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為配合益(都)羊(口)鐵路修築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濰坊市、壽光縣博物館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龍山文化城堡遺址。1985年秋和1986年,又先後三次發掘,共清理灰坑100餘個,墓葬150餘座,出土文物千餘件,基本上弄清了城堡的基本格局。
邊線王城址是一座有內外兩道城牆的城堡,為龍山文化城址。城牆環繞埠嶺修築,現僅存城牆基槽。外城平面為不甚規則的圓角方形,方向(以東牆為準)約15°。城牆長度約240米,總面積57600餘平方米。已發現的3座城門分別位於東牆、西牆、北牆的中部,南牆為村舍所壓,無法探測。 內城位於外城中部略偏南,方向與外城一致,東牆基槽保存尚好,北牆的西半部,南牆的東、西兩端及整個西牆均已破壞。據殘存部分觀察,平面應為圓角長方形,總面積近1萬平方米。東牆中部發現城門1座,與外城東門相對,南牆中部亦發現城門1座,與外城南牆中部相對。北牆和西牆城門已破壞。
內城基槽夯土較純淨,內含陶片較少。外城基槽含灰土,陶片較多,時代略晚於內城,均屬於龍山文化中期遺存。兩道城圈的建築基槽底部,因埠嶺地勢起伏,相對高差1~4米。外城基槽橫斷面呈倒三角形,兩側坡面均有供施工上下用的台階,間有不規整的上土台。基槽底部有深1~1.3米的滲水溝,並配置若干小型汲水坑,坑內常發現陶缽、陶盆等,可知當時地下水位較高,施工中要不斷地向外汲水。內城基槽橫剖面呈倒梯形,上口兩側各有一台階,有的地段,外側坡面中部還設有較寬的做上下通道和堆土兩用的二層台。基底未見滲水溝和汲水坑,可能是因內城基本建於土埠之上,基槽深度較淺而未及地下水層面的緣故。
內、外城基槽的夯築方法、夯層結構基本一致。夯層的層理結構,橫剖面均呈下弧狀,但上口和底部弧度較小,縱剖面呈水平狀態。夯痕以圓坑最為多見,似為木棍垂直夯打所致;另有不規則圓坑和長條狀痕跡,當是用扁圓形卵石、自然石塊及木棍橫向敲打所致。夯窩表面常鋪一層細砂,說明當時已有加砂防粘的施工工藝。夯築技術原始,夯層的質密程度不同,有的夯層很不明顯。夯土的硬度較當地的原生土層堅實,因而在夯土與基槽壁原生土層的結合部常形成一層厚5~10 厘米的鈣質結核帶。
經發掘的4座城門,均在各牆中部未挖基槽的空白地段。 門道兩側的基槽內發現有陶器坑及完整的狗坑和人坑,當與奠基儀式有關。
邊線王城址,是當時全國已發現的4座龍山文化城址之一, 其內外城的布局他處未見。
相關詞條
-
邊線王城堡遺址
邊線王城堡遺址,位於壽光縣孫家集鎮邊線王村後台地上,俗稱“石埠嶺”。遺址東西約35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1977年平整埠嶺時發現。...
簡介 -
邊線王城址
內城基槽夯土較純淨,內含陶片較少。 內、外城基槽的夯築方法、夯層結構基本一致。 經發掘的4座城門,均在各牆中部未挖基槽的空白地段。
-
茌平馬家坊遺址
茌平馬家坊遺址位於茌平縣城馬家坊村南500米 處,距縣城南3華里,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茌平馬家坊遺址 龍山文化概述 文化類型 陶器特徵 文化遺址 -
桐林遺址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國故城西10公里處的桐林、田旺二村之間,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遺址面積31萬平方米,四面環水,中間地勢高達7米。在城址中...
信息 簡介 遺址 中國城市的最初萌芽 出土文物 -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史稱“忽汗城”,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西南渤海鎮,是中國唐代渤海國的都城。古城建築在東京城盆地的沖積平原上,南近鏡泊湖區,西與...
歷史沿革 遺址特點 文物遺存 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
金字塔[“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於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陵區布局 主要陵區 主要特點 -
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鏡泊湖東北牡丹江畔,其外城周長16.3公里,總面積16.4平方公里。遺址布局合理,由外城、內城、宮城組成...
景點簡介 內部景觀 歷史沿革 主要遺址 重要遺物 -
欒武台遺址
欒武台遺址,位於欒城縣城西北1.5公里處,308國道西側,內營村村北,小裴村村東。
簡介 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