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鄭義伯ꀣ,春秋前期,通高45.5cm,口徑14.7cm,重9.66kg。ꀣ侈口,細頸,碩腹,附獸耳。有蓋,蓋口納於頸中,蓋鈕如繩,蓋頂面及邊均飾一道重環紋。器口下飾回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鱗紋,鱗紋上下各飾一道相向的瓦紋。蓋口外沿有8行33字,器頸部有32字,蓋、器銘文大意相同。器頸部銘文為環行排列:
鄭義伯作尊ꀣ,以行,以順我鄭囗。我用以為粦順,我以 獸。用賜眉壽,孫子唯永寶。
大意是:鄭義伯自做祭祀用ꀣ,持之以行,可以順我鄭國。我用它來和順鄰邦,用它在林中狩獵。祈望能降賜長壽,子孫永寶。
該器造型莊重,紋飾肅穆,有西周晚期青銅器的遺風,是春秋前期青銅ꀣ的代表作。
關鍵字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總的特點是長帶形,兩端鉤曲,始見於西周晚期。
鱗紋
是以龍蛇體軀上的鱗片排列而組成的紋飾,排列的方式有連續式、重疊式、並列式三種。連續式是完全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可鋪開一個很大的面。重疊式的鱗紋排列方式如魚鱗相疊,也是縱向形式。這兩種鱗紋,都可作為主紋,一般飾在器物的腹部。並列式是以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間的鱗片橫置作帶狀,也有作二層橫列,這類鱗紋舊稱重環紋,一般飾在鼎和簋的腹上部。鱗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重環紋
古玉器紋飾之一,由略成橢圓的內外環組成,特點是一側為橢圓,另一側為直角或銳角紋樣。也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常以環內套環的形式出現,有時可多達三重環。既可作為銅器上的主體紋飾,也可作為輔助花紋。西周晚期出現。
春秋
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