鄮縣[10]

鄮縣[10]
鄮縣[10]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把鄮縣改為海治縣,仍屬會稽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句章縣還原原鄮縣、鄞縣、句章三縣。 大曆六年(公元771年),鄮縣縣治移到三江口(今寧波城區),州治仍在小溪鎮。

歷史

秦置
公元前222年秦設定鄮縣,屬會稽郡轄。鄮縣的區域包括今寧波江東區和今鄞州區東部、北侖區及舟山群島,縣治設在寶幢附近的鄮山同谷,即今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同岙村,舊稱鄮廓。
西漢初期,鄮縣先屬劉賈的荊國,後屬劉濞的吳國。公元前154年,吳地削藩,鄞縣復屬會稽郡。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把鄮縣改為海治縣,仍屬會稽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公元25-56年)初年,廢海治縣名,復改為鄮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會稽郡為吳州,設吳州總管府。廢鄞縣、鄮縣、餘姚縣,而把鄞、鄮、餘姚、句章之地總稱為句章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句章縣還原原鄮縣、鄞縣、句章三縣。屬於鄞州。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鄞州,鄞、鄮、句章三縣合併叫鄞縣,治小溪鎮(今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 屬越州(治今紹興市越城區)。這時的鄮縣包括秦漢時鄞、鄮、句章三縣,地方志上稱為“大鄮縣”。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將鄮縣分為慈谿、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縣四個縣,增設明州以統轄之。鄮縣為明州治所。
大曆六年(公元771年),鄮縣縣治移到三江口(今寧波城區),州治仍在小溪鎮。
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遷到了三江口,而鄮縣縣治又遷回到小溪鎮。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鄮縣為鄞縣,縣治從小溪鎮遷到三江口。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鄞縣,設立寧波市鄞州區。

詩歌

原文

鄮州歌
明 張琦 山入關門海入州,海中白蜃吐高樓。
公家政簡民安作,細雨斜陽歸飯牛。
鄞州

偏舟白髮芰荷香,共指前頭賀監鄉。
西去洞天還有路,人家兩岸種昌陽。
斥鹵青陽淪海濱,扶桑隔水是文身。
江城新市無風雪,畫鼓朱幡迎早春。

地名簡釋

鄮州,即鄮縣,在此亦指寧波。公元前222年秦始置鄞、鄮、句章三縣。因 鄮縣縣治在鄮山的北面(今寶幢同岙)而得名。唐武德八年(625)並三縣為鄮縣,縣治遷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開元二十六年(738),鄮縣析為鄮、奉化、慈谿、翁山四縣;廣德二年(764)象山劃入鄮縣;大曆六年(771)縣治遷三江口,廢翁山縣,其地併入鄮縣;於鄮東甬江入海處置望海鎮。長慶元年(821)明州州治遷三江口,築子城(內城)。乾寧五年(898)築羅城(外城)。梁開平三年(909)改鄮縣為鄞縣,升望海鎮為縣,名定海縣,後改鎮海縣,即今寧波市鎮海區。

注釋

① 白蜃:白色的蜃氣。指海市蜃樓現象。
② 政簡:署政嚴明、簡廉。
③ 飯牛:餵牛。飯,用作動詞。
④ 賀監鄉:賀知章曾經隱居的地方。
⑤ 洞天:指四明洞天。
⑥ 昌陽:菖蒲的別名。
⑦ 斥鹵:原指鹽鹼地,《說文》:“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在此意為煮鹽。青陽:春天。
⑧ 扶桑:古代稱日本為扶桑。文身:古東夷國名,《南史·夷豸、東夷文身國傳》:“文身國,在倭東北七千餘里,人體有文如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