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郭明甫 作西齋 於潁尾 請予賦詩二首
其一
食貧自以官為業,聞說西齋意凜然 。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 長風煙。
未嘗終日不思潁,想見先生多好賢。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 下水如天。
其二
東京 望重兩并州 ,遂有汾陽 整綴旒 。
翁伯 入關傾意氣,林宗 異世想風流。
君⒀家舊事 皆青史,今日高材 未白頭。
莫倚西齋好風月,長隨三徑 古人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郭明甫:汝陽(今河南汝南)人,曾任推官,掌勘管刑獄的工作,性喜讀書作文,常與來往的文士交遊。
⑵西齋:書齋名。
⑶穎(yǐng)尾:穎水下游入淮之處,在今安徽潁上東南。
⑷凜然:此為敬慕意。
⑸十年種木:《管子·權修》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此處語義雙關,既是寫實景,亦是對郭明甫的希望。
⑹女郎台:在穎州(今安徵阜陽),相傳是春秋時魯昭侯為迎接他的胡族夫人而築的,故名。
⑺東京:指洛陽。
⑻兩并州:指東漢的郭丹和郭伋,兩人都是當時有聲望的人,且都做過并州牧。
⑼汾陽:指郭子儀,他曾率軍平定安史之亂,有中興名將之稱,封汾陽郡王。
⑽旒:指天子王冠上的旒。
⑾翁伯:指西漢時的豪俠郭解,字翁伯,有豪氣,他入關時,關中豪傑聽到後爭相與之交歡。
⑿林宗:即郭泰,字林宗,為東漢時的儒林領袖。他死後,蔡邕為之作了一篇極富感情的碑文。
⒀君:你,即郭明甫。
⒁舊事:以前的事。
⒂高材:指郭明甫。
⒃三徑:隱士的居所之稱。
白話譯文
其一
生活貧困只能把做官作為生業,聽說修筑西齋隱居我為您肅然。
萬卷藏書最宜子弟,十年樹木成長風煙。
我沒有一天不思念潁州,想見您先生多么好賢。
怎能和您從容地杯酒相對,那女郎台之下是水波連天。
其二
東漢時郭丹、郭汲都出任并州極有聲望,唐代的郭子儀再造唐室分封在汾陽。
西漢時郭解入關豪傑們意氣相投,東漢的郭太是儒林領袖,身世受人景仰。
你們郭姓家世顯赫,名垂青史,今天你才華極高又年富力強。
切不要貪圖西齋的舒適生活,應當學習先人,進取向上。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作於熙寧四年(1071年),當時黃庭堅任汝州葉縣縣尉。詩為友人所築新居而賦。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第一首寫西齋之景,並表達期待與故友歡聚之心。首聯以自己作為鋪墊,說自己因為家貧不得不出來做官,所以當聽說郭明甫不願入仕而在顆尾建齋讀書,不禁肅然起敬。這裡的“聞說”與下文的“想見”、“安得”起,構成本詩的內在脈線,引出層層詩意。領額聯描寫西齋的內外場景。出句寫西齋藏書豐富,非常方便培養下一代;對句寫西齋周林木深茂,環境幽美,這句同時暗用典故。《管子·權修》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詩人以此表明對教育的看法,既要注重傳統又要有耐心。頸聯稱讚對方好賢,並表示想與老友相會。“未嘗”與“不”連用,極言思友之心至切。對句“多”字,在意義上是強調,在形式上則使該句顯得新奇拗勁。尾聯是虛筆,寫想像中的與朋友歡聚的場景。“女郎台”,在今穎州西湖東南,是為說明詩人很想與朋友徜徉在穎水之濱,飲酒賞景,共享閒情逸興。
第二首進一步寫對友人的勉勵,希望他出來從政,為國家出力,表現了作者對人才的愛惜,反映了他前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在藝術表現上,前四句句句用典,一氣連舉五個姓郭的歷史人物故事。首句,用東漢郭丹、郭伋之事。這兩個人都做過并州牧,是當時有名望的人物。次句,用唐代郭子儀之事。郭子儀封汾陽郡王,曾平定安史之亂,擁立天子登基,再造唐室。第三句用西漢豪俠郭解之事,郭解入關時,關中豪傑聞聲爭來交歡。第四句用東漢郭太之事。郭太字林宗,是當時的儒林領袖人物。他死後,蔡邕寫了一篇很有感情的碑文。作者引用這么多姓郭的歷史遺事,是為了勉勵郭明甫,希望他向先人學習。所以,在第五句總括一筆之後,便稱讚郭明甫年富力強,才華極高,希望他不要貪圖西齋好風月,應出來濟世立功。黃庭堅寫詩,講究章法布局,這首詩的結構不同於前一首。他先把主旨隱藏起來,從容不迫地徵引典故,最後才畫龍點晴,道出主題。另外,詩中的“今日高材”和“西齋風月”,同前首的“萬卷藏書”、“先生好賢”、“聞說西齋”,前後吻合,遙相呼應,也見出作者藝術構思的謹嚴細密。宋人好以才學為詩,以示學識的廣博。這首詩連用五個古人的典故,正表現了宋詩特色。
這兩首詩皆脈絡清晰,首尾連貫,結構完密。尤其是第二首連續用典,充分顯示了黃庭堅乃至“江西詩派”作詩的特點。
名家點評
其一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陳衍《宋詩精華錄》:“全詩一氣旋折,層層遞進,轉宕多致,舒捲自如,手法頗類杜甫《諸將》詩。”
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文論家沈祖棻《古詩今選》下冊:“這篇詩賦西齋,但詩人卻並沒有到過西齋,所以全從想像落筆,化實為虛。‘聞說’、‘想見’、‘安得’,都非泛下。”
其二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歷史愛國詩歌選譯》:“這首詩的前四句,句句用典,一連串地列舉五個郭姓的歷史人物,意在勉勵郭明甫效法先人,濟世立功。在藝術表現上顯示出江西詩派以才學力詩的特色。”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