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志

郭新志

郭新志1956年07月出生,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殘聯副理事長、山西省腦癱康復醫院院長、農工黨山西省委副主委,創建了中西醫綜合治療新體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59年,郭新志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父母精湛的醫術和正直的人品,深深影響並培養了她寬厚的愛心。1982年,她從山西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省兒童醫院工作。為攻克腦癱頑症,她將學到的中醫針灸和西醫方法糅合在一起,工作和學習有機融為一體,白天在醫院向專家教授請教,晚上自學了20多門中西醫基礎理論課程。經過她和同伴們20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攻克了以頭針為主,中西醫綜合治療小兒腦癱和老年性痴呆症康復理論與臨床實踐的難題,首次將中國傳統康復醫學與現代康復醫學相結合,創建了中西醫綜合治療新體系,為世界醫學史上中西醫綜合治療兒童腦癱和老年性痴呆症的康復醫學理論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其治療方案屬國際首創。

1992年,我國唯一從事腦康複方面研究的科研醫療機構———山西省腦癱康復醫院,在郭新志的手中締造成立了。她任院長,開始了新的征程。從此,郭新志便在試驗室、治療室、辦公室之間忙碌著,每天都有來自海內外近百名病人在焦急地等待治療,而每個病人都希望她親自治療、扎針、捻針、注射、開藥等。每個病人每天都需要針刺40餘針,按100人計算,每天就要進行針刺4000多根針,一分鐘要捻針280下,每次要連續捻針3分鐘間隔10分鐘,每根針要連續捻3次,每天僅捻針一項就要捻動達990萬下之多,一年下來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五圈之多。從1982年到現在,郭新志幾乎沒有星期天、節假日,更談不上請假了。20多年如一日,她像一架上緊發條高速旋轉的機器人,不停地轉動著,將一位母親深沉的愛,白衣天使的聖潔,奉獻給了無數個腦癱患者。

然而,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令郭新志焦慮不安。那就是隨著腦癱患者的與日俱增,醫院經常因床位爆滿而使一部分患者不得不推遲治療時間,出現了“軟體硬,硬體軟”的失衡現象。對此,郭新志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議案進行呼籲。讓她備受鼓舞的是,今年1月份召開的山西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她多次提出籌建的“山西國際腦康復醫院項目”被列入“十一五”規劃山西省重點建設項目。建成後的山西國際腦康復醫院總投資14.6億人民幣,占地300畝,有健康檢查中心、小兒腦康復園區、老年腦康復園區、勞模社會服務園區、國際腦康復醫學研究中心、中草藥開發研究院等七個部分,對建立我國中西醫結合腦康復醫學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定標準體系,既具有現實的操作性,又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主要貢獻

小兒腦癱和老年性痴呆一直是困擾人類健康的頑症。山西省腦癱康復醫院院長郭新志經過20多年潛心研究和艱苦探索,在黑暗中打開一道門縫,實現了腦癱從不治到可治的飛躍。在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經驗交流暨表彰大會前,我們採訪了這位打開腦癱康復之門的農工黨員。

郭新志創造了一整套獨特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對3萬多例受過系統治療者的統計,總有效率已經達到97.8%,其中1萬多例達到正常化,已經能夠上學、工作、結婚生子。一位來自美國的老年性痴呆患者,來時被5個人抬著架著,兩個月後,老人可以不再用陪護,獨自乘飛機飛回美國。

為了攻克腦癱,郭新志付出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辛。為了體驗針感,她不怕危險,在自己的身體上反覆試驗,終於在頭、頸、腰、背、四肢發現了10餘處新的有效治療點和穴區帶,從而找到了治療腦癱的突破口。她將頭針、體針、藥物穴位注射、頭部病灶區封閉、推拿、中藥等我國傳統療法與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訓練、心理治療及特殊教育、社區康復等現代康復技術科學組合,實現了“治療數位化,方法順勢化,效果計算化”。

郭新志研製的數十種效果獨特的中藥、保健品和康復儀器,每一個都足以使她腰纏萬貫。但她沒心思進行個人經營。她想儘快使成果惠及世人。為了傳播新技術,她與20多個省市的醫院開展腦癱康復醫療合作,為各地培訓了1200餘名腦癱康復人員。她還先後舉辦了10期國際培訓班,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洋弟子前來取經。為了提高人口質量,她建議從娃娃抓起,推進婚前檢查。早在上世紀80年代,郭新志就率先開展了嬰幼兒“421”體檢方案,即1歲以內1年體檢4次;1-2歲1年體檢2次;3歲1年體檢1次,為小兒腦癱和小兒生長發育遲緩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提供了依據。她的《提高中華民族素質要從產科抓起》和《關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營養法》的提案受到衛生部的重視和採納。黨中央、國務院及衛生部對她提出的“大腦亮點工程”非常重視,專門撥款150萬元用於腦癱康復研究。

20多年來,郭新志奮力拚搏,先後參與完成省部級科研成果6項。七五攻關課題、八五攻關課題、九五攻關課題,頻頻獲獎,她幾乎成了大獎“專業戶”。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委員、山西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十大女傑,大大小小的頭銜和榮譽稱號郭新志有50多個,可謂功成名就,按常理該歇口氣了。可是在郭新志的日程內從來沒有休息,46歲的人依然每天馬不停蹄地奔波。常常一天到晚沒工夫吃飯,忙時就靠喝點牛奶充飢。有時她半夜回家,疲憊得連舉手開燈的力氣都沒有了,穿著鞋子和衣倒在床上就睡著了。她對記者說,過去搞研究時,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現在每天也睡不到五個小時。人們不解她的動力從何而來?她笑著說,我有“精神支點”——社會責任。一個小兒腦癱患者至少拖累一個家庭,發病率就按千分之三或四計算,全國要有多少人?我們國家正在快速進入老齡社會,老年性痴呆的發病率直線上升。攻克腦癱是我的責任,哪兒顧得上休息。我在山西省殘聯分管組聯、基金、扶貧、調研、基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等很多具體的業務,從募集善款到跑部門,好多事都要親自去才行。有時我確實很累,但一想到那些無助的腦癱患者,想到患者家屬那期盼的眼神,我就感到肩上擔子沉重,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

郭新志現正忙著一件大事,她提出興建“山西國際腦康復醫院”的構想在今年召開的山西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被列入“十一五”規劃山西省重點建設項目,並得到中國中央和山西省委的高度重視。建成後的山西國際腦康復醫院總投資14.6億人民幣,占地300畝,有健康檢查中心、小兒腦康復園區、老年腦康復園區、勞模社會服務園區、國際腦康復醫學研究中心、中草藥開發研究院七個部分,對建立我國中西醫結合腦康復醫學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定標準體系,既具有現實的操作性,又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