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是一塊亞麻布,長14英尺(約合4.26米),前後的印記表明曾用於包裹一名身材高大,長發蓄鬚的男子,他的雙腳、手腕和身體兩側有傷,向外滲出血水。據說,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死之後、復活之前,屍體就是用它包裹、下葬的。它並非唯一如此聲稱的聖物,世界各地大約有40條聲稱與耶穌屍體有過零距離接觸的裹屍布。都靈裹屍布之所以出名,在於據稱在它上面印有耶穌身體的輪廓,至今許多人相信它是真跡。它是在14世紀的時候首次出現在法國一座叫里雷的小鎮。2013年3月底,義大利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耶穌在2000年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紅外檢測結果顯示都靈裹屍布的年代與耶穌的死亡時間相符,這說明裹屍布確曾用於包裹耶穌基督的遺體。

基本信息

尋疑

1988年,英國,美國,瑞士的3家著名實驗室得出結論:都靈裹屍布不過是中世紀開始傳播的謠言,因為它出現的時間大約介於公元1260到1390年之間,並非耶穌的裹屍布。

但是最近的科學研究表明:1988年科學實驗的化驗樣品只不過是“都靈裹屍布”的一塊補丁,而新的鑑定認為,主體部分要比這塊補丁早得多。

用於證明“都靈裹屍布”不是“耶穌裹屍布”的著名實驗結論被推翻。

X射線 X射線

1988年,“裹屍布”的一小部分被剪下做化驗,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科技學院三個舉世知名實驗室的結果都指出,裹屍布只有約六七百年歷史,屬於中世紀的藝術品,大約出現在公元1260到1390年間,並非耶穌的裹屍布,誤差不多於100年,顯微鏡下的結果則是1355年。

然而,有關“裹屍布”的爭論並沒有因此終結,有科學家指出,上述三家實驗室在採用“碳-14斷定法”時出現較大誤差———問題不是出自斷定法本身,而是在於裹屍布,裹屍布上的細菌及真菌———那些有接近百年歷史的細菌及真菌所製造出來的單糖和多糖使斷定法低估了裹屍布的歷史。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認為,1988年三大實驗室的化驗樣品只是“都靈裹屍布”的一塊補丁,當時的科學家對此渾然不覺。

“似乎是不可能的事發生了,研究人員1988年從裹屍布取化驗樣品的地方剛好是塊重新織上去的補丁,但這塊補丁製作得非常仔細,使用的紗線染過後,和裹屍布其他部分的紗線幾乎完全一樣,顏色非常接近。”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化學家雷蒙德·羅傑斯表示。羅傑斯現已退休,他是美國科學家都靈裹屍布研究計畫小組的前成員,這個小組曾於1978年對裹屍布進行過研究。

此間,有學者分析,研究人員在裹屍布上發現補丁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它自1357年首次現身法國以來,多次遭遇火災,但依然保存下來,其中一次火災發生在1532年的一座教堂里,裹屍布遭到嚴重損壞,修女們對被火燒出來的洞進行了縫補,將裹屍布縫到了一塊亞麻布上,主要是防止它進一步破損。

研究人員的“放射性碳樣本”與“都靈裹屍布”主體部分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學特性,主體部分有更久遠的歷史。

羅傑斯在他的研究中,對在“都靈裹屍布”找到的放射性碳樣本以及其他地方取下的樣本進行了分析和比較。

“作為都靈裹屍布研究計畫的一部分,我在1978年從裹屍布的各個區域收集了32個臍帶樣本,包括從一些補丁和亞麻布上取的樣本,我還找到了用於放射性碳鑑定的可靠樣本。” 羅傑斯指出,這個放射性碳樣本和裹屍布主要部分上取的樣本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學特性。他解釋說:“放射性碳樣本被染料染過,有棉花的成分,而裹屍布的主要部分則是由純亞麻織成。補丁部分之所以被染,可能是為了和年代更早的裹屍布的黑色相匹配。給樣本染色使用的技術最早出現在義大利,也就是出現在1291年馬穆魯克土耳其人攻下十字軍最後一個堡壘的前後。這樣推算,放射性碳樣本存在的時間不會超過1290年,這個時間符合1988年通過碳-14鑑定的結果。但是,這塊布事實上有更久遠的歷史。” 研究人員鑑定放射性碳樣本使用的是微化學檢測法,這種方法只需要一點點樣本就可以了,試驗品質量一般少於1毫克或1毫升。

重大疑問

微化學檢測實驗最終顯示,在放射性碳樣本和漂白亞麻布里含有香蘭素,但是,都靈裹屍布里並沒有這種物質。

耶穌聖容 耶穌聖容

木質素是植物纖維例如亞麻等的一種化學化合物,木質素經過熱分解生成香蘭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香蘭素在布料里的含量會越來越少,最後完全消失。科學家最先是在中世紀的亞麻製品里發現香蘭素的,但是,更加古老的物品,例如“死海捲軸”的包裝紙等里並不含有這種物質。

撲朔迷離的都靈裹屍布 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城市都靈,從公元16世紀起就有一件鎮市之寶保存在約翰大教堂附屬的小禮拜堂里,世代承受著基督教虔誠者的頂禮膜拜和歡喜讚嘆,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奇蹟和基督教珍貴的聖物,這就是著名的“都靈裹屍布”,又稱作“耶穌的裹屍布”。

簡介

難道是《聖經》上所說的“細麻布”? 據聖經新約上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死後,門徒逃的逃、散的散,剩下一乾婦女在那裡哀哀哭泣,屍體無人收殮。幸好“有一個人名叫約瑟,是個義士,為人善良公義……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就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里。”不久,耶穌從死中復活,墓穴洞開,人已經不見了蹤影,他的門徒彼得聽聞此事,連忙“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裡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心裡稀奇所成的事。” 公元1355年這件所謂的“曠世聖物”浮出水面對於這塊細麻布的下落,《聖經》經文沒有再作交待,直到1355年,法國小城Lirey突然被朝聖者的雜沓腳步和喧囂所充滿,人們爭先恐後地意欲一睹一件曠世聖物———“耶穌的裹屍布”。這正是它一千多年以來第一次有史可稽的浮出水面。

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長4.2米,寬1米,為亞麻質地,稍微隔開一定距離,就可以清晰地在上面看到一個人的正面與背面的影像(兩個頭碰頭的人形,如圖)。影像身高1.8米,長發垂肩,雙手交叉放置於腹部,在頭部、手部、肋部與腳部有清晰的紅色血漬狀色塊,正與聖經上所記載的耶穌釘死時的狀態相同。

“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 “於是兵丁……來到耶穌那裡,見他已經死了……惟有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 碳放射年代鑑定認為這塊布是偽造的 經過梵蒂岡教庭的批准,三家獨立的科研機構:英國牛津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瑞士聯邦技術研究所分別對裹屍布採樣進行了碳放射年代鑑定,各自得出的結果完全一致:這塊布不是耶穌時代的織物,而是中世紀約1260~1390年之間的產品,正與前文所述裹屍布的第一次現世的時間相吻合。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既然布是到中世紀才做出來的東西,當然就絕無可能包裹過耶穌的聖體,上面的形象也肯定不會是公元29年就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綜觀化學成分和年代鑑定這兩大證據,以及其他旁證、否證,籠罩著“都靈裹屍布”的謎團和陰影至此已經基本驅散,當時科學家認為,這確實是不折不扣的中世紀贗品。

質疑結論

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是備受科學家關注的謎團,相傳這塊裹屍布曾包裹過耶穌的屍體,一直被基督徒視為聖物。美國專家莉莉安·希瓦茨通過電腦對都靈裹屍布上的臉像進行研究後,得出驚人結論:“都靈裹屍布”其實是達·芬奇偽造出來的。

畫像吻合

相傳耶穌死後三日“復活”過來,剩下曾經包裹他屍體的裹屍布,這塊裹屍布一直被基督徒視為聖物。然而科學家一直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它可能是後人偽造的贗品。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對都靈裹屍布進行了多次研究,並在裹屍布正面發現了一個由布面污漬凸顯出的人體輪廓影像,這個人體輪廓可以隱約看出一個人臉的肖像。

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藝術顧問莉莉安·希瓦茨通過計算機對“都靈裹屍布”上的頭像進行研究後,得出了驚人結論:“都靈裹屍布”其實是達·芬奇偽造出來的,“裹屍布”上的頭像其實就是達·芬奇本人的肖像!

科技炮製

希瓦茨的發現已被拍成紀錄片《揭秘達·芬奇裹屍布》,該紀錄片由英國第五頻道電視台播出。根據希瓦茨的理論,達·芬奇在第一台照相機問世前300多年,就通過一種原始科技將自己頭像“烤印”在了“都靈裹屍布”上。

希瓦茨稱,達·芬奇在偽造“都靈裹屍布”時,使用了自己的臉部雕塑和一個被稱做“暗箱”的原始照相設備,他將亞麻布掛在一個木框架上,擺進了漆黑“暗室”里,接著達·芬奇在亞麻布上塗上了一層感光物質,使它變得就像照相機膠捲一樣可以感光。

在這間暗室的牆壁上留有一個小洞,孔中裝有一個水晶透鏡,達·芬奇將自己的頭像雕塑擺在“暗室”外的一張高凳上,當陽光穿過牆上的透鏡時,達·芬奇的頭像雕塑將會被投射到“暗室”內的亞麻布上,並於幾天時間後在這塊被塗上感光物質的布料上留下永久的影像。

引發爭議

希瓦茨的“達·芬奇偽造論”在科學界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如果“都靈裹屍布”真是達·芬奇通過原始照相科技所偽造,那么他也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藝術偽造者”。

《揭秘達·芬奇裹屍布》紀錄片卻宣稱,達·芬奇當年很可能是受人委託,炮製出這塊“都靈裹屍布”的,以便用它來取代一塊更早版本的被懷疑是贗品的“都靈裹屍布”。那塊更早版本的“都靈裹屍布”曾於1453年被當時強大的薩沃家族買了下來,沒想到後來卻失蹤了50年時間。

再次質疑

2009年聖誕節前,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老城附近的希嫩山谷一個山洞墓室中發現一具古屍。聖城發現古墓並不稀罕,然而這次發現卻令人興趣倍增,因為碳14檢測和洞中其他文物表明,古屍裹屍布的年代為2000年前的耶穌時代。專家根據新發現的裹屍布特徵再次質疑著名的耶穌“都靈裹屍布”的真實性。

希嫩山谷被古猶太人稱為“地獄”、“死亡谷”,《聖經》稱其為“流血地”。腓尼基人曾在此用幼童祭獻火神摩洛,古猶太人贖罪日在此把“替罪羊”趕下山崖祭獻上帝。山谷崖壁有許多羅馬時期的墳墓,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奧爾布賴特研究所考古學家在其中一個密封山洞發現的一具男子古屍的DNA檢測顯示,此人生前患麻風病,死於肺結核,這可能是墓穴被密封的原因,也因而使古屍歷經2000年卻保存完好。

發現古墓的考古學家吉布森教授說,這是在耶路撒冷首次發現耶穌時代的裹屍布。它用簡單的雙向十字平紋編織,分為兩塊,分別包裹身體和頭部。古代文獻和同時代的裹屍布都證明了當時的這種織法。此外,它還證實了當時的喪葬習慣,裹屍布分別包裹身體和頭部,萬一墓主甦醒,能吹動遮布呼救。吉布森教授說,這種情況當時因醫療落後經常發生,古希伯萊文獻多次提到安葬後復活的案例。按當時習俗,死者安葬3天后,家屬要去墓室探查是否確實死亡。這可能就是《聖經》記錄耶穌受難3天后復活故事的源頭。

吉布森強調,“都靈裹屍布”是斜紋單塊麻布,這種斜紋織法在耶穌時代1000年後才有。無論是公元一世紀當地喪葬習慣,還是織物特點,都表明“都靈裹屍布”是中世紀的物品。聖經故事中,耶穌受難後,門徒約瑟買通士兵取回屍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後安葬,用磐石封墓。3天后,信徒卻發現耶穌屍體失蹤,只剩下裹屍麻布。

《聖經》中提到,裹屍布保存在耶路撒冷,直到中世紀才引人注目。據說,1096年十字軍東征攻占耶路撒冷時,把一塊裹屍布帶回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裹屍布後來被聖殿騎士後裔收藏,1578年轉入都靈大教堂,每50年展示一次。

形態吻合

這塊長方形麻布布滿污跡和焦痕,依稀可見男子正面和背面影像,身高1.8米,偏瘦,手臂長,高鼻,蓄長鬍,留著當時被禁止的垂肩長發,雙手交叉置腹部,全身有100多處鞭打傷痕,肋骨受傷,手腕處有釘穿傷痕和血跡,前額有刺傷和血跡。輪廓與中世紀法國哥特繪畫極其吻合。

面對種種質疑,都靈大主教同意科學檢測耶穌裹屍布。1986年,英、美、瑞士3家著名碳14實驗室分別測定裹屍布,結論是1260至1380年的可能性為95%,不早於1200年的可能性為100%。1988年10月13日,紅衣主教在都靈大教堂宣布裹屍布為中世紀偽造。

科學化驗

但此後有不少人仍試圖證明其真實性。1999年夏,以色列學者從裹屍布中發現耶路撒冷附近才有的花粉,證明其年代早於8世紀。還有的質疑16世紀的大火、微生物污染影響碳測定結果,實際年頭應該更早。部分科學家發現布上的傷痕和血跡極符合耶穌受難場景,遠遠超出偽造年代水準。用微化學法發現,1986年化驗的裹屍布是一塊補丁,新鑑定認為,其主體部分的時間要早得多。

宗教界反響

儘管天主教不承認“都靈裹屍布”,但人們至今仍然就其真實性爭論不休。輿論認為,即使這塊著名的裹屍布是偽造品,它也依然會受到世人的關注。

誤判原因

首先,碳14 鑑定裹屍布邊角材料是13世紀物品為誤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2005年,以萊蒙德·羅傑斯(Raymond N. Rogers)為首的美國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9位科學家宣布:碳14鑑定是錯誤的。同時,蘇·本福德(Sue Benford)和約瑟夫·馬里諾(Joseph Marino)也在《都靈裹屍布因修補而造成碳14鑑定偏差之證據》的論文裡說,他們與一組紡織專家合作,發現裹屍布送檢樣品剛好截割自1532年香伯利教堂失火後修補過的地方,同時有顯微化學分析佐證上述判斷。化學分析報告說,裹屍布的送檢樣品里檢測出香草醛(C8H8O3)而裹屍布其它部位則未檢測出香草醛。香草醛乃植物(包括亞麻)的木質經熱分解後產生,可以在中世紀的物品內發現,但在年代更遠久些的物品里就難以找到了。例如包裹死海古卷聖經的亞麻布在做該項檢測時就沒有發現香草醛。在裹屍布的主體內同樣也沒有發現香草醛。除此之外,送檢樣品與裹屍布整體還有諸多明顯的差異:在紡織印染里常見的氫氧化鋁,送檢樣品的含量相當高,是裹屍布主體的十幾倍以上,而裹屍布主體幾乎沒有發現氫氧化鋁殘留物。送檢樣品檢查出茜草根染料(茜素和紅紫),而裹屍布主體卻沒有發現;送檢樣品的紫外螢光明顯而裹屍布主體很少;送檢樣品內發現棉纖維線和拼接纖維而裹屍布主體內卻沒有發現;送檢樣品內發現一種用於染色的膠類物質(可能是阿拉伯膠)而裹屍布主體內卻沒有此物質。該論文發表在《英國社會》2000年11月出版的期刊上。根據以上事實,世界著名的放射鑑定公司――Beta 分析公司的資深分析員羅納德·哈特費爾德(Ronald Hatfield) 認為裹屍布極有可能為公元一世紀的物品。

技術分析結果

其次,比利時王國根特紡織技術研究所的古紡織學專家吉爾伯特·瑞斯(Gilbart Raes)博士以及德國漢堡的資深紡織專家弗拉里-倫貝格(Flury-Lemberg)博士對裹屍布紡織原料的分析表明,該片精心紡織的亞麻布是公元一世紀羅馬占領巴勒斯坦時期以色列地區的織物,極可能是在一種埃及/敘利亞式的織布機上造出來的,經過對比研究證實,它與位於死海邊的馬薩達古堡遺址內發現的亞麻布(已證實為公元一世紀的物品)織法相同。它們的獨特織法均為走之字型、以3絲繞1線的人字斜紋理織成的亞麻布,其絲線比一般人的頭髮還細,直徑僅10~30微米。這一獨特織法僅在公元一世紀套用,之後織布機和織法也不斷與時俱進,到了13世紀,那類織布機早已絕跡,那種獨特的織法技術也已經失傳,因而不可能有人能織出這種中東地區公元一世紀才有的亞麻布來。

花粉分析覓蹤跡

再次,花粉分析表明這塊裹屍布曾經到過耶路撒冷、土耳其中西部的安娜托里安(Anatolian)草原、君士坦丁堡(現名伊斯坦堡)和西歐。瑞士蘇黎世的犯罪學家邁克斯·福雷(Max Frei)博士宣布在耶穌裹屍布上發現了58種不同花粉,其中44種來自耶路撒冷地區,6種來自中東的東部,2種來自土耳其的愛德薩(Edessa)其中一種只生長在君士坦丁堡。馬克·安東納奇(Mark Antonacci)認為花粉和影像本身交織在一起,從內部相互認證對方的身份進而加強了證據。讀者應當知道,有些花粉只在某地某一段時節才有。邁克斯·福雷博士的發現得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植物學家阿文隆·達寧(Avinoam Danin)和尤里·巴魯克(Uri Baruch)的肯定與印證。裹屍布上最為奇特的是上面有明顯的菊花冠影像。此種耶路撒冷地區特有的菊花是在3月至4月春季時節開放的,不像中國的菊花在8月到10月的秋季開花。這些美麗菊花像暗示後人,裹屍布上的耶穌像是在公元一世紀某年春季里的某一天突然神秘形成的。公元6世紀以來世界著名的耶穌聖像上均有相同的菊花印記。例如:現存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奈曠野凱薩琳修道院作於公元550年的耶穌畫像,不但形象與裹屍布一致,且上面的菊花圖案也與裹屍布上面的影像吻合。此外,拜占庭賈斯汀二世公元695年所鑄造的耶穌頭像金幣上的菊花圖案也與裹屍布上面的影像十分雷同。這清楚表明,早在6世紀的人都熟悉耶穌的形象並上面的菊花圖案。據說1356年耶穌的裹屍布經歷數百年隱遁後首次在法國的一個叫利瑞的小村鎮重新展現時,門庭若市,前來瞻仰的人都說仍就能聞到耶穌壽衣散發出的馨香之氣。事隔多年之後的2010年4月10日至5月23日復活節期間,耶穌的裹屍布又在義大利北部城市都靈的施洗約翰大教堂公開展出;從世界各地前來朝拜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估計最少也有兩百萬人目睹這位聖人的芳容。觸景生情,即興賦詩一首:“徐徐春風滿園栽,菊花馨香襲人來,萬物之主留秘影,學者精英莫能猜。”

證實古話

第四點,美國猶大州赫庫里斯(Hercules)航天中心科學家約瑟夫·科爾貝克(Joseph Kohlbeck) 博士與恩里科·費米研究所的理察·列維塞提(Richard Levi-setti)博士共同發現在裹屍布影像的鼻子、膝蓋與腳跟上面沾粘有石灰粉狀的細微“污物”,經過與耶路撒冷聖墓大教堂和各各它山下花園墓附近的石灰華粉末作光譜分析對比研究發現,它們的化學痕跡相同;該化驗結果證明:這塊裹屍布曾經在耶路撒冷耶穌被釘十字架之處逗留並有過物理接觸。奇妙地證實了“雁過留聲,人過留跡”的古話。

法醫分析新進展

第五點,法醫分析也有新進展:1997年法醫病理學家 羅伯特·巴克林(Robert Bucklin)研究壽衣影像後得出結論認為:影像是一個真正的人,曾受過十字架酷刑;他曾經被兩個高矮不同的人一前一後用帶鐵鉤的鞭子抽打,後又被迫用肩扛過重物致使右肩胛骨受挫傷。驗屍官弗雷德里克·朱基比(Frederick Zugibe)經過長達十年的多項研究後,1998年在他的書中說,壽衣影像與真人比例為1:1,是真實的,身體各部位完全符合解剖學骨骼比例、原理。2001年,都靈的法醫學家皮耶爾·白馬·博隆(Pier Baima Bollone)指出,對壽衣上的傷口和血跡的法醫檢查表明,血液里有大量膽紅素,這與影像上的那人受過殘酷鞭笞的情形相符;頭部周圍受銳器刺傷,死之前四肢被釘。法國比較解剖學教授耶維斯·德雷基 (Yves Delage)也認為,屍僵、傷口和血跡流痕等特點均符合解剖學原理。裹屍布上的人體當時正處於死後1-3天的所謂“僵硬期”,因為他沒有顯示出任何的腐朽跡象。屍體通常3天后才開始慢慢腐朽分解。此外,裹屍布上面多處的血跡實為真人血。但令人無法解釋的是,經歷了兩千年的風風雨雨考驗,它至今仍然鮮紅不褪色,皮耶爾·白馬·博隆教授運用免疫化學方法認證那人的血為AB型血;這又進一步肯定他的同行海勒(Heller)和艾德勒(Adler) 早先的相同論證。

千里之外系同源

第六點,1999年以來,Mark Guscin 開始系統調查都靈裹屍布的材料織法、厚度及影像與千里之外、仍珍藏在西班牙奧維耶多教堂內的耶穌頭巾的微妙關係。他最終的結論是:兩塊亞麻布的材料織法相似,均可能是在一種埃及/敘利亞式的織布機上造出來的。此外布的厚度亦接近;不過相比之下都靈裹屍布的品質更為精緻。兩塊布上面的血型完全相同,均為AB型血;而且頭部的血印部位亦相同,證明它們幾乎同時蓋在同一個人身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植物學家學阿文隆·達寧(Avinoam Danin)也贊同以上分析,並補充說,奧維耶多教堂的耶穌頭巾上的花粉正巧也與都靈裹屍布上的花粉相同。如是這兩塊耶穌的亞麻布遙相呼應,互為佐證,同指聖經記載有關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真實性、準確性。

距圖像人難為

第七點,裹屍布上的人體正反兩面影像好象是完全按照三維立體攝影術拍攝出來的負面底片一樣。最先發現這一現象的是物理學家約翰·傑克遜(John Jackson) 和艾立克·姜拍(Eric Jumper)與攝影家彼得· 蘇馬克(Peter Schumacher)。他們用美國航天局(NASA)研發的原本用來掃描月球立體地貌圖的VP-8影像分析器對都靈裹屍布作全面掃描,第一次獲得裹屍布人像的三維立體等距圖像,這一發現令研究者們驚訝不已。這是他們得到的唯一此類照片,在此之前和之後不管他們如何努力都未能搜尋出第二張包含三維立體信息的照片。用照相機按常規拍攝的畫作、相片或照片均無可能產生出三維圖形。我們知道在19世紀照相術發明以前,人們根本沒有照相的概念,更不用說按照此方式畫出人像來。13世紀的作偽畫家再聰明也不可能偽造出負面的人像來,因為它完全違反我們人的正常視覺感受:畫光線亮的地方要反為暗,而光線暗的地方反要亮;而且灰度的差異極為敏感,任何人都不可能拿捏得十分準確,稍有失誤整個作品就報廢了。那些硬說這是偽造的人完全是痴人說夢,毫無事實根據。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人想到過以三維立體的繪圖方式畫出一幅裹屍布那樣的影像。現代科技精英們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想得出來的方法試圖複製出類似裹屍布上面的圖形但都徒勞無功、完全失敗。此外,上述物理學家約翰·傑克遜和艾立克·姜拍等人還意外發現,人像的眼睛上竟然還蓋有兩枚古希臘錢幣,被認定為羅馬巡撫比拉多(審問耶穌並判他死刑者)在位時的公元29~32年所鑄造。右眼上的硬幣有些希臘字母依稀可辨,為UCAI(提彼留·凱撒)左眼上的硬幣是專為凱撒的妻子朱麗亞在公元29年特別鑄造的所謂朱麗亞紀念硬幣。(註:這種錢幣僅流通於中東地區供羅馬占領區的猶太人用。)美國杜克大學的古錢幣專家艾侖·萬吉(Alen Whanger)利用偏振影像重疊技術,將上述古希臘錢幣與眼睛上的兩枚錢幣影像對照後驚奇發現:左眼上硬幣的重合率為73%,右眼上硬幣的重合率為74%。

挑戰高科技

第九點,圖像形成原理試解 裹屍布挑戰現代高科技證實他的真容。柯達公司的成像技術專家凱文·莫蘭(Kevin Moran)經過研究嘗試對影像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詮釋。他說,當我們從微觀結構看壽衣時,我們發現每一線條竟然是由數百個細小的纖維組成的。這些纖維的直徑約10至30微米,比絕大多數人的頭髮還細。布本身因為年代遠久有點變色。老化是由於布纖維氧化和脫水等化學變化的結果造成。布上有形象的地方呈稻草黃色,這是由於一些離散纖維長度表現出更為加快的氧化和脫水所致。好象某些纖維的某些部分老化得更快。當有足夠多細微長度的、離散黃色纖維聚在一起時,你就看到了圖像。研究壽衣圖像的科學家通常把變色長度部分稱為像素。看一下用電腦顯示屏放大的圖像,你會看到無數小點。我們知道計算機圖形軟體的程式設計師是靠編寫程式來控制像素在螢幕上創建圖像的。不過在裹屍布上的像素不是點而是纖維離散長度。那些構成離散圖像的纖維長度從1毫米到小於200微米(0.2毫米)不等。

像素本身為單一黃色調。凱文·莫蘭測定,構成圖像的變黃色像素比壽衣的其餘部分約暗30%。我們之所以在壽衣上看到深淺不同的顏色是由於像素密度差異造成的。這有點類似於雜誌或報紙上的黑白色調照片中,任何部位灰色調的深淺程度是靠黑墨點的多少來實現的。另一個例子可以在舊時的蝕版畫書里找到,其影調也是靠刻線條密度來實現。但與它們不同的是,耶穌壽衣的像素色點具有顯微水平的質量與效果,這是令研究者十分吃驚的。凱文·莫蘭如此描述他所看到圖像的像素點:單個圖像像素在15微米直徑的纖維兩端有很清晰的界限。在放大200倍時來看,與色澤自然的非成像纖維區域相比,這些像素顯示出統一的黑色區域。在有圖像像素和無圖像纖維之間有清晰的邊界和急劇的變化,竟然沒有通常預期的因為外光源而產生的漸變過渡區域。

像素不發螢光的事實顯示影像是在微妙的脫水狀態下瞬時間完成的,因而才完全沒有留下任何可供紫外線激活的殘留物。它表明這是一個有限能量在瞬間釋放的量子事件...該布越是接近人體的地方圖像顯得越暗。因此,在這附近有更多、更長的像素。科學家能得出的合理解釋是,那人身體突然釋放出某種未知的足夠強度的輻射,它以粒子的形式閃擊纖維表面,但僅持續了約100皮秒(1皮秒=百億分之一秒),從而使其發生微妙化學變化,形成布上面的影像。詮釋歸詮釋,它只解釋事件發的效果而未能說明其真實原因。有案可查,公元544年在土耳其的古名城艾德薩(Edessa)的門樓上發現最早的耶穌聖像(據推斷這一聖像布就是後來的都靈耶穌裹屍布),當時城內廣為流傳一首原創於一世紀上半葉的“珍珠讚美詩”。詩曰:“霎時間我直面自己,這布成了我的鏡子。我看見自己的全貌,就將他印在上面。原為一的我倆暫且分開,再見面時我們完全一樣。”到目前為止,裹屍布影像的真實成因科學界仍然不了解。

裹屍布系真品

據分析,裹屍布的內證、外證均顯示它是公元一世紀的遺物,並且講述了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殘酷歷史事件,並且給出了時間、地點以及許多細節:古紡織學家通過對比研究它獨特的3絲繞1線的人字斜紋理織法質證裹屍布材料來自中東地區,此外裹屍布上面的石灰華和菊花影像進一步指證它的故事發生在耶路撒冷,並且是在3月到4月之間這段時間。眼睛上的兩枚古希臘錢幣影像也指證事件發生公元一世紀上半葉的巴勒斯坦地區,耶穌身上前後兩面的釘痕血印軌跡與角度差別告訴我們,有兩個行刑者一高一矮用帶鐵鉤的鞭子抽打耶穌。他四肢都有釘痕,肋骨下被刺穿後血水緩慢流淌到布上凝結成的浸跡歷歷在目。以上事實完全符合新約四福音書上的有關描述。在有信仰的人看來,靠人有限的經驗和科學檢測方法,人們恐怕永遠也無法完全明白神如何以他愛子的生命、鮮血為墨彩,奇妙地在裹屍布上面創造了他自己的影子。那約隱約現的影子似乎在向世人昭示:這是我的自畫像,乃天工所成。它為我作見證,這見證也是真的(參見約翰福音8章14節)。《對神誠實》一書的作者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博士說得好:“對裹屍布的探求可以引導你對基督的追求。”

證實

介紹

印記與達文西創作的耶穌畫像,二者相似 印記與達文西創作的耶穌畫像,二者相似

2013年3月底,義大利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都靈裹屍布並非中世紀的一場騙局,確曾用於包裹耶穌基督的遺體。耶穌在2000年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紅外檢測結果顯示都靈裹屍布的年代與耶穌的死亡時間相符。此項研究的細節刊登在一部著作中,在2013年3月30日對外公布。

研究發現刊登在新書《都靈裹屍布之謎》中,於耶穌受難節出版。《都靈裹屍布之謎》由記者薩沃利奧-賈塔和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工程系的機械與熱量測量專家朱利奧-法恩蒂教授合著。研究中,法恩蒂對從都靈裹屍布上提取的纖維進行了檢測,同時與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至現代的布料樣本進行比較,以確定都靈裹屍布是否為中世紀的一場騙局。

證實

法恩蒂利用紅外光對纖維進行了兩次化學檢測,又用拉曼光譜儀對纖維進行了一次機械學檢測。拉曼光譜儀可對各波長的輻射進行測量,被廣泛用於法醫學研究。檢測結果顯示都靈裹屍布的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400年之間,涵蓋耶穌所處的年代。

都靈裹屍布上的印記是否為耶穌所留,裹屍布是否為中世紀的一場騙局,科學家一直存在爭議。此外,科學家一直無法解釋裹屍布上的印記是如何形成的。1988年,科學家對都靈裹屍布的樣本進行放射性碳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這塊裹屍布的年代在1260年至1390之間。但一些科學家對檢測結果產生歧義,指出都靈裹屍布曾被水火破壞,如果不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只能得出不準確的檢測結果。

在此之後,科學家曾多次要求再次對都靈裹屍布進行檢測,但遭到教會領導人的拒絕。這也就是為什麼法恩蒂的研究小組不得不使用1988年檢測中的纖維樣本進行研究。在2013年2月宣布辭職前,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允許都靈裹屍布展出,作為他辭職前獻給天主教徒們的最後禮物。

義大利電視台將拍攝都靈裹屍布的影像。公眾下一次瞻仰都靈裹屍布要等到2025年,屆時,這塊神秘的裹屍布將再次展出。作為此次拍攝的一部分,電視台還專門推出了一款新的應用程式,名為“裹屍布2.0”,展示都靈裹屍布的一系列高清圖像,突出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細節。

中新網4月2日電 據台灣ETtoday新聞雲報導,復活節剛過,但爭論不休、聲稱曾用來包裹耶穌屍體的“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罕見地在義大利電視台節目中展示。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都靈裹屍布並非中世紀贗品,而是公元1世紀前後的產物,和耶穌死亡的年代接近。

據了解,都靈裹屍布是一塊長4.3米、寬1米的亞麻布,基督教信徒深信上頭的人像正是耶穌受難後,麻布包裹其遺體時留下的痕跡;其他抱持懷疑態度的人則認為,它只不過是中世紀的偽造產物。

都靈裹屍布保存在義大利北部的都靈大教堂(Duomo di Torino)。過去曾有專家進行碳年代測定法,顯示裹屍布是介於公元1260年至1390年間的物品,不可能和耶穌有關。但由於裹屍布曾被焚燒,其中布料纖維受到污染,測試結果受到質疑。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教授范提(Giulio Fanti)上月29日出版新書《裹屍布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Shrod)。書中透露,他曾檢驗裹屍布的纖維,並和公元前3000年到現代的布料比較,發現裹屍布纖維來自公元前300年到公元400年間,涵蓋耶穌生活的年代,“極可能真是用來包裹耶穌屍體的亞麻布。

新的判斷

台北時間2月13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的一支研究小組表示神秘的都靈裹屍布並非偽造,裹屍布上耶穌印記的真實性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可能與公元33年耶路撒冷的一場地震有關。這場地震的強度達到8.2級,足以從碎裂的岩石中釋放出中子。中子洪流可能通過與氮核子發生反應讓這塊亞麻裹屍布上出現類似X光片的圖像。此外,中子輻射還會增加碳14同位素的數量,讓1988年進行的碳年代測定得出不準確的結論。當時的測定結果顯示都靈裹屍布只擁有728年歷史,可能是偽造的。

都靈理工大學教授阿爾伯托-卡皮特里表示:“我們認為地震產生的中子輻射可能在都靈裹屍布上形成圖像,方式為氮核子的熱中子俘獲。此外,中子輻射還會增加碳14同位素的數量,導致碳年代測定得出不準確的結論。”卡皮特里等人的研究發現刊登在《Meccanica》雜誌上。

在此之前,其他科學家就曾指出中子輻射可能與裹屍布上一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手臂交叉的男子的印記有關。但對於中子輻射的源頭,他們並沒有給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釋。一些科學家認為中子輻射可能來自屍體本身或者墳墓內發生的與復活有關的事件。中子輻射通常由核聚變或者核裂變產生,核反應堆或者粒子加速器都能形成中子輻射。

卡皮特里等人認為地震導致地殼出現高壓波,這是中子輻射的一個天然源頭,但一直遭到忽視。根據他們進行的研究,易碎的岩石在巨大的壓力的碎裂,產生壓電式核裂變反應。在此過程中,原子釋放中子。強烈的地震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通過釋放巨大的壓力產生中子輻射。

研究都靈裹屍布的專家、裹屍布復活基金會主席馬克-安托納希懇請教皇弗朗西斯,允許採用新技術對裹屍布進行分子分析。分子分析能夠證實或者顛覆這種輻射理論。首次提到都靈裹屍布的文字記錄可追溯到14世紀,當時一名法國騎士據說在利雷得到這塊裹屍布。記錄顯示都靈裹屍布在1578年之前曾多次易手。這一年,裹屍布被保存在都靈的聖約翰大教堂,直到現在。這塊人字紋亞麻布長14英尺(約合4.2米),上有一名男子的印記,死前曾遭受刑罰。1898年,律師塞康多-皮亞首次拍攝都靈裹屍布的照片。他的照片揭示了更多令人吃驚的細節,包括肉眼看不到的面部特徵。

歷史上十件最神秘的古物

簡介:它們被一些人看作是外星人造訪地球、時空旅行者以及“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失落文明的證據;它們的存在似乎是向我們證明,有些古代民族的文化遠比我們想像的先進。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被這些令人感興趣、但常常奇異的古物的謎團或陰謀所吸引,即便是現代科學,也無法解釋清楚其中大多數古物的來歷。
都靈裹屍布 | 安蒂基西拉機器 | 白公山鐵管 | 羅馬十二面體 | 費斯托斯圓盤 | 巴格達電池 | 伏尼契手稿 | 哥斯大黎加巨型石球 | 科索人造物品 | 緬因硬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