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邊紅軍游擊戰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後,在湖北、河南兩省邊界地區堅持鬥爭的中共鄂豫邊工作委員會,為開展鄂豫邊游擊戰爭,於1935年7月改稱中共鄂豫邊省委員會,並確定在信陽天目山山區建立游擊根據地。

中文名稱: 鄂豫邊紅軍游擊戰
發生時間: 1936年1月至1937年
發生地點: 河南湖北兩省邊界

簡介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後,在湖北、河南兩省邊界地區堅持鬥爭的中共鄂豫邊工作委員會,為開展鄂豫邊游擊戰爭,於1935年7月改稱中共鄂豫邊省委員會,並確定在信陽天目山山區建立游擊根據地。經過1年多的艱苦工作,於1936年1月組成了一支7個人、3支槍的游擊隊,鄂豫邊省委書記張星江兼任指導員,周駿鳴任隊長,在桐柏山區開展游擊活動。先後在信陽、確山等縣消滅了幾個反動聯保主任和惡霸地主,部隊發展到20餘人,10餘支槍,並在信陽、確山兩縣邊界建立了活動點。3月27日,鄂豫邊省委組織唐河、泌陽、桐柏等縣100餘名黨員和民眾,協同紅軍游擊隊襲擊了桐柏縣平氏廟會,從土豪劣紳手中奪得17支槍,在轉移中被敵包圍,部隊受較大損失,張星江不幸犧牲。此後,仝中玉繼任省委書記,領導鄂豫邊區軍民繼續開展鬥爭,建立游擊武裝。5月,駐豫南國民黨軍4個營及2個保全大隊向鄂豫邊游擊區發動進攻。游擊隊在省委領導下,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分赴泌陽、確山和信陽發動民眾,秘密建立黨和民眾組織。1936年9月,王國華任省委書記後,游擊隊發展到100餘人,在攻占地主、土豪圍寨的同時,還積極做土匪武裝的爭取工作和對“清剿”軍的團結抗日宣傳工作,與國民黨東北軍1個師達成互不攻擊的協定。1937年冬,確山、信陽、桐柏、泌陽等縣境的游擊區連成一片,部隊發展到300餘人,並改稱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1938年1月,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部隊發展到1300餘人,在信陽縣集結後,奔赴抗日前線。

意義

鄂豫邊紅軍游擊戰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7個人3支槍發展到300餘人,根據地不僅沒有丟失而且不斷擴大,其根本經驗就在於: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總結鬥爭的經驗教訓,適時改變鬥爭的形式和組織方式,採取靈活的游擊戰術和鬥爭策略。
主題關鍵字: 游擊戰爭 根據地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