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春,他出任陳潮學校校長,並在此期間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彭湃開展農運活動的骨幹力量。1924年3月,他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共正式學員;翌年,選為中共海豐支部組織委員,並以農協代表身份參加海豐縣第一屆農代會,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常委兼秘書。
1925年秋,中共海豐特支改為海豐地委,他出任組織委員、代理書記。期間,他果斷地作出兩項決策;第一、全力抓好農會、農軍和青年團三個團體的組織建設;第二、加強並發揮黨在國共合作的聯合戰線中的領導地位與作用。
1926年8月12日,海豐縣召開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鄭志雲在大會上作關於海豐縣農民一年來奮鬥經過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出今後奮鬥的方針:“要嚴密各級協會的組織,尤其是使各鄉會絕對不為劣紳、土豪地主及反動派所包辦所利用;鞏固內部的團結,使烏紅旗主義、分界主義、宗族主義,不能在農民民眾中起作用,致公黨等破壞農運的組織不能深入農村;擴大我們的聯合戰線,和工商學各界共同協作抵拒反動勢力之壓迫……”。
由於鄭志雲等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取得了重大的成績,當年廣東省農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曾特別表彰了海陸豐兩縣農會組織。為此,吸引了正在廣州開辦的農講所第六屆300餘名學員趕赴參觀學習。“小莫斯科”的榮稱就是這么傳出來的。
革命的實踐教育了民眾,鍛鍊了領袖。鄭志雲此時日趨成熟幹練。他認為促進海陸豐農民運動進一步發展,一定要搞好兩項帶有根本性的建設:一項是切實加強黨組織的建設;另一項是迅速擴充革命武裝力量。經過他的深入發展和積極工作,至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兩縣黨員發展到4000人,占當時全國共產黨員的7%,常備農軍400人,後備力量1000餘人,這就為日後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政變和繼續發展海陸豐地區的革命鬥爭,打下了一個較為牢固的基礎。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緊接著廣東也發生了四一五大規模屠殺。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海陸豐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張善銘(地委書記)、鄭志雲、吳振民等一致決定舉行武裝起義。4月30日,第一次海陸豐武裝暴動,取得勝利,海豐、陸豐分別成立臨時人民政府,鄭志雲當選為海豐縣人民政府委員。5月9日,國民黨劉炳粹部反攻占據海豐。在鄭志雲等人的組織與指揮下,農軍進行反攻,先克陸豐,後取海豐。海陸豐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同年秋,中共海豐地委改組,成立海陸豐縣委,他仍任組織委員。
在鄭志雲等人的領導下,海陸豐人民相繼舉行第二、第三次武裝起義。在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之後,海陸豐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普遍開展土地改革,創建蘇維埃政府,組成各級人民政權;黨組織和農民武裝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革命根據地迅速擴大。貧苦百姓,喜笑顏開。
翌年開春,東江農民代表大會在海豐隆重召開。彭湃作了《土地問題》等報告。鄭志雲亦在大會作了《海陸豐鬥爭經過經驗及前途》的政治報告。重點總結了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本地區實際相結合起來,以武裝奪取政權的基本經驗,並號召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加強工農聯合,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他的精采報告給全體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會議還決定:組織東江武裝起義。擴大革命根據地。他本人分工留守海陸豐,主持東江特委工作,直接指揮海、陸豐兩縣武裝起義戰鬥。
在此期間,鄭志雲出任中共東江特委書記,在領導蘇維埃政權建設,實行土地改革等工作過程中,付出了很大精力。
國民黨反動派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不甘心讓人民起來當家作主。1928年2月下旬,國民黨反動軍隊第四、第五軍在陳濟棠的指揮下,向襁褓中的海陸豐蘇維埃大舉進犯。由於敵強我弱,力量懸殊,不可硬拼,只得將臨時人民政府撤出縣城,轉入地下堅持鬥爭。不久,彭湃奉命上大南山,鄭志雲留守惠來,主持東江特委工作,繼續領導鬥爭。6月,東江特委和潮梅特委合併,鄭志雲仍任特委委員。9月,鄭志雲在惠東被敵軍包圍,不幸被捕,壯烈犧牲,時年僅27歲。
當年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對鄭志雲在發展農會組織及其所顯現的作用曾經作過十分客觀的評價:“海豐有偉大的農會組織,現雖為反動勢力所鎮壓,但因應付得法,基礎並未損壞,實為將來東江農民運動之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海豐人民政府興建了面積達5000多平方的“海豐烈士陵園”安放著中共東江特委書記鄭志雲等3000多位革命先軀的鐵骨忠魂。讓烈士們永遠安息在蒼松翠柏,四季常青的鮮花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