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公元1638年,他在盛京(今瀋陽)考中秀才,1641年又中舉人,之後即翻譯《大明會典》,為皇太極講譯書史。1644年(順治元年),他隨清廷進入北京,擢升為秘書院侍讀。後來又受命參加編撰清太祖、太宗兩朝實錄,翻譯《綱鑑會纂》、《詩經》、《尚書》、《禮記》為滿文。
諳熟兵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些戰役中充任幕僚,很少在京師停留,偶有停留亦甚短暫,所以立功的機會極多。順治三年(1646),他隨博洛進入福建;順治四年(1647)到順治八年(1651),隨濟爾哈朗平定四川及其鄰近各省,返京後授弘文院侍讀學士,其間被賜世襲騎都尉。順治十年(1653)提升為秘書院學士後,他又隨岳樂前往外蒙古,征討土謝圖汗。
順治十五年 (1658),清廷將內三院撤銷後,授鄂貌圖中和殿學士(當時內閣學士之一)。之後,他又隨多尼南下,征討南明桂王朱由榔,奪取雲南、貴州。順治十八年(1661),征戰勝利結束。同年,順治帝福臨辭世,恢復內三院。鄂貌圖再授秘書院學士,在隨軍回師北京經天津附近時謝世。
清代滿族第一位用漢文書寫的詩人鄂貌圖,其詩歌反映出思想的矛盾性,表現為:沉鬱悲壯中的愁情;客觀上反映了清朝建立初期,連年的征戮,帶給渴望用儒術統治天下的像鄂貌圖這樣的士人無限苦悶和終生難以排遣的抑鬱;自信樂觀的民族精神的體現.他的詩歌,反映出北方詩派雄渾豪放的特點,體現了清初蓬勃的上升氣息。
文學成就
《北海集》
鄂貌圖生前與漢族文人有一定交往和詩作酬唱,去世後,其子賽圖在朝中為官,有機會整理和刊刻《北海集》,並請父親的漢族友人和文壇名流作序,更多的漢族文人因此全面閱讀和接受了鄂貌圖,並把鄂貌圖的名聲傳揚開來,如為《北海集》作序的施閏章、陳廷敬、張玉書、洪承疇諸人,撰寫了《特授光祿大夫內秘書院學士兼禮部左侍郎加一級鄂公傳》的徐元文,曾應賽圖之請作墓志銘的王士禎。
在滿族文學史上的開拓地位
康熙時代的詩壇大家王士禎曾在《居易錄》中稱譽道:“滿洲文學之開,實自公始。嘉慶年間,滿族詩人鐵保奉命編撰八旗詩集 《熙朝雅頌集》 時,將鄂貌圖置於本集卷一第一名,收錄鄂貌圖詩作13首,並曾賦詩讚譽其 “北海留遺籍,文章辟草萊” 的歷史功績。 作為滿族入關第一位詩人,鄂貌圖和他的作品反映了進入異文化環境給詩人帶來的問題和壓力,同時也顯示出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趨勢。通過對鄂貌圖的身份背景、詩歌創作和作品傳播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作為清代第一批滿族知識分子的代表性人物,“第一”詩人鄂貌圖在清初的出現,意味著滿漢文化整合的新階段的開始。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更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作為 “入關第一詩人”,鄂貌圖可謂成長於入關前、活躍於順康之間的第一代滿族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詩作多清新之語 ,風格雅正;由於族籍和出身,個人命運不可避免地和現實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詩歌為其提供了一個抒發性情和積鬱的天地。第一代滿族社會培養出來的文人 ,包括鄂貌圖、高塞、禪岱、圖爾宸等,人數雖不多,對於漢文化在本民族中的傳播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大的貢獻還是作為創作者將個人經歷和文化背景融入文學創作之中,自成一家。他們的出現不僅是一個有研究價值的文學現象,更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滿族詩人群體及滿漢文化整合的發端
鄂貌圖所隸屬的滿族詩人群體自17 世紀中葉開始出現,並在規模上不斷擴展,其後有廣為人知者如納蘭成德、敦誠、敦敏、太清的出現。滿族詩人群體指的是滿族詩人基於共同的族籍所賦予的文化背景、處境和心態 ,形成自己創作團體和風格的詩歌文化現象。它形成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是清代社會近三百年滿漢文化整合的歷程,所謂文化“整合”就是指不同文化的兼容和重組,是異質文化之間彼此吸收、借取、認同並且趨於一體化的過程。滿漢文化的整合深深影響了清代的中國社會,而清初為其開端。這一時期滿漢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對立較為明顯,但是吸收與融合的趨勢也在潛生暗長。滿漢文化融合早期的種種現象仍有待於研究,早期滿族詩人的出現即其中之一。這個群體對於兩種文化的整合有著特定的歷史責任和經驗,承擔著溝通和交流的歷史使命,在這一過程里,自身的經歷和命運也因兩種文化的互動而發生了決定性的改變,鄂貌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