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導向
彭店鄉可以充分利用彭祖的故事、古鄢城的故事建立相關景點,加上趙家的櫻桃,劉莊的蓮藕荷花等逐步發展旅遊業,吸引許昌,鄭州、開封、漯河、周口等地遊客,增加旅遊收入。
古城址的調查
1961年秋,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複查全省文物保護單位時,在今郡陵縣城西北9公里前步村周圈,發現古城一座。 古城附近地形平坦,淆水(雙泊河)從古城北部橫穿而過。古城西距莊頭村1.5公里,西南距田崗村1公里,南鄰前陳村。城內靜有前步村、前黎村、董家村等大小15個村莊,這些村子多聚集在古城內偏東部。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短,方向微偏西南。北寬的995、南竟拘500、南北長豹 第4期1605米,周長豹4955米。城牆大部保存尚好唯西牆北段、南牆東段以及北牆西段已翹斷斷擅植或者僅突出地面隱豹隆起。城牆現存高度一般4一5米、最高處在13米以上;牆底寬多在10米左右。城牆系夯築,夯土層厚一般10一14厘米,夯層面上大多帶有小型夯窩,窩怪4一5厘米。夯窩最清楚處是在東牆的中段和西牆的南段。
《古鄢陵城遺址》
古鄢城遺址位於縣城北9公里彭店鄉古城村,含趙家、古城、前步等村莊,城址是長方形,座北向南,東距鄢尉公路2公里,北臨雙洎河,南臨田崗,西臨范家等村莊。
據《國語》等書記載:“鄢為 雲姓之國,陸終第四子名求言,為 雲姓,封於鄶,在封鄶的同時,別封十邑。即:鄶、虢、鄢、蔽、補、丹、依、茅、歷、華。這裡的鄢,即古鄢國。從古鄢城遺址斷壁上發現有大量窖穴,陶片以及出土的石鏟、石斧、獸骨等大量遺物,證明是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屬大汶口文化,證實古鄢城在五千年前已為人類所聚居。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這時,由於“鄢侯納仲任之女,貪冒愛吝,蔑賢簡能”,故於公元前769年,鄢為鄭武公所滅,廢國為邑,屬鄭地。此時名鄢。因古鄢城坐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公元前722年“鄭伯克段於鄢”,公元前575年爆發的“晉楚鄢陵之戰”,皆發生於此地。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鄢陵屬韓。公元前319年,秦伐韓,鄢敗之;次年,即魏襄王元年,鄢陵又歸屬魏。因古代安、鄢同音,故戰國時,鄢陵又名安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鄢陵入秦,屬潁川郡(郡治設陽翟,今禹州縣)。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鄢陵屬韓國。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復置潁川郡的同時,正式設定鄢陵為縣,屬豫州潁川郡,
東漢前期,在黃河第二次大徙之後,即公元69年以後,因古鄢城被水沖毀,始移縣治於今城。
古鄢城遺址,城分內外兩層,外城東寬約998米,南寬約800米,南北長1595米,周長約4988米。內城在外城北部,呈正方形,東西約148米,南北約184米,內城城牆大部保存,內城牆高一般為5米,下寬6米左右。在古城內東南角(即前步村西側)發現文化遺址一處,文化層堆積厚1米左右,並出土了素麵灰陶罐,繩紋陶盆以及附加堆紋陶器殘片等。此外,在古城南牆外及內城附近又發現較多的繩紋板瓦、筒瓦片等。古鄢城因歷遭損毀,現僅存城牆遺址斷續殘留。為加強此古遺址的保護,1982年鄢陵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古城遺址城牆的段切面上看,城牆明顯有人為堆積而成,文化層較淺,從城牆上裸露的有人骨,魚齒骨,繩紋板瓦、筒瓦片、素麵灰陶罐片,繩紋陶盆殘片,以及大量的貝類。城牆東北角有一探洞,向里看去有一陶缸已碎,缸內有人骨一具!甚是嚇人,難道幾千年前人類就有缸葬?與佛教的缸葬文化相似。
最重要的是曾有人撿到了一片紅陶片,很薄,色很漂亮,陶片“到天不到地”。同時撿到了一片黒釉瓷片,還有顏色微發青的一片瓷器殘片,那個時候有上釉的瓷器了嗎?刻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碑的碑陰上的“古城遺址簡介”上沒有講到瓷器,如果古城遺址上能發現最早的瓷器,那將是震驚世界的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