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工作者
基本信息
姓 名:郭卓
筆 名: 郭以哲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23
民 族: 漢族
人物簡介
遼寧瀋陽人。中共黨員。1947年畢業於國立東北大學中國文學專業。1948年參軍,歷任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創作員,華東軍區體工隊女子排球隊隊員,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員,《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收穫》雜誌編輯,編審。1988年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文學編輯。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雪花飄》,《我走過的路》,《0∶3與3∶0》,《一個冬天又一個冬天春天來了》等。《禍起蕭牆》(編輯)、《人生》(編輯)均獲全國第二屆中篇小說獎,《美食家》、《煙壺》均獲全國第三屆中篇小說獎,《一路風塵》獲全國第四屆中篇小說獎。
瀋陽化工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教授
基本信息
姓 名:郭 卓性 別:女
職稱:副教授
學歷:博士
現任職務:瀋陽化工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無機非金屬材料教研室主任
簡歷:
1999.9-2002.6 東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 碩士
2002.9-2005.6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博士
2005.10-至今 瀋陽化工學院材料學院 教師
主要開設課程
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
研究方向
無機材料的合成和性質研究
科研成果
1、 代表論文:
(1)Zhuo Guo et al. Adsorption of vitamin B12 on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 coated with PMMA. Carbon, 2005, Volume 43, Issue 11. 2344-2351.
(2) Zhuo Guo et 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Fulleride encapsulated in mesoporous SBA-15 host. Chem. J. Chinene Universities. 2005, Volume 26, Issue 10. 1917-1920.
(3) Zhuo Guo et al. Adsorption of VB12 on different pore diameters Mesoporous Carbon Molecular Sieves. Chem. J. Chinene Universities. 2006, Volume 27, Issue 1. 9-12.
(4)Zhuo Guo et al. DIAMETER-CONTROLLED SYNHTHESIS OF CARBONTUBES BASED ON TEMPLATE-GROWN. 14th International Zeolite Conference, 2004.
(5)郭卓等,酞菁及相關化合物在非線性光學中的套用。東北師大學報,2002,34(2),59-66
2、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功能型納米孔結構配位聚合物設計、合成與調控機理研究,20771049,(在研)
(2)遼寧省教育廳2005年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在研)
3、主要成就:
從事介孔功能材料和介孔碳的合成和性質研究,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在SCI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英文雜誌上發表論文一篇(影響因子超過3)。
眉山志願者
人物簡介
郭卓,男,漢族,1973年7月生,中共黨員,亞馬遜戶外俱樂部負責人。
自2005年開始參加公益事業,後成為眉山應急救援志願者支隊的隊長。作為一名退伍野戰特種兵,先後參與了5.12汶川抗震救災、4.14玉樹抗震救災、8.19萬勝抗擊洪災行動,對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兒童及學子的愛心行動及社會公益慈善活動,防愛滋病宣傳活動等。2010年8月19日,郭卓帶領眉山應急救援志願者們,經過8個小時的奮鬥,保住了進入萬勝的必經橋樑——高中橋,得到了東坡區副區長郭建華的高度讚揚:“你們搶救的這座橋是萬勝鎮的生命通道,必須要保住,否則會造成大量人員恐慌,後果不堪構想。志願者們工作辛苦了,我代表政府向你們表示深切的感謝,你們是真正的勇士!”
突出事跡簡介
人物檔案:
郭卓 36歲,四川登山協會會員,眉山登山協會會長;
柴東強 45歲,眉山市應急青年志願者,個體戶老闆。
關注理由: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難當前,全國各地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正是無數志願者無私的奉獻,給更多的人帶來慰藉和關懷。在廢墟上飄拂的紅絲帶,象徵著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本文所關注的郭卓和柴東強,就是前往玉樹災區從事志願服務的千千萬萬志願者中的一員。這是怎樣的兩個眉山男人?在玉樹的兩天兩夜有著怎樣的艱辛和感動?
————————————————————————————————
19日晚6點,東坡湖廣場,兩名男子正在一輛白色越野車旁收拾著行李,鋼釺、切割機、應急藥品、擔架等特殊行李吸引了周圍市民的目光。這兩名男子就是遠赴玉樹救災的眉山應急青年志願者郭卓、柴東強。
帽檐下的黑眼圈,黝黑的皮膚,沾滿污點布滿劃痕的運動衫,帶著血跡的大手……此情此景告訴周圍市民,他們剛從玉樹回來。
“能不能邊吃邊聊?我們已經四天五夜沒沾米飯了。”志願者在玉樹的故事從飯桌上開始……
————————————————————————————————————————
熱血男兒 時刻準備著救援
36歲的郭卓有5年的從軍經歷,正是這五年的磨礪練就了他一身鋼筋鐵臂。從1999年開始接觸登山運動後,對戶外運動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2001年成為專業登山運動員,玉龍雪山、四姑娘山……全國許多名山大川、探險聖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45歲的柴東強在眉山經營一家裝飾品商店,因為有情有義、辦事認真,周圍朋友都尊稱他為 “柴三哥”。本來小康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但酷愛戶外運動的他並不願坐在家裡“享福”,用老婆的話說就是每天變著花樣“瞎折騰”。平日裡只要有空就喜歡到野外去感受探險的刺激。
汶川大地震是兩人生命的重大轉折點。地震時,柴東強正在都江堰辦事,瞬間襲來的地震波將他埋在了一間民房下面,等他恢復清醒後,努力的從廢墟中爬出來,拖著還在流血的手臂,救出了十幾名當地居民。而在震後第三天,郭卓就組織了眉山的十幾名志願者前往汶川救災。
正是因為地震,兩人從單純的探險、追求刺激轉變為為救援而探險,“那次救援這輩子難忘,感覺人生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日子過的舒服,還要過得有意義”,怎樣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組建一支專業救援志願者隊伍,哪裡發生災難就奔赴哪裡救援。”從汶川回來郭卓和柴東強就為籌建一支專業救援隊伍忙碌著。
2009年2月,由眉山團市委組織成立的應急青年志願者大隊,圓了兩人夢想。由於有豐富的救援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郭卓在眾人的推舉中擔任眉山應急青年志願者救援中隊隊長,柴東強擔任副隊長。從那時起兩人的生活重心逐漸向救援工作傾斜。招募志願者、帶領志願者參加野外生存培訓、爭取救援設備……
——————————————————————————————
地震發生 他們踏上救援之路
玉樹地震發生後,郭卓就一直關注著災情。看著壓在廢墟里的同胞求救的雙手、災區孩子們無助的眼神,郭卓坐不住了……經過與眉山團市委和四川登山協會山地救援隊的溝通,郭卓開著自己的越野車和其他志願者奔向玉樹。
“14日中午,我去成都開會,途中打開車上的收音機偶然聽到玉樹發生了7.1級地震,我想也沒想就調轉車頭直奔眉山,準備回家收拾東西上玉樹。”同為應急青年志願者的柴東強回憶著當時的情形。15日早上得知志願者得到省登山協會和壹基金的支持將於下午前往玉樹,柴東強馬上翻出救援“家當”——鋼釺、錘子、擔架……
由於走的太急,很多志願者都沒來得及和家人道別。“千萬別告訴我媽,她問起就說我去外省開會了,過幾天就回來。”臨走,郭卓不忘交代留守眉山的戰友幫忙瞞著家人,不想讓老人擔心。
就這樣,加上省登山協會的10人,一行12人、3輛車、一腔激情“殺”向玉樹。
————————————————————————————————
玉樹救援 他們傾盡全力
由於不熟悉路況,只能走一路問一路,“會開車的人少,我和柴三哥兩個人輪流當司機。”一路上腳麻了跺跺、手酸了甩甩、眼睛看澀了揉揉、屁股坐痛了挪挪……幾個簡單的動作不斷的重複著。
到達玉樹結古鎮已是17日凌晨4點,震後的結古鎮一片狼藉,廢墟中不時傳來哭泣聲。心急如焚的郭卓、柴東強以最快的速度建好帳篷後,跑步進入玉樹縣城城區開始了搜尋工作。三個小時後,精疲力竭的他們回到帳篷小憩了兩個小時又開始了搜尋工作。
“根本睡不著,雖然頭昏腦脹、四肢無力可思想就是停不住,一閉上眼就是壓在廢墟里的同胞,我們不能睡覺,我們多睡一分鐘可能就有一個人永遠的睡去,或者孩子們多挨一分鐘餓。”
麻煩遠不只是疲倦,災區沒有蔬菜沒有米飯,四天五夜頓頓速食麵,讓兩人談“面”色變。“現在回憶起速食麵的味道我就想吐,一輩子不想吃速食麵了,吃傷心了。”汶川地震救援時,郭卓帶領志願者成功到達救援地後,餓得癱倒在地,當地老鄉泡了一碗速食麵給他,捧著那碗熱騰騰的速食麵,郭卓流著淚水吃完了那碗“這輩子最香的一碗速食麵”。在郭卓的記憶中,速食麵和救援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都是刻骨銘心的回憶。
由於走的匆忙,郭卓、柴東強和隊友們都沒有帶生活用品,幾天來都沒有洗臉、刷牙。直到19日早上踏上回家的路,走出青海後,在一家路旁小商店買了一把牙刷,舒舒服服刷了一次牙。
溫差大是高原地區的特色,早上穿著羽絨服還凍得瑟瑟發抖,可到了中午穿著單衣還直冒汗,經過這種極端氣溫的折磨,許多志願者都患上了感冒,好在郭卓和柴東強平日裡訓練有素,能很快適應高原氣候。
再苦再累,也澆不滅郭卓、柴東強救災的熱情。每到一處,只要見到受災民眾,郭卓和柴東強都會去詢問他們的情況,對於他們的要求,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滿足。郭卓記得,在結古鎮邊緣的一處小村莊裡,一個背著還未滿月的嬰兒的婦女,嘴唇乾得開了裂,眼裡的血絲依稀可見。她見到郭卓就抓著他的手說不停的說著藏語,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有翻譯,郭卓不知道她說什麼,但感覺她一定是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情急之下郭卓和柴東強將兜里僅剩的幾百元錢塞到婦女手中,臨走還大聲對她說:“同胞,要撐住啊!政府和你在一起,我們和你在一起,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送水送糧 眉山志願者支援災區
18日開始,郭卓和柴東強每天的工作從最開始的挖地救人變成開車送救災物質,每天六點鐘滿載著礦泉水、速食麵、棉被等物資從結古鎮邊緣的壹基金大本營出發,穿越結古鎮再行30里,到寺廟、賽馬場等臨時安置點分發物資。三天的救災路報廢了兩個輪胎,最難受的是漫無邊際的堵車,由於公路太窄,加上地震的破壞,本已殘破的路況更加不堪重負,公路上排滿了密密麻麻的各式運輸車,有時候幾百米遠要走兩個小時。“災區還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每天卻把時間耽誤在路上,我覺得太對不起玉樹同胞了。”回憶起每天的工作郭卓恨不得扛起鋼釺再去現場挖人。
由於沒有開車來救災,而駕駛技術一流的柴東強成了壹基金車隊的“超級替補司機”,誰累趴下了他就接著開,一撥又一撥的司機得到了休息,而柴東強總是滿懷激情的下了這輛車又上那輛車。當記者問起這幾天他一共休息的時間時,他掰著指頭嘴裡念叨著半個小時、二十分鐘仔細累加著。
每到晚上,為了保證睡眠質量,郭卓和柴東強交換著睡帳篷和車裡。每次睡在車裡的人一覺醒來都會渾身酸痛,感覺骨頭都快散架了。“但是一想到那么多人和我們在一起,什麼苦都沒了,再累都值得,哪怕每天都是送水、送糧,這也是救災工作的一部分,不一定非得扛著鐵鍬去挖人才算是救援。乾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就是最好的救援。”郭卓坦言最開始的時候整體忙著去分發物資覺得有些失落。
————————————————————————————————————
救援之旅 也是感恩之旅
“這是一次感恩之旅,2008年汶川大地震眉山也是災區,當時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來救援。飲水思源,我們不能忘本,我們要學會感恩,這次玉樹之行也算是我們眉山人的真情回饋之旅吧。”
5.12的經歷讓郭卓和柴東強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集體力量的強大,郭卓感慨:“如果沒有全國人民的無私救援,四川現在還是一片廢墟,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青海很多志願者來到我們的身邊,現在就是我們回饋他們的時候了。”
回憶起幾天救助工作的點點滴滴,許多感動湧上心頭。去青海路上途經甘孜的時候,路旁一群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一字排開,為路過的救援志願者提供水和食物,捧著熱乎乎的雞蛋郭卓感覺眼眶裡有股暖流在徘徊。
一路北上,在甘孜州石渠縣,當地警察看到是去救災的志願者車隊,二話不說,開著警車就在前面開道,直到把車隊送出石渠城。離別時的一聲珍重、一個軍禮讓12名志願者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在玉樹結古鎮,地震發生後一座孤兒院搖搖欲墜,裡面二十多個孩子命懸一線,一位香港志願者不顧個人安危,將孩子一個一個送到安全地帶,還剩最後一個孩子時房屋發生劇烈響聲,志願者將孩子推出孤兒院門口後自己被永遠的埋在最後戰鬥的地方。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郭卓身邊,事後李連杰到英雄安息地默哀,孤兒院副院長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小伙子,早已哭成了淚人。“當時我們都流淚了,感受著英雄帶給我們的力量,大夥都默默的拚命幹活,直到累癱在地。”
由於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加上前方物資供給緊張,救援隊提前結束了救援行程,這也是兩人此行最大的遺憾。“我們沒有幫到更多人,沒有救出更多人,很遺憾。”
帶著感慨,帶著憂傷,帶著遺憾,郭卓、柴東強回到了眉山。“哪裡又需要,我們就會到哪裡,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郭卓話語句句擲地有聲。
交談中,兩人的電話鈴聲不時響起。“媽,你放心,我很好,我已經回來了,一會就回來看你”“兒子,爸爸也想你,你在家等著啊,爸爸馬上就回來了,這幾天兒子乖不乖呢?……”句句真情流露,兩個頂天立地是男子漢的眼眶分明已泛出了紅色,昏暗的燈光下眸子裡有一泊閃光的液體在激盪、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