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歷村

那歷村

那歷村位於儋州市海頭鎮鎮區,是海頭鎮政府所在地,是海頭鎮的行政、教育、經濟中心。

地處珠碧江下游出海口的江心島,地理坐標為北緯19°30′,東經108°57′,距省會海口市156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鎮80公里,距海南環島高速公路海頭互通14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3000人。

那歷村歷史悠久、土地肥沃、村邊南部、山清水秀、興旺發達,村民生活較為富裕

建制沿革

那歷村,明前稱“大村鋪”,在大村峒(今昌江縣境)之西北隅,俗日“挪些”。從有史以來,約九百多年的歷史了。

公元前110年(漢元封元年)“始置儋耳郡骨“”(清道光《瓊州府志》)

公元1921年,為了適應本村村民生活的需要,又在村的西南邊建一條新街(地址於現在海頭中學東面附近),稱為“那歷新街”。當時巳建成瓦房60餘間,1935年後才在這條街上正式經營生意。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儋縣誌·壇廟》所載。“文昌閣,在海頭那歷村,重修於清同治甲戌年,內祀文昌帝君。”

1939年12月21日(農曆11月11日),日寇與姜氏漢奸侵占海頭,施行“三光”政策,

1950年4月海南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掀起建設家鄉的熱潮。

1951年春,在本村進步人士王式姚、鍾芝英、陳冠雄、吳中豪、林明達等先生和許多熱心建設家鄉人們的動員和支持下,首先組織了建街委員會,認真研究建街的章程、條例,並報請儋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就開始將戰後廢墟似的西北角村基,建成現在的那歷中街——由海頭鎮政府至新市市尾(三角街),再向西拐彎下百餘米。

1958年公社化後,遇到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困難,人口遷徒較多。

1965年,為了適應當時合作化的要求,又在村的東南面增開了一條新的街道——此處亦是日寇、漢奸焚燒後頹垣斷壁的村基,街名為“那歷東街”。

1979年,體制下放,這些隊舍便全部撥為私人所有。

1980年又建西街。現在新房子的建設已擴建到村南邊的小欄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那歷村位置約於東經108°9′北緯19°5′,北部灣之東濱,海南島儋縣之西南隅,距今縣城(那大鎮)79公里。整個居民點面積為0.6平方公里的園形台地,而被珠碧江下游的大港、屋底港和新市港包圍成一個小內島。

地形地貌

那歷村的東南面地形較高,西北部地形較低,到白沙肚又隆高起來。因此,此龍珠台地又如東南向西北傾斜的馬鞍形谷地。

氣候狀況

那歷村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2月多數是東北風和北風,3—5月多數是西南風或南風,6—9月多數是西南風或東風,10—12月多數是東風或東北風。1955年12級颱風全村損失很大。年溫度:春季是15—20℃,夏季25—35℃,秋季25—30℃,冬季10—20℃,少有10°以下者。熱量12—14萬卡/厘米。年降水量過去是800—900毫米,降雨日數每年30—50日,近10年來約為5—15日。1987年雨量奇缺,直到下半年才多雨。從11月至來年4月多數旱季,有時直至4月或6月才開始降雨。經常7、8、9月是雨量集中的季節,但有時春季也較多雨,使早造及雜糧生產的長勢很好。相對溫度20—30%以下。

水文情況

那歷村處於球碧江下游的兩條分水道之要衝。村南向西的珠碧江的下游叫大港。其經本村的泥地壙、鹼田湖、牛眼壙、沙腳壙後交新港出海,珠碧江向北的分流叫屋底港,其經老市到紅坎頭與山雞江下游匯合後(叫新市港)再向西彎到港口出海。跨過大港南面就有大壙、凹頭壙、寶多壙,里青壙、高石壙等湖泊。這些河流和湖泊皆盛產魚、蝦、蟹、蚌等水產品。

土壤情況

本村土壤的分布大概為。大車田、流源田、洪開地、爛蔓地以至長山、水牛壙和高石壙水電站一帶屬黃粘土或壤沙土;鹼田、泥地、南邊田、小村地一帶屬黃壤土或沙壤土、輕粘土;白沙肚、大港地、鹼田沙三片較大的地帶屬沙土或沙質壤土,滲透性很強,只有廣栽木麻黃、大葉相思、苦楝等樹林才能逐步改良土壤,使林茁在PH值(酸鹼度)3—9的土壤皆能生長。雲母岩、石灰岩、紅磚壤、黃壤分布於地層深處,水位很低,1980年海南打井隊到本村面前田打井190多米深還未到地下水。這種自然條件的惡劣性,對農業、林業的發展影響很大。

教育史

本村是個文明古老的村莊, 歷代都很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學校教師是從當地或外地聘情具有一定才能的學士充任。由於教師質量要求較高,所以外地也有不少學子幕名而負笈到本村來就讀。在文化事業方面,人們曾有“上是書村,下是那歷 "的贊語。

遠在科舉年代(明精前) ,村中除設有一些家庭私塾外,還有坊辦的和村辦的學堂一一明代稱“大村社學" (在安海司之東)。總之,在村里辦學,從不間斷, 有時同在一年內,辦有3至4間學校的情況。20年代中期和解放後,還設有夜校。

村辦的校址多在文廟,坊辦的多在鍾家宗祠、羊家宗祠、大吳宗祠、陳家宗祠、王家宗祠,林家宗祠或趙家宗祠。如1917年陳星輝(字位南)先生掌教於鍾家宗祠,教師還有禾能人鍾大猷先生, 1918年設有三間私塾;鍾秀南先生設教於文店,王式姚先生設教於王家宗祠(次年鍾、王合辦) ,羊雲符(五祥)先生設教於吳家宗祠。1919年便開始創辦那歷初級國民國小,始稱學堂制,私塾漸廢。

1923年至24年間,學校時停時辦, 1927年後屬正常化。這時青年話戲團的活動,對民眾教育也很大。1937年l司那歷國小砌起整齊的國牆。日意侵華期間,學校停辦。 30年代初, 本村學生在港口國小讀高小的竟達60多人, 這是海頭各村落所沒有的。

解放前夕,林明達先生任校長時,農會、 婦女會曾動員民眾娟工獻科,建起一幢新型教學樓(兩層) ,二十多年後拆除另建。

1956年秋那歷國小開始附設國中班,校長鍾華山先生,次年正式成立海頭那歷初級中學,校長王錄光(由縣派) , 1962年改名為“儋縣海頭中學",並開始増設高中班一一這是儋縣除那大中學、新州中學(儋一中)外,辦高中班最早的一所鎮級中學,校址在村西南,與鎮政府毗鄰(距那歷國小100米)。

那歷國小自1960年起,校長非本村人擔任(由縣派)。1962年改為“海頭國小"後,正式屬儋縣教育局領導及鎮府管理的一所鎮級完全國小,學校規模越來越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