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欽

鄭少欽

說起意象水墨畫的創作契機,少欽解釋說,這既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也是一次無意識的發現。 這使他的畫,放在與別的人一起時,也凸顯了自己藝術的個性的面目。 而這種強化的設計意味和他的詩人氣質,在創作中互為作用,就形成了鄭少欽藝術上的這一獨有的魅力和韻味。

簡歷

1989年畢業於廣東省汕頭工藝美術學校
2012年“五彩繽紛”藝術展 / 汕頭·汕上空間
2013年“五福會”藝術展 / 廣州·廣東畫院
2013年入選第二屆廣東嶺南美術大展(中國畫)/廣州
2013年入選第十二屆廣東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中國畫)/廣州
出版《一點靈犀》詩集
出版《五彩繽紛》《五福會》等畫集

藝術歷程

鄭少欽歆慕古人不馴的才情,尋師問友,遍訪名門,書風日見奇崛,滿紙菸雲有天地洪荒初開之大氣象,生命在陰晴圓缺中應聲而出。
他身為設計師,然而又頗具文藝青年氣質,常年沉迷於作畫、寫詩、為文,在入世和出世間來回穿梭。其文章字句瑰麗,意蘊玄奧,令人云里霧裡不知身在何方,頗有“道可道,非常道”之感,復有些許“不可說,不可說”的意思。於是自然地,他喜歡畫禪意水墨。在這批近作中,他取潑墨之法,先任由水墨在宣紙上自由遊走滲化,再順勢導引成形,有所思而無所定,有所為而無所執,呈現了一個恍兮忽兮的夢幻世界。
鄭少欽

相關評價

鄭少欽的意象水墨畫,構圖新巧,墨氣淋灘,格調高雅,意境幽遠,頗具衝擊力和感染力, 讓人耳目一新。每次欣賞他的畫作,總是不經意陶醉於其精心營造的畫境中,一直想認識這位藝術家,當我們好奇地走進他的工作室,與他暢聊後才真正領略了他的多才多藝,以及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令人心生敬佩。

寸積銖累厚存底蘊

水墨畫是中國寫意畫的一種傳統表達形式,源遠流長,它以獨特的美學意境和藝術形式自成體系,別具一格。相傳唐代王恰,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在潮汕地區,也有這樣一位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叫鄭少欽。
少欽不僅是位藝術功底紮實的藝術家,而且藝術修養厚重。他自小習書,高中畢業後參加了兩年的書畫培訓班,隨後考進汕頭工藝美術學校,不但習遍隸、楷、行、草各家章法,還選修了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功底深厚,用筆飄逸、凝重自然、虛實相生、體勢靈動,讚譽之辭,實非謬語。習書畫之餘他還善寫詩,出版的詩集《一點靈犀》頗受讚譽,詩評家評價他的詩“現代詩中蘊含著古典溫潤的光華”。多年的平面設計工作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來,他更是將平面設計和中國水墨畫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屬於他自己風格的現代意象水墨畫。

機緣巧合佳作天成

少欽的水墨畫,先按構想將調好的墨汁潑灑在紙上,再根據墨水的流動走勢所形成的自然外形,加以線條勾勒,描山畫水,繪花繪鳥,一幅幅畫的雛形,意境渾然地呈露眼前。這種繪畫方式致使相當多的筆墨帶有隨意性,因而更顯自由、生動、瀟灑。說起意象水墨畫的創作契機,少欽解釋說,這既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也是一次無意識的發現。墨韻和線條是中國畫兩種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歷來是國畫的精髓所在,少欽尤愛“墨韻”,他認為古墨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瑰寶,我們應該將其魅力發揮到極致;同時,他深諳書畫同源、詩畫一體的道理,所以為溯求其藝術根本,少欽開始嘗試將這三者融入筆墨之中,試圖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而真正的創作機緣則是一次偶然的美學效果刺激,在一次利用水墨進行山水畫創作中,由於局部處理墨水關係時畫面產生沉濁之感,少欽本想將其捨棄,但凝神細看後,竟發現這些自由發揮的墨團極富韻味,他便隨勢應發,順著大片抽象墨團的走勢來進行創作,邊任由墨團隨意流動,邊在心中構圖布局,最後精心收拾,使得一幅水墨畫抽象中現具象,饒有風趣。

承古納新潑墨寫意

在水墨畫創作的探索過程中,少欽深知墨韻和線條是中國畫的基本造型手段,也是精髓所在,所以他以“墨韻”作為切入點,巧引妙借書法中的線條來與墨韻相輔相成。“詩書畫本是同源,遠古時代的象形文字就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隨著時代發展,才逐漸由形象符號演變為由線條構成的文字,而後有了書法,繪畫更是以此為基石。中國傳統的書法用筆極富變化,可以用來替繪畫做造型,剛好可以為我所用、吸收和轉化。”
畫上題詩,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中國畫的題款,歷來就有,但少欽作品的題詩,特別之處是所用的書法字型跟畫的不同題材有關。他的意象水墨畫多以山水、花鳥為題材,花鳥畫多採用揉合漢簡與章草筆意之結體,而山水則多用今草。“詩詞與書法和繪畫關係也密不可分,中國字,先由象形始、象形就是畫,借文字以達意,‘詩以言志’, ‘詩是無形之畫,畫是有形之詩’,故字或畫都離不開意境,或多或少都含有詩意,運用詩詞來對畫面進行補充和闡發,這不但能以語言藝術的特長來彌補造型藝術的不足,還能揭示作者的意圖和情感,更好地引導觀眾充分理解作品的象外之意。不同題材的畫搭配不同字型的書法,則會讓畫面的整體感覺更加和諧統一。”
除了精妙的墨韻筆蹤之外,版面設計帶來的強烈視覺衝擊也是少欽作品獨具韻味的因素之一。拿他的水墨作品《春夜》來說,畫中的山澗、小溪和刻意排列的題詩形成一條延續的曲線,文字和圖形按視覺上的美感和內容上的邏輯統一起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個性的視覺畫面。從“意象”入手,將主觀感受和意念充分恣肆,賦予作品的質量感和生命感,又運用版式設計的理性思維原理來駕馭畫面,使作品外在的構圖形式美和內在的意境美相融合,以此來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我們再一次領略到少欽在意象水墨畫探索過程中極富個性的創造力。
少欽的作品追古溯源,以時代的審美為探索前提,以心性的表達為藝術追求,形成了融傳統與現代為一體的風格和表現方式,其內涵是極為豐富的。

媒體報導

鄭少欽身上究竟還有多少我所沒有發現的驚喜?這裡我得承認自己對他的始終瞧得不透。那么,是我小瞧了他嗎?不敢哉不敢也。記得若干年前,他給我一本他自己設計和創作的詩集,當時,就已經讓我欣喜地見識了他獨特的藝術追求。
他以一個詩人的姿勢展示他藝術的風采,這也是他國畫創造的底色。這些年來,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朝我們走來,我作為見證者,可以說比較熟悉的;可是,不時之間卻還是會有些意料之外的欣喜。去年他和幾位藝術同道辦了一個展覽,他的創作就給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我說他是以詩情來作畫的,如今我仍然堅持這樣的觀點。這不但是他的殊勝之處,也是他創作的特點。這使他的畫,放在與別的人一起時,也凸顯了自己藝術的個性的面目。這卻已經是可以額手稱慶的不簡單了。從一個習慣了既成者的目光,鄭少欽的創作無疑是標新立異的。此際我也不想怎么去誇大他藝術上的如何了不得,但就是這與眾不同的獨異,已夠得讓我們刮目相看了。
近日,我讀了他的若干水墨畫新作,就不免為他帶濃郁實驗意味的這些作品所吸引。團團的水墨,在宣紙上酣暢,飽滿和自由地恣肆、擴展著,可以感受到歡快的旋律。乍看或者看不出所以然來;可是建議你別急,屏去了浮皮潦草,靜心相對,奇怪,逐漸地可以進入他藝術的世界,也開始能夠體會其中的美妙意境。記得李白有詩云: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就是這一種藝術的感覺。
還是李白的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當日讀此兩句詩時,誤解他是寂寞的,其實不然,如此際之我之閱讀少欽的這些水墨畫,仿佛進入一個特殊的幽深的境界。靜對是一種修持,淨化俗慮,躁雪精神,更是對宇宙洪荒的全息的認識。藝術家或者有意或者無意,他以心靈的創造,給了我們世外桃源似的一份寧靜。這就是讓我精神上感受到的莫上愉悅。
上面說過,鄭少欽本身是一個詩人,這本色詩人的浪漫激情帶來了他創作的天馬行空也罷,放蕩不羈也罷,就是他的不安分守己了,別闢蹊徑乃至不按牌理出牌,這可能是冒險,也可能招來物議。卻也不怕的,藝術的道路本來就布滿了荊棘;何況,冒險有時反而可以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另類的效果。比如題跋吧,當然是國畫的重要組成,不可或缺的,但有誰敢像鄭少欽這么給了它如此突出的位置?幾乎是相等的分量。而且位置不確定,時左時右時中,或上或下,不但不可或缺,已是分庭抗禮了。而這些寫題跋的漢簡或章草的字型,則與水墨畫面構成渾然的藝術整體,仿佛更多的可以在視角上給了我們強烈的衝擊。鄭少欽在這裡似乎有意識地引入了他設計的理念。而這種強化的設計意味和他的詩人氣質,在創作中互為作用,就形成了鄭少欽藝術上的這一獨有的魅力和韻味。
自然,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作為畫家,鄭少欽還很年輕,他藝術之路還很長。但他有的是朝氣蓬勃的創造力,有的是不怕失敗的敢於更多地去嘗試的勇氣,這就是我們所羨慕的。那么,未來他肯定會有更多更好的表現,我也相信,只要路子對了,堅持地走下去,就一定有不俗的成績的。(汕頭日報2013年4月13日第六版。作者:藝術評論家林偉光)
近況
據悉,近期鄭少欽將聯袂其他四位同道舉辦“五福會”畫展。

作品欣賞

《有客清風至.恰道不如歸》
有客清風至.恰道不如歸

《飛泉.蒼崖》
《飛泉.蒼崖》

《空山》
空山

《空行 臨眺》
《空行 臨眺》

《秋翁有約》
秋翁有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