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遼陽碑林位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遼陽博物館西院,於2000年6月開始修建,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於2001年9月竣工。
整個碑林建築面積近三百六十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的仿清代懸山式建築。主樓兩側南北對稱分置遊廊與方亭,由樑柱支撐,柱網排列有序,廊檐凳環繞四周。樓、廊、亭工藝考究,完全遵循《清代營造法式》施工。彩繪風格為蘇式彩畫,正面繪有十餘幅遼陽重要歷史故事,使遊人在觀覽碑刻之餘,既可欣賞精美彩畫,又可品評古城故事,可謂匠心獨運,意味悠長。
碑林內五十餘座碑石排列疏密有致,主次有別。古老的碑石配以經考證、注釋的說明,更顯得歷史的古樸與文化積澱的厚重。碑林內石刻種類豐富,包括人物碑、寺廟碑、紀事碑,以及墓誌、塔銘和經幢等。時代上起金元,下至民國初年,跨度達八百餘年。同時,這些碑刻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中《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碑》、《重修玉皇廟碑記》和《東京新建彌陀禪寺碑記》為"曹氏祖籍遼陽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通慧圓明大師塔銘》則記錄了金世宗完顏雍之母貞懿皇后出家為尼的史實,對研究金代傑出君主完顏雍的家世及當時政治與宗教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遼東都司進士舉人題名碑》對我國文化教育制度的演變以及明代遼東地區科舉情況的記述,為這一時期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清代開國名臣何和禮,其妻端莊固倫公主及其曾孫抗俄名將彭春的墓碑是研究清代初期歷史的珍貴資料。另外,《雙樹子牧場碑記》反映了清乾隆年間的土地關係;《英國牧師李雅各殉道堂碑文》反映了基督教教士在甲午事變中的遭遇;《徐珍家祠碑》記述了甲午戰爭中遼陽人民抗擊日寇的歷史功績。
歷史意義
遼陽碑刻時代之早,數量之多,內容之廣,價值之高,在東北地區實屬罕見,是研究歷史上遼陽乃至東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碑刻彌補了史籍文獻之不足,避免了"有史無文,有史無跡"現象的出現,起到了對文獻糾正補漏和拾遺補缺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和珍貴的史料價值。同時,"遼陽碑林"又是文物陳列與古建築及造園藝術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汲取文化知識的場所,又是人們休憩的好去處,正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而日漸成為遼陽旅遊的又一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