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書法家協會

鄂州市書法家協會於1978年成立。原名為鄂城縣南浦書畫社,是全省成立最早的書法組織,1984年鄂州建市後更名為鄂州市書法家協會。現擁有書法社團16個,區、鄉(鎮)書協16個,中國書協會員8人,省書協會員50人,市書協會員310人,區、鄉(鎮)書協會員1508人,全市書法愛好者近萬人。形成了以市書法家協會為龍頭的書法組織網路和一支以老年為龍頭,中青年為骨幹,少兒為基礎的書法隊伍。2000年,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湖北省書法藝術之鄉”。

基本信息

所屬區域

鄂州市

主要職責

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幾千年來,隨著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滲入,逐步形成為吳楚文化的密集區。全市有國家、省、市級保護的文化遺址36處,石刻7 處,館藏古書畫極為豐富,是我國歷史文化遺存較多的城市之一。

鄂州素稱“古銅鏡之鄉”,三國時期孫權在此建都,為全國三大鑄鏡中心之一,鏡銘文字與書法獨步當時。唐代“怡亭銘”摩崖石刻,被世人譽為“三絕”。“宋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中的蘇、黃墨跡也留於西山,蘇東坡的《西山詩》和黃庭堅的《松風閣詩》是蘇黃的代表作,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彭玉麟的梅花石刻、官文組詩石刻存於西山古靈泉寺內,其筆力剛勁、氣魄雄渾。清末,長嶺壠塘人張裕釗先生,時譽“桐城派泰斗,”名噪清末文壇。張裕釗先生傳世書作《南宮學碑》、《趙充國碑》、《重修屈子祠堂碑》、《滕王閣記》等,堪稱書法精品。其書法中鋒用筆,熔秦篆、漢隸、魏碑於一爐,創造出內圓外方、疏密相間、影響晚清民國書壇百年之久的“張字”,成為一代書法宗師、流譽海內外。鄂州籍老書法家周華琴曾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書法雍容灑脫,蒼秀雅潔,深得黃山谷神韻。其書法作品流傳到日本、東南亞。

蓮花山碑林書法以其博大恢宏著稱,匯集了歷代國內外各民族書畫篆刻精華,收入了當代眾多名家的書畫藝術珍品。碑林建設歷時5年,民間集資近億元,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刻碑1萬餘塊,規模空前。

書法活動持之以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書法事業,把書法活動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組織書法展覽、舉辦書法培訓、開展書法交流、加強書法理論研究,開展創建全省、全國書法之鄉活動,使書法活動在城鄉蓬勃開展。市書法家協會及各書法社團、各區、鄉(鎮)以及市直各單位每逢重大節日和重大活動,舉辦書法展覽蔚然成風。協會成立以來,共組織舉辦各級各類的書法展覽與交流96次。其中、中日書法交流3次,與外省、市和省內其它市書法交流12次,舉辦個人展覽16次,組織書畫拍賣活動3次。本市書協會員的書法作品在全國入選獲獎86人次,在全省入選獲獎68人次,出版書法作品集12本。其中:中國書協會員、湖北民盟藝術院副院長、湖北省書畫研究會理事、湖北省靑年書協理事、湖北東湖印社理事、市書協副主席、市松風印社社長宋哲金箸和主編有《宋哲金刻衛生印譜》、《松風印社社員作品集》、出版《宋哲金書法明信片》、 《宋哲金書法篆刻作品精選》、《宋哲金刻成語印集》、《松風墨韻·宋哲金書法作品集》。中國書協會員、市書協副秘書長、巿松風印社副社長楊勇的《松風2013·楊勇書法作品集》等。我市中青年書法家宋哲金,范福珍,楊勇,王勝輝等同志多次在全國全省書法大賽或展覽中入選獲獎,成為我市書法藝術界的一支中堅力量。

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丁有國主編《張裕釗(論學手札)助讀》,方彬如、周治保多篇論文許多觀點與史料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引用,駱天祥的《試論黃士陵的篆刻風格及其成就》論文入選西泠印社成立95周年國際印學研討會並收入論文集;熊亞雲、熊壽昌的撰寫的許多書學論文多次在國內一些學術刊物上發表;全市共有6集(本)書學研究專著出版。

書法教育蔚然成風。全市開展了以正規教育、社會培訓、職業教育、進修深造、收徒辦班為主要形式的書法教育活動,市東方紅國小被省教育廳定為湖北省書畫教育試點學校,江南風書畫院、新世紀書畫培訓中心、吳都書畫園等書法培訓機構堅持常年開辦書法培訓班,市老年大學十年如一日堅持開展書法培訓,胡家愷、宋哲金、范福珍、王勝暉、王澤中丶魯金洲、袁毅、孫文明等書法家常年堅持輔導青少年學習書法,有的十幾年,有的數十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書法人才。在全國、全省青少年書法比賽中,在全國獲獎的50多人次,在全省獲獎的110多人次。還有不少的同志通過參加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和省書協主辦的書法培訓班的培訓,書法理論和書法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書法培訓,書法普及率在全市學生中占40%、教師占60%、成人占1%。鄂州市書法家協會於1978年成立。原名為鄂城縣南浦書畫社,是全省成立最早的書法組織,1984年鄂州建市後更名為鄂州市書法家協會。現擁有書法社團16個,區、鄉(鎮)書協16個,中國書協會員6人,省書協會員45人,市書協會員224人,區、鄉(鎮)書協會員1508人,全市書法愛好者近萬人。形成了以市書法家協會為龍頭的書法組織網路和一支以老年為龍頭,中青年為骨幹,少兒為基礎的書法隊伍。2000年,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湖北省書法藝術之鄉”。

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幾千年來,隨著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滲入,逐步形成為吳楚文化的密集區。全市有國家、省、市級保護的文化遺址36處,石刻7 處,館藏古書畫極為豐富,是我國歷史文化遺存較多的城市之一。

鄂州素稱“古銅鏡之鄉”,三國時期孫權在此建都,為全國三大鑄鏡中心之一,鏡銘文字與書法獨步當時。唐代“怡亭銘”摩崖石刻,被世人譽為“三絕”。“宋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中的蘇、黃墨跡也留於西山,蘇東坡的《西山詩》和黃庭堅的《松風閣詩》是蘇黃的代表作,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彭玉麟的梅花石刻、官文組詩石刻存於西山古靈泉寺內,其筆力剛勁、氣魄雄渾。清末,長嶺壠塘人張裕釗先生,時譽“桐城派泰斗,”名噪清末文壇。張裕釗先生傳世書作《南宮學碑》、《趙充國碑》、《重修屈子祠堂碑》、《滕王閣記》等,堪稱書法精品。其書法中鋒用筆,熔秦篆、漢隸、魏碑於一爐,創造出內圓外方、疏密相間、影響晚清民國書壇百年之久的“張字”,成為一代書法宗師、流譽海內外。鄂州籍老書法家周華琴曾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書法雍容灑脫,蒼秀雅潔,深得黃山谷神韻。其書法作品流傳到日本、東南亞。

蓮花山碑林書法以其博大恢宏著稱,匯集了歷代國內外各民族書畫篆刻精華,收入了當代眾多名家的書畫藝術珍品。碑林建設歷時5年,民間集資近億元,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刻碑1萬餘塊,規模空前。

書法活動持之以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書法事業,把書法活動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組織書法展覽、舉辦書法培訓、開展書法交流、加強書法理論研究,開展創建全省、全國書法之鄉活動,使書法活動在城鄉蓬勃開展。市書法家協會及各書法社團、各區、鄉(鎮)以及市直各單位每逢重大節日和重大活動,舉辦書法展覽蔚然成風。協會成立以來,共組織舉辦各級各類的書法展覽與交流96次。其中、中日書法交流3次,與外省、市和省內其它市書法交流7次,舉辦個人展覽6次,組織書畫拍賣活動3次。本市書協會員的書法作品在全國入選獲獎51人次,在全省入選獲獎68人次,出版書法作品集6本。我市中青年書法家宋哲金、范福珍、王聖輝、楊勇等修改多次在全國全省書法大賽或展覽中入選獲獎,成為我市書法藝術界的一支中堅力量。

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丁有國主編《張裕釗(論學手札)助讀》,方彬如多篇論文許多觀點與史料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引用,駱天祥的《試論黃士陵的篆刻風格及其成就》論文入選西泠印社成立95周年國際印學研討會並收入論文集;宋哲金、楊勇、熊亞雲、熊壽昌的撰寫的許多書學論文多次在國內一些學術刊物上發表;全市共有12集(本)書學研究專著出版。

書法教育蔚然成風。全市開展了以正規教育、社會培訓、職業教育、進修深造、收徒辦班為主要形式的書法教育活動,市東方紅國小被省教育廳定為湖北省書畫教育試點學校,市松風印社、江南風書畫院、新世紀書畫培訓中心、吳都書畫園等書法培訓機構堅持常年開辦書法培訓班,市老年大學十年如一日堅持開展書法培訓,胡家愷、宋哲金、王勝暉、王澤中、魯金洲、袁毅、孫文明等書法家常年堅持輔導青少年學習書法和篆刻,有的十幾年,有的數十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書法人才。在全國、全省青少年書法比賽中,在全國獲獎的50多人次,在全省獲獎的110多人次。還有不少的同志通過參加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和省書協主辦的書法培訓班的培訓,書法理論和書法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書法培訓,書法普及率在全市學生中占40%、教師占60%、成人占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