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指使人耗傷津液的邪氣或藥性。明 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二·新鄭論事矛盾》:“保(馮保)私進邪燥之藥,以損聖體,先帝遂至彌留。”
相關詞條
-
燥邪
中醫術語。凡致病具有乾燥、收斂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燥邪犯肺
秋季易感燥邪,耗傷肺金,肺失潤降,衛表失和所表現的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等肺系症狀和燥傷津液的唇、舌、鼻、咽乾燥及衛表失和的發熱惡寒或惡風,頭身痛等症狀。
病因 病機 辯證分析 治療 -
燥邪犯肺證
燥邪犯肺證又稱燥氣傷肺證。本證是外感燥邪或感受風熱,化燥傷陰,以肺陰耗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症狀的概稱。以微有寒熱,乾咳無痰,或痰中帶血絲,胸痛,唇鼻咽...
病因 病機 臨床表現 治法 方劑 -
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偏於熱,秋...
簡介 類型 療法 預防 護理 -
燥
燥 拼音:zào 注音:ㄗㄠˋ部首:火,部外筆畫:13,總筆畫:17 五筆86&98:OKKS 倉頡:FRRD 鄭碼:UOJF 筆順編號:4334251...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詳細字義 方言集匯 中醫學釋義 -
溫燥
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於熱者。
簡介 記載 -
燥痹
治法:生津潤燥,輕清宣肺。 治法:益氣養陰,生津潤燥。 治法:養脾益胃,生津潤燥。
基本概述 病因病機 中醫診斷 辨證治療 -
涼燥
涼燥,中醫名詞。又名寒燥,屬燥淫證候。涼燥之邪侵襲,犯表傷肺,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口、鼻、咽乾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乾,脈浮緊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病因 臨床表現 鑑別診斷 施治要點 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