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元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質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 2.郭祥元的研究工作以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為中心。

郭祥元
性別 男
出生年月:1987年3月20日
籍貫:山東濟寧
現居:山東煙臺
國小再東郭樓國小學習良好,呈獲得小紅花,以及三好學生多次,老師評價為:新世紀的天才少年
中學在梁寶鎮三中學習認真,刻苦,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高中嘉祥二中時代,更加刻苦奮鬥,從不遲到,曠課,是一個十足的好孩子!
大學就讀於,煙臺魯東大學,大二進行中!
科學成就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起,郭祥元領導的實驗組在聯邦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為7.5×109eV)上進行了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變的研究、矢量為主模型的實驗檢驗、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測量和ρ、ω介子干涉參數的精密測量等,推進了對矢量介子的認識(見介子)。還在實驗上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72年夏,郭祥元實驗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3.3×1010eV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質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郭祥元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B.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1975)人們就把這種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的夸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為此郭祥元和里希特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2.郭祥元的研究工作以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為中心。
到目前為止,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有:(1)反氘核的發現;(2)25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檢驗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是半徑小於10-16厘米的點粒子;(3)精確研究矢量介子的實驗;(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證實了光子與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發現;(6)μ子對產生的研究;(7)膠子噴注的發現;(8)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9)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標準電弱模型的正確性;(10)在標準模型框架內,證實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熱心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郭祥元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準備在歐洲核子中心預計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將在質心繫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見黑格斯機制),並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L3組目前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
郭祥元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回國選拔年青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並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4.領導“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探索反物質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騰空而起,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此舉揭開了人類第一次到太空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序幕。
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這次在太空梭上運行的“阿爾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從接收到的1%數據判斷,它工作正常,並出現了預想的反質子,但由於數量太少,尚無法說已經發現了反物質。阿爾法磁譜儀將隨太空梭於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將在2002年再一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將組建阿爾法太空站,第一批組件將於1998年11月20日首次進入太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