巡邏控制為重點,強化社會治安管控,提高民眾見警率,增強民眾安全感。狠抓信訪源頭治理,暢通信訪渠道,著力解決問題 ,嚴厲打擊違法上訪行為,規範信訪秩序,努力實現違法上訪和集體上訪“零進京、零赴省”。 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靈通信息,努力消除不穩定因素。及時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確保不發生群體性事件和惡性案件,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堅持安全發展理念,紮實抓好保障能力、體制機制、安監隊伍“三項建設”和基層基礎工作,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逗硬執行“一票否決”,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和隱患整治力度,嚴肅事故查處,減少一般事故,遏制較大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實現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
同時,繼續加強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紮實開展省級“雙擁模範縣”和“敬老模範縣”創建活動,切實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發展殘疾人事業。抓好人事、統計、保密、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僑台、新聞外宣、貿易促進、人民防空、紅十字等工作,進一步發揮質監、氣象、郵政、通訊、保險、鹽業、石油、菸草等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六、強化自身建設,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努力建設行為規範、公正透明、務實高效、清正廉潔的政府,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堅決服從縣委領導,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注重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嚴格落實行政問責制、執法責任制,依法規範行政行為,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科學決策機制,建立健全專家諮詢、風險評估和決策問責等制度,推進重大公共服務事項決策聽證、情況通報和公示制度。深入推進機關行政效能建設,著力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強力推進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進會風,轉變作風,提高效率,營造公開、公平、公正和快捷、高效、便民的政務環境。
改革和創新機制,激發工作活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部門職責關係,明確和強化責任,最佳化組織結構,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積極開展 “擴權強鎮”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基層政權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權力,增強鄉鎮發展經濟、管理社會、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能力。認真研究實施機構改革和績效工資制度後鄉鎮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由縣財政全面接管鄉鎮金融性債務,為鄉鎮鬆綁減壓,進一步激發活力。切實加強財稅工作,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完善財政投入機制,確保公用經費重點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領域和鄉鎮基層傾斜,強化公共財政職能作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放大效應。完善績效考核框架體系下的獎懲激勵機制,調動鄉鎮幹部、縣級機關幹部和事業人員的積極性,鼓勵爭先創優,重獎為全縣爭得重大榮譽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強化制度約束,確保廉潔從政。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鄰水縣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監督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加強對重大資金、重點項目、重要部門的審計和監察。逗硬執行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等有關規定,繼續探索國有土地出讓中介機構比選工作。嚴肅財經紀律,實行重大開支請示報告制度和集體審批制度。加大違法違規案件查處力度,切實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提高人民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鄰水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突破期,經濟社會全面跨越的重大轉型期。機遇稍縱即逝,發展刻不容緩。讓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十一屆縣委第十四次全會精神,在縣委的堅強領導和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攻堅破難,拼搏爭先,以飽滿的激情和紮實的工作,為加快建設川東經濟強縣、構建富裕文明和諧新鄰水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