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甸子鎮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衝擊平原上,是一座始建於戰國時期,漢、遼、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築古城 。 黑城城址共有大、中、小3個城:小城因修築外羅城和黑城時被用做城牆;中心城東西815米,南北486米;大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800米 。黑城城址對研究中國漢代及遼、金、元、明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發展,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 2006年5月25日,黑城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

戰國,燕修築花城,是一座軍事防禦城堡 。

秦、西漢至新莽時期,利用花城所占據地理位置,進一步發展修築了外羅城 。

遼,黑城始建 。

1956年,內蒙古文物工作組對黑城城址及分布在其周圍的古墓群進行調查 。

1976年春,黑城城址內發現了新莽時期錢範作坊遺址 。

1979年5月,寧城縣文化館文物組對黑城城址進行了勘測 。

遺址特點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是建於遼代,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築古城,外城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 。黑城城址共有大、中、小3個城:小城又稱花城,因修築外羅城和黑城時被破壞或借用做城牆,存有東西北三面城牆;中心城在花城之南,稱黑城,東西815米,南北486米,四面各有城門,門寬約9米,有瓮城,瓮城長36米,寬26米,城牆高8米,寬8.5米,城牆均為夯土;大城,又稱外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800米,西壁南段與東牆北段保存情況較好 。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黑城城址採集到相當數量的碎片,如抹溝繩紋灰筒瓦、板瓦、屏滑石粉粒的紅陶鍋、細繩紋灰陶盆、矮柱灰陶豆、陶甄、大陶瓮、陶晾瓦圈、陶拍以及明刀錢、半兩、五株和大布黃千等 。

漢代遺物

“漁陽太守章”封泥1件,泥質稍粗,胎米黃色,內雜小黑點。封泥方形,較規整。正面印陽文,篆書“漁陽太守章”五字;背面附有物件包裹條紋印痕,條紋寬0.巧厘米,封泥體中存有綑紮線孔,徑0.05厘米,封泥邊長2.9、厚0.9厘米。印面方形,邊長2.3厘米。

“白狼之垂”封泥1件,泥極細膩,胎淡紅色。其形為略呈橢圓形餅狀。正面印有陽文篆書“白狼之垂”四字,字外緣加邊線,字間加“十”字線將字隔開。封泥背面附有物件包裹印痕,類似葦楷形狀,條紋寬0.13厘米。封泥體中存有綑紮線朽後留下的小孔。封泥宜徑2.1-3厘米、厚0.8厘米。印面方形,邊長1.9厘米。

“衛多”封泥1件,泥質細膩,胎淡黃紅色,甚堅緻。方圓形,饅首狀。當中印有陽文篆書“衛多”二字。文字清晰,極為纖細工整,在封泥中確很少見。封泥體中橫向存六條線孔痕跡,孔徑0.05厘米。封泥直徑2-2.2厘米、厚0.8厘米。印面方形,邊長0.8厘米。

“部曲將印”銅印1件,方座,瓦鈕。銅質黃色,身被綠銹,印文清晰。通高2厘米、邊長2.4厘米、印面厚1厘米。

假司馬印”銅印1件,方座,瓦鈕。銅質黃色,印文清晰。通鈕高2厘米、邊長2.4厘米、印面厚1厘米。

“驀陰浸印”銅印1件,方座,伏龜鈕,滿身綠銹。通高1厘米、邊長 1.2厘米、印面厚0.3厘米。

“韓貴私印”銅印 1件,方座,瓦鈕。製作規整,滿身綠銹。通高1.5厘米、邊長1.4厘米、印面厚0.7厘米。

“宜官”石印1件, 石質黑色,內夾白色條紋。印方座,盈頂,橫鑽一穿孔,通高1.5厘米、印面邊長1.6厘米。

“千秋萬歲”瓦當1件,胎青灰色,火候較高。瓦當為模製,邊較寬,不規整。當面中心圓形突起,四出雙線雲 卷紋,將當面四等分,每區分印陽文篆書“乾秋萬歲”四字,“秋”字稍殘,直徑17厘米。

雲紋瓦當1件,胎灰色,質較細。當心圓形突起,外一周凸線紋。用雙直線將當面分成四區,每區有一雙雲卷紋。外緣雙凸線,瓦當寬邊,直徑18厘米。

三角雲紋瓦當3件,分2式,一式2件,胎灰色,質較細。當面模製,中心一圓形突起,周邊一凸線紋,四出雙雲卷,花紋間各突起一等腰三角形。雲卷紋外緣有一圈凸線紋。瓦當寬邊。直徑17.厘米。另一式1件,胎色灰黑。當心圓形突起直接出雲卷紋,雲卷紋亦有變化,三角形較小,雲卷紋外緣起雙凸線紋,再外即為當邊,直徑17.5厘米。

羊首雲紋瓦當2件,分2式。一式胎正灰色,泥較細。瓦當模製,邊較寬,不規整。當邊內一圈凸線紋。當中一彎角羊頭外,為雲卷紋。羊頭塗綠彩,其餘當面及花紋均塗紅色。直徑18厘米;另一式胎質、顏色均與上同,只花紋略有變化,羊頭接近邊緣,當邊內起較寬的雙凸線,直徑16.5厘米。

方格雲紋瓦當3件,胎正灰色,質稍粗,硬度較大。當面一“十”字線,中心為方格紋,外一圈凸線,凸線與當邊間為雲卷紋。直徑17.5厘米。

“大富”陶瓮2件,瓮已殘碎,採集為陶片。胎深灰色,質較粗,硬度大,火候較高。短立領,口微內斂,外有唇,頸部兩道抹溝紋。肩下部附加寬花紋帶,拍打粗繩紋。肩部印有陽文“大富”二字戮記。

龜紋方磚2塊,胎灰色,屏沙粒,質較粗,火侯較高。磚面四周印菱格紋,當中印一伏龜。邊長34 x 36厘米、厚5.5厘米。

鐵權1件,鑄制,饅頭形,頂部中央有一半環狀穿鼻。通體黑銹,斑剝不平。底面有一大凹坑。通高7厘米、底徑9.5厘米、穿鼻孔徑1.5厘米。

銅杴3件,鑄制。可分3式。一為三棱式,長4.3厘米;一為寬體三翼式,長3.7厘米;一為窄體三翼式,長3.9厘米。杴尾均有竣。

小銅鈴1件,鑄制,銅質黃色,鈴上環鼻殘斷,身鑄凸線菱格圓點紋,鈴內銅舌已失,僅存舌環,高4.5厘米。

方格紋灰陶壺1件,胎灰黑色,內屏細沙,質較粗糙,硬度大,火候較高。口殘,直頸,斜肩,平底。肩部以上輪痕明顯,腹及底考古邵列印方格紋。殘高21厘米、殘口徑10.5厘米、腹徑20.5厘米、底徑9.5厘米。

灰陶壺1件,胎正灰色,陶質較細,火候較高。侈口,束頸,圓肩,平底。口唇外有兩道弦紋,肩部壓印一周點格和“米”字紋,腹及底部印有籃紋。高24厘米、口徑12厘米、腹徑26.7厘米、底徑9.5厘米。

灰陶小罐1件,陶灰黃色,泥較細。輪制弦紋明顯。侈口,短頸,圓肩,平底。高7.7厘米、口徑5.5厘米、腹徑9.7厘米、底徑5.2厘米 。

遼代遺物

大鐵刀1件,鑄制。體厚重,直背,平刃,刀尖圓鈍。現殘斷,存長57厘米、身寬12厘米、背厚1.5厘米。

平頭杴銅母範1件,鑄制,銅色較黃,長方槽形,平沿外折。槽內突起並列平頭杴2個。平頭杴刃寬1.5厘米、全長6厘米。母範長8厘米、寬6.8厘米、槽深0.5厘米。

“聖”字銅印1件,鑄制,銅黃色,印面長方形,當中鑄一陽文“聖”字,鑄文很深。印窄邊,背面有一扁方鈕,鈕上部透穿一圓孔。印面長2.5厘米、寬1.9厘米、厚0.3厘米;柄高1.1厘米、長1.1厘米、寬0.2厘米。

鐵杴2件,分2式。一為扁平體,兩側較薄,鋒刃銳利,後部有鐵挺,全長9.6厘米;一為矛頭式,鐵體亦扁平,兩側無鋒刃,僅尖部銳利,後有細長杴柄,後為鐵挺,全長10.4厘米 。

元代遺物

小銅權1件,鑄制。六面扁體。一面鑒“三”字。高4.6厘米。

明代遺物

獸面紋瓦當1件,瓦當與筒瓦連結,筒瓦完整,當面印獸面紋,小窄邊,獸面不突起。胎灰色,泥較細。筒瓦全長45厘米,瓦當直徑13厘米。

纏枝紋條磚4件,1件完整,胎質較粗,屏細沙,火候較高,燒裂多處。一側印纏枝靈芝花紋。長24.5厘米、寬9厘米、厚6厘米 。

研究價值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對研究中國漢代及遼、金、元、明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發展,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1978年10月1日,漢代遺址(黑城城址)被寧城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昭烏達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黑城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7年,寧城縣為加強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投入資金260萬元,啟動了對黑城城址的退耕保護工作,退耕保護採取簽訂契約,一年一付租金的形式進行 。

歷史文化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地處北方,國弱地小,常受鄰國鄰族軍事威脅。燕國國君招賢納士,屯田戍守,修築長城並設右北平郡(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村)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黑城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甸子鎮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衝擊平原上 。

開放時間

黑城城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門票

黑城城址門票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