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
又稱“熱河行宮”、“承德離宮”,即清朝皇帝的夏宮。坐落於中國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狹長谷地上,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因此,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它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象徵,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紀中國歷史的教科書和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博物館。避暑山莊始建於清康熙42年(1703年),至清康熙52年(17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六景與山莊城牆,雍正時代暫停建設,清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擴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莊外的外八廟。整個避暑山莊建設歷時近九十年,形成占地面積584公頃,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皇家園林傑作,在中國古代園林建築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承德避暑山融南北建築風格於一體,集全國名勝於一園,既有南方之玲瓏秀美,又不失北方之渾厚凝重。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的結合起來,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整個山莊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造勢,西北多山,東南多水,活脫中國自然地理形貌的縮影。避暑山莊不同於其它的皇家園林,沒有宏偉的建築,沒有絢麗的小品,沒有華貴的陳勢,完全藉助於自然地勢,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在承德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如眾星拱月之勢環列著十二座色彩絢麗、金碧輝煌的大型喇嘛寺廟。這些寺廟建築精湛,風格各異,是漢、蒙、藏文化交融的典範。在這裡可以瞻仰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瀏覽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領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風采、欣睹新疆伊犁固爾扎身的身影、還可看到世界最大的 木製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當年有八座寺廟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於北京喇嘛印務處註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1994年12月,“外八廟”同避暑山莊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外八廟”
除溥仁寺,溥善寺建於康熙年間,其餘十座寺廟均建於乾
隆年間。它們分別是:在避暑山莊東面,隔武列河有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山莊東北有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山莊正北相隔獅子溝,自東而西有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羅漢堂。清帝興建這些寺廟,是為了順應蒙、藏等少數民族信奉喇嘛教的習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過“深仁厚澤”來“柔遠能邇”,以達到清王朝“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清代鼎盛時期戰勝國內分裂勢力,加強民族團結,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從外形上看,避暑山莊內建築無論是莊嚴肅穆的皇家
宮殿,還是遊玩欣賞的亭、軒、榭、閣,一律採用青磚灰瓦,顯示出一種古樸自然的風格;而在其周圍建造的“外八廟”,則採用彩色的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鎦金魚鱗瓦覆頂,遠遠望去,巍峨壯觀,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這與古樸典雅的避暑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此,不難看出,清代康乾倆帝之良苦用心。
“外八廟”中的十二座寺廟建築風格上有漢式寺廟、藏式寺廟、漢藏結合式寺廟等三種形式。“外八廟”的建築、園林以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畫、佛像祭器等文物是我們研究清代歷史、文化宗教藝術、園林藝術以及形象地認識二百多年前勞動人民智慧才華難得的瑰寶。
歷史
清朝入關後,其皇帝夏季不願居住於炎熱的北京紫禁城中,因此選擇林泉茂盛的空曠之地居住,如北京西苑和南苑。康熙帝即位後,又在北京西郊修建了暢春園和澄心園。為了鞏固與蒙古各部落的政治聯盟,康熙皇帝還經常北巡至塞外,同蒙古各部王公舉行巡幸、秋獮、年班、圍班、朝覲等儀式。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開始北巡,當年在古北口外建設了喀喇河屯行宮,在此召見漠南蒙古各部王公首領,並於1681年,建立了木蘭圍場(今河北省圍場縣)。 康熙皇帝的北巡路線一般是出古北口,經灤河至內蒙古。由於皇帝儀仗車馬繁多,一天最多只能走40里,沿路人煙稀少,所以在沿路每隔40里修造一座小行宮,80里一座較大的行宮,以為駐蹕之所。在北京至木蘭圍場沿途相繼修建了石曹、懷柔、密雲、古北口、巴克什營、兩間房、熱河、釣魚台、中關、湯山、波羅河屯、濟爾哈朗圖等一系列行宮。但是這些行宮都是臨時落腳的場所,喀喇河屯行宮也過於狹窄。由於當時蒙古王公擔心天花的威脅,很少前往北京朝覲皇帝,康熙帝認為喀喇河屯行宮起居不便,限制了對蒙懷柔政策的實施,而該行宮所在的灤河地區“土肥水甘、泉清峰秀”,決定在喀喇河屯行宮附近另外擇地修造一座更大的避暑行宮。1701年康熙出喜峰口赴木蘭圍場行圍,回京途中在喀喇河屯行宮附近的武烈河河谷發現一處風景“蔚然深秀”且“舊無人居墓廬”的地區,決定在此建立新的行宮。1711年賜名為“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建造,至1708年已初具規模,後又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費時87年,才算基本完工,並在宮外修建了“外八廟”。避暑山莊成為清朝皇帝的夏宮,清朝時期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避暑山莊。據說乾隆皇帝出生於避暑山莊外的獅子園(不過乾隆本人否認),嘉慶、鹹豐,兩位皇帝去世於此;且在鹹豐移靈回北京,誘發恭親王、西太后途中發動辛酉政變,逮捕肅順。 避暑山莊建成後,由於皇帝幾乎每年夏天都要來此一段時間,隨行大批官員、官兵、侍衛駐紮在宮外,有的攜帶家屬,宮外逐漸形成集市,酒樓、旅店、妓院、賭場隨之開設,逐漸形成一個城市。1729年設熱河廳,1733年設承德州,1778年改承德府。 清朝道光時期,由於國勢轉衰,不得不宣布“秋獮禮廢”,不再巡行塞外,並將避暑山莊文物集中於正宮,陸續撤運回北京。此後避暑山莊空鎖了近40年,建築物多有坍塌毀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鹹豐皇帝曾至避暑山莊避難,同治皇帝即位後再次下令停止修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任其塌廢。1911年辛亥革命後,避暑山莊成為熱河省政府駐地,先後為熱河都統熊希齡、王懷慶等人占據,殘存建築破壞嚴重,梨花伴月、獅子林、東宮等建築被毀。1933年日本軍隊占領熱河省,將其併入滿洲國,將山莊內殘存的13萬件文物和銅製建築“珠源寺宗鏡閣”運走,下落不明。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必要的修理和保護,不久之後山莊再度成為熱河省政府、承德軍分區駐地。1961年3月4日,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開始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十年整頓規劃”,對山莊建築進行修復,並於1986年開始了第二期十年整頓規劃。1994年,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