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子廟

郯子廟

郯子廟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城南8公里處,今歸昌鄉郯廟村。相傳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在此建花園一座,供其遊覽賞玩。郯子死後,在此建郯子廟。後人繁衍成村,遂以廟名命村名,稱之為郯廟村。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前來遊覽瞻仰,並留下很多詩文。

歷史

郯子廟 郯子廟

這裡仍流傳著“孔子師郯子”的佳話。據史書記述:魯昭公17年秋,郯國國君郯子去魯國朝拜,昭公設盛宴款待。席間,昭公問起少嗥氏為何以鳥命官名。郯子解釋說,少嗥氏是我的祖先,昔日黃帝以云為師而以云為名;炎帝以火為師而以火為名;共工以水為師而以水為名。少嗥氏在即位時,正巧鳳鳥飛至,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就紀於鳥,以鳥為師,用鳥命官名。郯子的回答使魯昭公和在座的人無不嘆服,稱讚郯子知識淵博。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親赴郯國拜見郯子,虛心求教。這便是“孔子師郯子”的由來。唐代文學名匠韓愈在名篇《師說》中論述“聖人無常師”時,還專門例舉此事。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縣誌》記載:“郯子廟……創建無考。萬曆三十二年鄉民朱運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道人楊守性募修。”院內有石碑五、六座,多是歷代重修廟宇的記載。

建築結構

郯子廟 郯子廟

郯子廟廟基占地十畝,由房舍院落和戲台兩大部分組成。北為廟宇,南廟門前50米是戲台。廟宇為青磚結構,樸素無華。大殿走廊前的兩根明柱上鐫刻著楷書聯文:“ 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大殿正中靠北,塑郯子泥像,金面彩身。東間北有孔子泥像,西有老子泥像。東西兩山牆處,有“四賢”泥像,東為顏回,南為曾參,西牆北為子思,南為孟軻。

郯子廟由於長期失修,未能保留下來。遺址現存約兩畝的土台及古槐一株。這株古槐傳說系明朝栽植,迄今有八百多年,樹幹直徑一米,高約十五米。皮堅中空,枝葉茂盛,現砌石以保護。

主要景點

郯子廟 郯子廟

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縣誌秩祀志卷之六》記:“郯子廟何時創建無考。萬曆三十二年鄉民朱運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道人楊守性募修。院內有石碑6幢,多為歷代重修廟宇記載。”郯子廟基占地10餘畝,房舍、院落、戲台組成整體式格局,廟宇為青磚結構,樸素無華,分東西廊房各3間,北面為正大殿,明柱走廊3大間,中間兩根明柱,鐫刻空心楷書楹文。上聯為“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下聯是“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大殿正中靠北,塑郯子泥像,金面彩身,像上靠牆頂檐懸木質橫匾一,上刻“其超一也”四個大字。系沂防營統領張培榮於民國四年捐贈。東間靠北塑孔子泥像,西間靠北塑老子泥像,東西兩山靠牆處,塑“四賢”泥質站,東山牆北為顏回,南為曾參,西山牆北為子思,南為孟。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有許多人前往遊覽瞻仰、並留下許多詩文。該廟毀於文革時,現存廟址2畝,石碑4塊,古槐1株,這株古槐系明代所植,距今約400餘年,樹桿直徑約1米,高約15米,現已砌石保護。

郯子

郯子 郯子

郯子(生卒年不詳),已姓,子爵 ,春秋是郯國國君。 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 封於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弔。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不少人前來遊覽瞻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在郯子廟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仍為人們詠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