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底村
村名來歷傳說 鄧底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西陽城鄉,距永年縣城臨洺關鎮約10公里,與沙河和武安兩市交界。說起鄧底村的由來,就不能不提到鄧上和通頭二村,據傳說,這三個村子與春秋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游澄湖失落寶劍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邯鄲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在邯鄲北面20多公里處的永年縣洺河北岸,建有趙國的陪都———易陽城(今永年西陽城一帶),那裡有趙王的行宮。當時,易陽城城南一直到聰明山腳,有個方圓十幾里的湖泊,叫做“澄湖”。
相傳有一年夏天,武靈王趙雍和一些文臣武將在陪都的南校場看完武士們的操練後,心中十分愜意,便命令在南門城頭上布置筵席,一邊飲酒,一邊飲賞城外澄湖的美景.只見寬闊的澄湖水平如鏡,波光粼粼,葦綠荷紅,水鳥啁啾。趙雍仿佛置身山水畫中,一陣微風吹來,更令其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地連連乾杯。
酒至半酣,趙雍覺得在城頭上賞景難能盡興,索性與眾位文臣武將以及嬪妃宮女分別乘上十幾隻小舟,在湖面上盡情遊覽玩耍起來。
時辰不大,武靈王趙雍借著幾分酒意,抽出隨身佩帶的寶劍,在小舟上翩翩舞起劍來,引得周圍小舟上的文臣武將一齊注目觀看。
趙雍越舞越歡,手中的寶劍漸漸變成了一條白練,在他的身邊回環繚繞,呼呼作響,銀光閃閃,文臣武將們不禁一齊擊掌叫好。
據說,當時趙雍剛納了一個妃子,名叫蓮姬,因倍受趙雍的寵愛,時刻陪伴著趙雍。那天,蓮姬就在趙雍的身邊。蓮姬進宮不久,她只知道武靈王是位能征善戰、治國有方的國君,沒料到他的劍舞竟是這般精彩絕倫,一時被武靈王精湛的舞蹈驚呆了。當她正目不轉睛地看得眼花繚亂時,突然被旁邊船上眾大臣齊聲一個“好”字嚇了一跳,身子一歪倒向了小舟的舷邊……
武靈王一見大驚,慌忙把寶劍一扔,上前一步去拉蓮姬,蓮姬的半個身子剛剛探出舟外,就被武靈王側面一把抓住了玉腕,抱回了舟內。但是,武靈王的愛妾雖未落水,他那心愛的寶劍卻掉在了湖中。於是,武靈王立即命令士兵們下湖打撈,可是一直撈到天黑也沒有發現寶劍的蹤影。
次日一早,地方官又從附近徵集了幾十名好水性的村民潛入湖底,仍舊沒有找到武靈王的寶劍。怎么辦呢?武靈王想來想去,覺得如果將澄湖東面的堤壩掘開,把湖水全部放入洺河,一定會找到寶劍。誰知,等到人們把湖水全部放乾,露出湖底之後,依然不見寶劍的蹤影,武靈王不住地長長喟嘆,只得作罷。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澄湖一帶建起幾個村莊。建在湖堤掘通處的村子叫“捅透”,建在湖底處的村子叫“澄底”,建在湖北岸上的村子叫“澄上”。
後來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這些村名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鄧底”、“鄧上”和“通頭”。
村中大姓-崔
鄧底村中最大的姓莫過於“崔”姓了,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鄧底村崔氏始祖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徙至此,敦行孝悌,以耕讀傳家,至今已700多年,鄧底村的歷史可見一般。據考古資料,鄧底是仰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與石北口仰韶文化一脈相承。更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於2007年9月6日至2008年1月26日對鄧底遺址的考古發現,鄧底村自新時期時代、商周時代一直到戰國時代,其歷史脈絡清晰可辨,具有良好的傳承性。
鄧底村將近5000的人口其中有95%的人姓氏是崔,可以說鄧底村是是中國崔姓第一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