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根

鄭連根

鄭連根,男,蒙古族,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文史學者,作家,曾先後出版了《故紙眉批——一個傳媒人的讀史心得》、《昨夜西風——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等著作。

基本信息

簡介

鄭連根和他的《春秋范兒》鄭連根和他的《春秋范兒》
鄭連根:蒙古族;出生地: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作家;1998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 鄭連根是一名文史學者,作家,曾先後出版了《故紙眉批——一個傳媒人的讀史心得》、《昨夜西風——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等著作。他的新作《春秋范兒——春秋時代的人與事》於2015年1月剛剛出版就登上了《中國新聞出版報》2月份社科暢銷書榜和京東網暢銷書榜。

主要著作

1、春秋范兒——春秋時期的人與事
2、新聞往事3、蔡元培-兼容並畜長者風4、昨夜西風: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5、中華國粹經典文庫:古代小說名句賞析

鄭連根的作品

《春秋范兒——春秋時期的人與事》:春秋范兒是一種什麼范兒——《春秋范兒》的讀者分享會
所謂“春秋范兒”,就是春秋時代某種共同的精神風貌。它質樸溫潤,剛健清新,謙和而張揚,任性卻不囂張,輕生死重大義,元氣十足,拿得起放得下,一點都不糾結。在逼仄而浮躁的當下現實中,這實在是一種值得緬懷和呼喚的詩意人生和貴族精神。
1月17日下午,由齊魯書社、濟南時報和品聚書吧聯合舉辦的《春秋范兒》新書分享會在品聚書吧高新區店舉行,該書作者鄭連根先生與讀者分享了自己的寫作初衷以及對“春秋范兒”的獨特理解。
第三次社會轉型中的焦慮與困惑
 對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歷史的關注,緣自現實。因為曾長期供職媒體,鄭連根一直關注當下社會現實,並曾寫過大量時評、雜文,“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形態、價值取向等等都非常複雜,人們往往容易感到困惑、焦慮,可以說,很多人都會覺得身心俱疲,覺得自己備受社會蹂躪。面對這種情況,我開始從歷史中尋找借鑑。”
鄭連根認為,在五千年的歷史上,中國人經歷過三次大的社會轉型期,第一次是春秋戰國,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第三次是自鴉片戰爭直到今天,而且至今尚未完成,“這次轉型的核心是實現現代化。現代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全面的概念,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僅就文化而言,中國文化的整合與新生需要完成兩個轉變,即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變和西方文化的本土化轉變,前者是‘古為今用’,後者是‘洋為中用’。要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我們理應對中國歷史上的前兩次社會轉型給予足夠的研究與重視。前幾年,我對近代中國的歷史關注較多,也寫過幾本關於晚清、民國的書。後來發現,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中國當下的社會轉型,光研究晚清和民國還遠遠不夠,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兩段看似離今天很遠的歷史依然值得細細研讀。於是,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春秋時代。”
翻遍《史記》五讀《左傳》苦尋范兒
春秋時代,紛亂複雜,政治上,自周幽王亂用特權,烽火戲諸侯之後,權力下移的歷程便一發而不可收;軍事、外交上,諸侯爭霸,烽火連綿,征伐和會盟此起彼伏;思想文化上,既有亂世中必然出現的種種亂象,即所謂的“禮崩樂壞”,亦有思想多元所孕育出的文化新生機、新氣象;人物方面,既有雄才大略的霸主,亦有腐化墮落的“頑主”,有品德敗壞、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亦有丰神可法、高山仰止的聖賢。
如此複雜的轉型時代,不可能用一本書的篇幅就完全說清楚。在《春秋范兒》中,鄭連根採用的方法是,對其他著作已經講得很到位的內容略寫,對人們熟知的故事也是點到即止,而對人們所不太在意或常常忽略之處,則詳細闡發。
基於這種考量,《春秋范兒》在結構上既沒按時間順序寫,也沒按國別史的方式寫,而是用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安排:第一部分《細節與大局》,力圖採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從細節切入,儘可能生動地講清春秋時代的某種現象或某種氛圍;第二部分《賢者故事》,是向眾多春秋賢者的一種致敬,他們生逢“禮崩樂壞”的亂世,但他們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們的德操和智慧足以值得後人學習;第三部分《走近孔子》,是作者對孔子的特別禮敬,“整個春秋時代的歷史讀下來,孔子的身影是那個亂世里最讓我感動的亮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確實,若春秋時代缺少了孔子和他的教學團隊,那么整個春秋史就會黯淡許多,中華民族後來的思想文化史也一定會減色不少。”第四部分《霸業興衰》,諸侯爭霸是春秋史中不可迴避的政治、軍事主線,霸業興衰之中,除了生動的故事,還有需要今人認真思考的價值理念。
為寫作《春秋范兒》,鄭連根讀了五遍《左傳》,同時仔細比對閱讀了《戰國策》、《史記》、《國語》等涉及春秋時代的史書,“視線在現實社會和歷史典籍之間反覆穿梭”,“春秋時代離今天固然遙遠,可是,那個轉型時期的種種又分明與當下社會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我有時甚至悲觀地想,時光雖然過去了兩千六七百年,可人們的很多想法依然停留在遙遠的歷史之中。人性的弱點似乎亘古不變,貪財好色、嫉賢妒能、爭強好勝、寡廉鮮恥……春秋時代的人們就為這些弱點付出過血淋淋的代價,今天的人們依然在犯同樣的錯誤。時間變了,舞台布景變了,演員使用的道具也變了,可是,演出的故事大同小異,劇中人物的命運也差不多還是那幾種類型。說春秋時代離今天十分遙遠,當然不錯,可是,若說它離我們的生活很近,那也說得通。透過時光塵埃所塑造的背景與底色,我們確實可以在‘古’與‘今’之間架一座橋,讓歷史告訴今天,昭示未來。”
春秋范兒中的精神光芒
鄭連根認為,歷史雖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可以讓身處焦躁中的現代人清醒頭腦,“同為社會轉型期,春秋時期更是戰爭不斷,但在亂世中,已然有對精神價值的堅持和對理想的追求。”
不僅是孔子,春秋時期的一些並不是特別知名的人物身上,也能讓我們看到那種閃耀著精神光芒的“春秋范兒”,鄭連根說,“比如,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是吳王壽夢第四個兒子,德才兼備,有一次季子出使晉國,路過徐國拜訪徐國國君,徐國國君當時看到了季子所佩帶的寶劍,心生喜歡,就多瞄了兩眼。季札當時就想,等我出訪一圈回來,就把這劍送給他。沒想到等季札回到徐國,國君已經去世,季札就前往墓地憑弔,並把寶劍掛在了墓前樹上。有人說,人都死了你還把寶劍掛樹上幹嘛,季札說當時我心裡已經許諾了,當然要踐行諾言。我們從‘季札掛劍’這則春秋故事裡,看到了一個帶著貴族精神氣質的人,一個為心靈負責的人,他肯定不是一個‘精確利己主義者’。”
鄭連根認為,讀“季札掛劍”這樣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東西,“無論社會環境如何,你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有自己的底線和操守。我覺得就當下社會而言,做人應該‘二’一點,天才就是比人才多個‘二’,時代越是紛亂,我們越需要笨笨地堅持,傻傻地堅守。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並為之不斷努力,才有讓我們的理想獲得飛揚的可能。我所謂的‘不忘初心,不負春秋’,就是這個意思。希望大家把時間多‘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希望大家在現實生活之外,擁有精神世界,希望大家找到並堅持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多付出,多給別人感動,從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