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若麟,文匯報高級記者,曾出版著作兩種,譯作七種。鄭若麟還曾出版著作兩種,譯作七種。特別是用法語撰寫和出版的《LesChinoissontdeshommescommelesautres》一書在法國影響頗大。
鄭若麟的國際時事評論和報導,特別是海灣戰爭期間,在國內外引起廣泛注意,有很大的社會影響。鄭若麟撰寫的國際時事評論客觀、銳利、深刻,文筆自成一格,可讀性較強。
人物經歷
1984年大學畢業後就一頭扎入新聞界。先是在《中國青年報》工作,1987年到《文匯報》。
1988年被單位公派到法國巴黎新聞學院留學一年,1989年回到《文匯報》。
1990年派駐巴黎,負責歐洲和 中東地區的新聞采寫。1997年回國後,擔任文匯報國際評論專欄撰稿人。
2000年,再次被派駐巴黎至今。他和法國的不解之緣緣於他的父親,著名的 文學翻譯家 鄭永慧先生。讀著雨果、巴爾扎克等法國作家作品長大的這代不會忘記老先生的貢獻。而正是受了父親的影響,鄭若麟從20歲開始學習法語,讓他站在了另一個高度看世界。
鄭若麟第一次駐巴黎期間,正趕上了海灣戰爭爆發,期間鄭若麟采寫了大量的通訊報導,撰寫了許多國際時事評論,正是這些客觀、銳利、深刻的報導和評論,自成一格的文筆,在國內外引起廣泛注意,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如1991年通訊《戰火映紅巴格達夜空》獲上海新聞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並被收入《建國以來百篇優秀通訊》一書中。他的國際評論也接連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國際新聞獎、全國經濟新聞獎等多項全國性新聞獎和上海新聞獎等地方新聞獎。他的許多作品被法新社、BBC等外國傳媒翻譯成英、法文轉載和評論。他的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國國內新聞教材和優秀新聞作品集。
媒體最注重的是獨家新聞。而在新聞資源爭奪越來越激烈、信息鏈空前發達的今天,能寫出獨家文章絕不是易事。而鄭若麟卻總能找到獨特的東西。2006年鄭若麟撰寫的訊息《羅浮宮否認收藏八駿圖》曾引起轟動,已獲上海新聞獎。這次及時的“糾假”新聞報導,澄清了一則以訛傳訛、“流毒”甚廣的“新聞”,也及時制止了一出藝術鬧劇的開演。
鄭若麟說,他寫新聞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寫自己的東西,不做國外媒體的傳聲筒。他總要深入第一線,掌握第一手資料,與採訪對象直接交談,不做簡單的翻譯者。如對利奧納爾·韋龍的採訪,就基於他敏銳的嗅覺。這樣的例子很多。事實上他的每一篇報導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鄭若麟的國際報導和評論之所以受關注,還在於他的“觀點不新誓不休”。如現在國際上“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等論調甚囂塵上,鄭若麟與法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埃斯 布爾的對話後,寫出的《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的強大》的報導,闡述了歐美世界戰略研究界的思想主流對當代中國的看法:“中國威脅”是一種“感覺”,“感覺”往往會演變成為一種“現實”;中國是大國、強國,中國承擔著重大的國際責任,中國有其經濟、政治和戰略利益,中國的一舉一動影響巨大。所以,中國應該重視“中國威脅”的“感覺”,並找到相應的解釋和說法,才能逐漸消除有關“中國威脅”的“感覺”。埃斯布爾的看法已經引起國內的重視。鄭若麟在法國大選期間為本報撰寫的分析文章,都有獨到的思考。自2004年以來,鄭若麟在文匯報頭版和國際版開闢了個人專欄“在巴黎看世界——鄭若麟專欄”。在國內大報頭版上擁有個人專欄的記者屈指可數。他新穎的觀點,獨特視角,使專欄中刊登的國際評論受到國內學術界和新聞界廣泛注意。
作為一個駐外記者,鄭若麟報導的頻率,題材的廣泛,都是別人很難企及的。僅僅給《文匯報》,他每年就有上百篇報導,另外他還為 香港《文匯報》、《文匯周刊》及海外華文媒體撰稿。鄭若麟在法國新聞界也是個活躍人物。他用法語在一些報刊和網站上撰寫有關法國大選和政治的文章,受到業界的關注。他還參與撰寫了《Desir de France》一書。 法國電視三台文學節目《Ce soir ou jamais》、四台的《Le Grand journal》等都採訪或邀其作為嘉賓,訪談他對法國政壇和大選的看法。國內大入口網站搜狐網還邀其開了國際評論部落格,吸引了大批 網路讀者。
不獵奇,以真實、深入的採訪寫世界;不奉承,以樸素、懷疑的眼光去看世界;不盲從,以獨特、新穎的思考去想世界,正是鄭若麟成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