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谷[清代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鄭小谷[清代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鄭小谷(1801-1872年),字獻甫,也叫鄭獻甫,自號識字耕田夫,廣西象州縣寺村鎮大井村委白石村人,清代著名教育家、經學家、詩人、學者,廣西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壯族歷史文化名人,有江南才子和兩粵宗師之稱。今有鄭小谷故居位於廣西省象州縣寺村境內。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鄭獻甫,原名存貯,字獻甫,別字小谷。1801年鄭小谷生於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小谷病逝於講台上。鄭小谷生性聰穎,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在我國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權威性辭典、史料和刊物有記載,鄭小谷14歲考中舉人,35歲進士,授刑部江蘇、雲南司主事,為官一年二月,因不願與貪官吏同流合污,為施展自己生平抱負,便以“親老乞養”為由,辭官還鄉,開始著書教館。鄭小谷先後主講過廣西 德勝書院、慶江書院、桂林榕湖書院、秀峰書院孝廉書院、廣東鳳山書院、廣州越華書院及象州象台書院,柳州的柳江書院,其門生遍及江南,被譽為“兩粵宗師”。鄭小谷一生著作甚多,尚流傳於世的著作有《四書翼注論文》、《愚一錄》,清鹹豐十一刊,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補學軒文集》、《補學軒文續集刻》、《補學軒文集外編》、《補學軒詩集》、《補學軒詩集續刻》、同治九年還主纂過《象州志》,成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生平經歷

鄭小谷像鄭小谷像
鄭小谷先生出身書香世家,其遠祖為東漢經學家鄭玄,父親為清代庠生;其外祖父張夢驥為清代進士。鄭小谷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從小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且工詩善對,聰穎過人。15歲中秀才,25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中進士當年即1835年留京任刑部江蘇、雲南司主事。因不滿官場黑暗,為官只14個月就以雙親“年老乞養”為由,辭歸故里。此後,鄭小谷先生不復出仕,以讀書著書教書度其一生,曾在廣州、宜州、桂林、象州等地11家書院任主講,著有經學、文學、詩歌等著作數百萬字。有關他的傳聞、軼事在象州縣及來賓市和廣東一帶廣為流傳,至今不衰,他為後世、為家鄉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鄭小谷先生自幼酷愛讀書,一生嗜書如命,終日手不釋卷,須臾不離。他說“書之養我,猶水之養魚;魚不能須臾離水,吾不能一刻離書。”無論居家還是外出,只要拿起書,就忘了饑渴,不知早晚,且“更歷寒暑不膩也”。鄭小谷先生提倡博學強記,他說“書讀一遍味同嚼蠟,讀十遍苦中有甘,讀百遍苦盡甘來。”這正符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鄭小谷先生強調學無止境,他認為:“凡物闕斯補,補斯完,完斯止,學無所謂完也;凡物少斯補,補斯足,足斯止,學無所謂足也。故事皆可補,惟學無可補。”鄭小谷先生一生堪稱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而且家中藏書頗豐,僅補學軒里的藏書就多達9000多冊。

鄭小谷先生注重遊歷。他在晚年寫的《識字耕田夫別傳》中稱自己“不好作官人,也不好講學,而好讀書、好游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鄭小谷先生生於1801年,逝於1872年,在其72歲生涯中,超過一半的時間——約40年是在外鄉渡過的。足跡涉及桂、粵、湘、鄂、豫、冀、魯、蘇、浙、贛等省,在交通和旅遊業開發遠不如今天的清代,能有如此大範圍遊歷活動的人,不說是絕無僅有,也是十分罕見的。進京會試,一朝大比,本來是十分緊張十分激烈的拼搏,但他在四次趕考往返途中都根據名勝古蹟之所在,選取不同的路線,儘可能多地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大量的遊歷活動為鄭小谷先生提供了詩文創作的靈感和內容,使其詩文常常是“言皆有觸發”。鄭小谷現存的詩作近3000首,其中一大板塊是紀游之作;而且在其的著作中,紀游詩文與其他各類詩文相比較,藝術性較高,生命力也較強,這除了得益於他“讀萬卷書”之外,還應該得益於他“行萬里路”。

鄭小谷先生才思敏捷,工詩善對。道光十二年(1832年),鄭小谷先生第三次赴京應試,還是名落孫山,回到象州,他決心下科取勝,便不再外出授館,只在家中專心讀書,並題詩一首,懸於書房,以作自勉,表達其“文不驚人誓不休”的志向。其詩曰:

鹿鳴無份速歸舟,勞碌江湖冷淡游。

魁解讓人知此日,詩書困我到何秋?

名難成已羞難掩,文不驚人誓不休。

料想嫦娥終有約,三更燈火再添油。

鹹豐八年(1858年),鄭小谷先生到廣東順德鳳山書院主講時,發現有人在學堂門口右側貼出“誰人挑水江邊賣?”的上聯以試其才;鄭小谷看罷即以“是我移花嶺上栽!”的下聯應對,貼在學堂門口左側。次日早上,學堂門口右側又貼出“竹筍如槍,誰人敢來槍上立?”的上聯再次挑戰,鄭小谷先生不假思索又對以“草茅似劍,黃蜂偏向劍中窠!”的下聯應戰。這樣,學堂門口便出現了“雙對”奇觀,往來觀者絡繹不絕,很多人圍在門口議論紛紛,拍手叫絕。

鄭小谷先生一生主要有三大歷史貢獻。

一是設館教書,培養人才。鄭小谷先生做官僅14個月,辭官歸里後,潛心教學,先後在廣西德勝書院、慶江書院,桂林榕湖書院、秀峰書院,廣東順德鳳山書院、廣州粵華書院,象州象台書院、柳州柳江書院以及桂林孝廉書院等11個書院任主講,門生遍嶺南,被譽為“兩粵宗師”。不少學生後來考中了進士,有的官至按察使。

二是著書立說,流芳後世。鄭小谷先生著作宏富,著有《四書翼注論文》12卷、《愚一錄》12卷、《補學軒文集》6卷、《續刻補學軒文集》6卷、《補學軒文集外編》4卷,詩集《鴉吟集》、《鶴唳集》、《雞尾集》、《鷗閒集》、《幽女集》等24卷,纂修《象州志》等等,堪稱“著作等身,文與人齊”。他的詩作“數量和藝術質量,在嶺南壯族古典詩人中,他是卓然獨立的大家;即使置於19世紀中期的整箇中國詩壇,也是一顆光華灼灼的大星。”

三是查勘土地,核定田畝。同治七八年間(1868-1869年),鄭小谷先生年屆七十,歸里賦閒,不斷聽到鄰人鄉親反映多年戰亂之後,田畝易主頻繁,田額與派糧不符,官府征糧多無憑據,常憑印象徵收,結果讓奸滑之人鑽了空子,造成舞弊和勒索,使奸滑者得利,老實人吃虧,導致糾紛和訴訟頻發,且“歷年為害多矣”。值此之際,鄭小谷不顧年事已高,立即敦促時任象州州牧李世椿進行全州範圍的田賦清理,並身體力行,帶領族人協助李世椿歷時三個月完成“以糧系田,以田系村、系裡”的田賦清理工作。此後,象州農民無失契之田,官府無空頭數據;農民定限以完糧,官府無差催之苦;收“飛灑之弊盡除,偽混之訟亦休”之效,上下皆大歡喜,時稱“一條鞭法”。

同治十一年(1872年)仲春,年逾古稀的鄭小谷先生應桂林巡撫劉蔭渠之邀,赴桂林主講孝廉書院。當年病逝於孝廉書院,其子鄭及當地官紳文人學子100餘人扶柩,從桂林至象州,一站接著一站,百里扶歸,葬於水站村背,立碑紀念。後來,朝庭誥封鄭小谷為“中憲大夫”;象州百姓將鄭小谷先生的牌位供祀於象州孔廟“鄉賢祠”里,以激勵後人發奮讀書,大展宏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