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該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東鄰羅家寨村,南鄰永德縣烏木龍鄉蒼蒲塘村,西鄰永德縣邦凹村,北鄰平掌村,到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郭大寨鄉政府所在地10.00公里,距鳳慶縣縣城101公里。該村轄進石、大邦貴、沙子坡、穆家、大嶺崗、龍塘、岩子腳、王家寨、大寨、房對門、郭二寨、輕木林、上章佑、下章佑14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59人。年平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1,509.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 。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606.00畝(其中:田646.00畝,地960.00畝),人均耕地0.83畝,主 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702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7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13畝,主要種植蠶桑、泡核桃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225戶通自來水,有141戶飲用井水;有8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9.82%;有444戶通電,有4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1.89%和91.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戶,分別占總數的39.86%和11.49%。
該村到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政府所在地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2.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46.00畝,有效灌溉率為40.2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6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60口。該村尚未起動“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建設工程。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所有自然村未通路燈,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3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200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68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3萬元,占總收入的17%;畜牧業收入168萬元,占總收入的25%(其中出欄肉豬962頭,肉牛114頭,肉羊210頭);林業收入259萬元,占總收入的38%;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3%;工資性收入44.63萬元,占總收入的7%。農民人均純收入2743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98人(占勞動力的31%),在省內務工33人,到省外務工36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核桃,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03.72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40.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234人,距離中學10.00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93人,其中小學生258人,中學生135人。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444戶,共有鄉村人口1914人,其中男性1006人,女性908人。其中農業人口1914人,勞動力999人。該村以漢族、布朗族為主,其中布朗族154人,漢族176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0人,占人口總數的1.57%;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670人,參合率87.25%;享受低保12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郭大寨彝族白族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0.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400戶,占農戶總數的90.09%。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3人,少數民族黨員3人,其中男黨員2人。2001年,該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被評為先進集體。村委會由村支書、副主任、文書等組成。該村建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45人,2005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務公開
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黨建工作等。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74.41畝,集體總收入0.20萬元,有固定資產4.00萬元,集體有收益0.20萬元。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成長速度較為緩慢,農民增收較為困難,勞動者素質普遍不高,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文教設施比較落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調結構、興林果、壯畜、促增收”,強化基礎設施,發展壯大畜牧產業,提升茶葉、泡核桃等產業,努力建成1萬畝泡核桃大村。改善人畜飲水,提高公路質量。到“十一五”末,使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