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鐵山公園

鄒城市鐵山公園

鐵山公園是濟寧市規模最大的公園,始建於1981年,1985年正式開放,占地580餘畝。公園先後開闢了遊樂園、動物園、碧桃園、月季園、牡丹園、櫻桃園、梅花園等景區,逐漸形成了景中有景,園中有園的獨特風格,近年來,公園已形成為市民休閒、娛樂、鍛鍊的好場所。 鐵山摩崖刻經,位於鄒城西北二里鐵山公園內,俗稱南崗,通高八十米,刻石高六十六點一米,寬十六點四米,總面積為一零八五平方米。陽面刻有《大集經·穿菩提品》和《石頌》大象元年(五七九)。隸楷書,刻經十七行,行六至六十一字不等,全文九三零字,尚能辨識者七七七字,字徑四十至六零厘米不等。 《石頌》位於-右側,有經主“匡哲”題名。“石頌”二字為篆書,字徑九五×七五厘米,頌文十二行,行四十三至五十二字不等,字徑二十二厘米,原刻六一四字,今存四九二字。下部為題名,原刻六十五字,今存四十五字。題名有:“任城郡功曹周,平陽縣功曹大都維那,趙郡李巨敖,寧朔將軍大都督任城郡守經主孫洽,東嶺僧安道壹署經(見圖二),齊搜揚好人平越將軍周,任城郡主簿大都維那閭長篙”。以上除官方人士參助外,書經人即是安道壹。1988年鐵山刻經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公園歷史

鄒城的北朝刻經久已聞名,此前已有“四山”與“八山”之說。八山是指山東的北朝摩崖刻經已見之於八座山嶺。這就是:泰山、水牛山、徂徠山、尖山、鐵山、葛山、崗山、嶧山。這八座山峰除泰山、徂徠山和汶上水牛山外,都在鄒城市境內。其中位置相對特別集中、不出三十華里範圍的尖、鐵、葛、崗四座山峰,又有“四山”之稱,史稱“古邾四山摩崖”。鐵山、崗山摩崖石刻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鄒城的鐵山、崗山、葛山、尖山、嶧山摩崖刻經(簡稱鄒城刻經),是北齊、北周時期著名僧侶書法家刊刻在花崗岩石壁的佛經和題跋文字。其書法藝術隸楷相間、方圓兼備,古樸雄渾,被古代書法家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四山刻經對探討我國北朝時期漢字隸楷演變及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研究中國宗教文化也是極為罕見的資料。千百年來鄒城刻經引起眾多書法家的喜愛和推崇,許多金石學、書法理論典籍相繼著錄。近年來,在鄒城相繼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北朝摩崖刻經全集》和論文集,每年有大批中外書法家來鄒城考察、觀摩北朝刻經。

重要景點

鐵山摩崖刻經

位於鄒城北郊鐵山公園內,鐵山之陽巨大花崗岩石坪上。刻經南北長66.2米,東西16.4米,總面積1037平方米。刻經正上方陰刻巨龍、雲氣、佛光,下有雙龜對踞的圖案。中部為佛教《大集經·海慧穿菩提品》,左側為《石頌》跋語,下部為《題名》。現存佛經17行,795字,(原944字),字徑60厘米。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佛經書法以隸為主,參以楷法,開張險峻,寬闊空靈,創造出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石頌》在刻經西部,12行,字徑22厘米,現存476字,駢體文。內容記述了鐵山刻經的地理位置、時代背景、經主、刻經年月及對書法藝術評價,其中“如龍蟠霧,似風騰霄”是對佛經書法的高度評價。《題名》部分原有10行,現存6行45字,內容記載經主及佛經書寫者姓名,第六行有“東嶺僧安道壹署經”,這對研究鄒城乃至山東北朝時期刻經具有重要價值。1988年鐵山刻經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崗山摩崖刻經

鄒城市鐵山公園 鄒城市鐵山公園

崗山在鄒城北郊2公里處,與鐵山一澗相隔,其山勢嶙峋,巨石相疊,松槐掩映,景色幽深。刻經在山陰蘭花谷內,自東向西散刻在三十餘塊花崗岩石壁上。依內容與鐫刻形式分作五部分:一、散刻大字《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字徑40厘米。二、小字《入楞伽經·請佛品》,字徑20厘米。三、《佛說觀無量壽經》,字徑15厘米。四、《佛號》、《佛名》。五、《題名、刻經年月》。由於山水沖蝕和地震,有少量刻經倒匍傾斜,大部分刻經保存完整,刻字清晰。《題名》中記述崗山刻經刻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較鐵山刻經晚一年。其書法藝術風格與鐵山刻經差異較大,《佛說觀無量壽經》以隸意為主,樸實豐茂,圓腴敦厚,神韻飛動。《入楞伽經·請佛品》則楷意結體、方正規矩。散刻《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則隸楷相間,筆鋒外露,奇譎瑰麗,富有變化。崗山刻經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山摩崖刻經

在鄒城東北14公里北葛山西麓,佛經刻在整幅花崗岩石坪上。刻面東西長20.6米,南北長8.4米,共173平方米。刻石為兩部分組成:一、佛經大字,十行,420字,字徑40-60厘米,第十行署刻經年月“大象兩年……”。葛山刻經隸楷相間,立意奔放,富有神韻,與鐵山刻經筆意相通。二《題名》部分。位於佛經右下部,由於風化過甚,僅存六字。葛山刻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尖山摩崖刻經

在鄒城郊東6公里尖山東側,因山上刻有“大空王佛”四大字,故又稱大佛嶺。其刻經內容共七種:一、《經主韋子深題跋》,二、《徐法仙題名》,三、《文殊般若經》,四、《經主唐邕妃題名》,五、《般若波羅密經》,六、《安道壹等題名》,七、《大空王佛》。此外,還有散刻的佛經偈語數種。刻經字徑50-60厘米,唯“大空王佛”四字最大,每字2米左右,包世臣謂“大字鼻祖,榜書之宗”不為過也。刻經字型隸楷相間,筆畫凝重、渾穆蒼古,與鐵山刻經書風相同,其書法亦同出自高僧安道壹之手筆。尖山刻經刻有紀年:“北齊武平六年”(576年),刻經的經主是西漢丞相韋賢的十九世孫韋子深。1960年當地村民開山採石,將全部刻石破壞殆盡,實為千古憾事,今山東境內有拓片保存。

鄒城市鐵山公園 鄒城市鐵山公園

在鄒城東南6公里嶧山上。刻經兩處:一處在五華峰“光風霽月”石上,另一處在山腰烏龍石妖精洞側。五華峰刻經縱2.5米,橫6.2米,7行,共98字,由於風化殘損,現存72字,內容為《文殊般若經》。妖精洞刻經,面東,豎高4.5米,寬3.1米,經文7行,98字,現存75字,內容為《文殊般若經》。右上角有題字一行“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考《北史》、《北齊書》均有斛律太保記述,證明嶧山刻經刊刻於北齊武平三年(573年)。刻經書法以隸意為主,結體嚴謹,雄渾簡穆,端整古秀,是北齊刻經的上乘佳作。嶧山刻經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動物園

展出近幾十種哺乳動物和禽類,植物種類豐富,景色宜人。其中不乏有國家級保護動物,展出近30種近百隻動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