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本溪市地標]

平頂山[本溪市地標]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原名“青雲山”“平定山”,是一座美麗的“城中之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尚有戰爭遺蹟,早在3000年前,平頂山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簡介

平頂山[本溪市地標] 平頂山[本溪市地標]

本溪平頂山,原名“青雲山”“平定山”,海拔高度657米,(一說661.2米)占地面積17平方公里,是一座美麗的“城中之山”,仿佛一顆鑲嵌在燕東盛境上的璀璨明珠,傲然屹立於山城,見證著山城的巨變。向山城人民述說著歷史、展示著未來。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早在3000年前,平頂山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平頂山海拔與位置

平頂山公園 平頂山公園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657米。山勢巍峨,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公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峻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餘。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山頂有古廟、碑林、電視轉播台、碉堡群,山西北角為本溪動物園,北坡有索道達山頂,本溪市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尚有戰爭遺蹟。本溪最大的區平山區得名稱於此。
登山俯瞰,美麗的本溪市區盡收眼底。西望太子河,蜿蜒如帶,從本溪東流入,過市中心,而逝於西山腳下。四座鐵路橋和四座公路橋橫跨太子河,銜接兩岸,真好像中國墨竹畫一樣,一節一節地鉤到銀色的竹竿上。平頂山西北面是本鋼高爐群,火光映天,煙霧迷漫。河西岸是聞名遠東的彩屯煤礦豎井。河東岸是橫穿全市的瀋丹鐵路和本鋼,條條鐵軌如同巨蟒向南北伸延。太子河兩岸廠房林立,街樹掩映著黃、白、紅、橙各種顏色的建築群,把市區點綴得五彩繽紛。近處是市區的綠色寶珠--"望溪公園",一片蒼松翠柳擁簇著玉碑紅亭。如果遇上晴朗天氣,極目遠眺,百里外的遼陽白塔可綽約映入眼中,山下本溪城高樓鱗次櫛比。回望四周,峰巒起伏,眾山皆小,斂回目光,漫山陡壁,扶松踏草、尋訪古蹟,一幕幕烽煙戰火,油然浮現於腦際。

歷史

平頂山古代史 平頂山古代史

平頂山,原名“青雲山”、“平定山”。平頂山以遼東軍事要塞而著稱,很多歷史典籍均記述此山,為太子河畔最大的古代“山上城”,為“兵家必爭之地”。近代戰爭遺蹟保存最完好的旅遊景區當屬平頂山。雄偉險峻的歷史名山與歷史名城—平頂山,更好地展現出了其自身獨特的軍事價值。傳說唐朝紅袍督蓋蘇文之妹駐山修築營盤,開鑿“七口水井”,只保留四口,至今仍出水的唐朝古井就是平頂山兵家必爭之地的最早記錄,驗證了平頂山“兵山”之說。據《東三省古蹟遺聞》記載,清初,俠士神彈李五,恥為清官,隱居在平頂山的"玉皇閣"。迄今尚存一間廟兩口缸,他飲用的一眼井水仍清泉汪汪。晚清拔貢、遼陽秀才白永貞曾為他留下一塊石刻,上鑿:
"英風萬古"、"玄極無上"、"警世無方"十二個字。

山頂的元代古城牆遺址向我們述說著從前的金戈鐵馬,見證著歷史的興衰和演變;收集有誥封碑、墓碑、寺廟碑等四十餘塊的碑林,向我們展示著遼東上千年文化底蘊和近百年城市的文化積澱;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4年)10月,爆發了日俄戰爭,著名的“平頂山戰鬥”是遼東“沙河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溪境內的平頂山和連山關都成為主攻目標,戰鬥異常慘烈。解放戰爭時期殘留的軍事碉堡、坑道、掩體等,更是成為平頂山戰役及解放本溪戰爭的直接歷史見證。

歷史尋蹤

平頂山近代史 平頂山近代史

三千年前青雲山周邊的自然

本溪平頂山(古稱青雲山、紫雲山)可以說是燕東勝境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僅憑“燕東”兩字,就可以知道本溪當時處在戰國時期燕國的東部。巨觀指整個東北地區,狹意指遼寧東部山區。又因衍水(太子河)美麗的山川擁有眾多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本溪湖、平頂山、本溪水洞、關門山、鐵剎山和老禿頂國家森林自然保護區等,人們習慣稱“燕東勝境”。

讀者可以從近兩年《本溪日報》·洞天·中看到編輯李偉威和於亞娟等人撰寫的《燕東掌故》中,使本溪人進一步了解山城那厚重的歷史。我僅以滿足民俗愛好者,來自清王朝發祥地“赫圖阿拉”故里的人,借這有利的條件,把我三十多年收集整理“燕東勝境”有關歷史知識,奉獻給家鄉父老,以盡山城兒女的義務和職責。敬請有關人士批評指正。

平頂山是山城的標誌和城徽,海拔657.8米,方圓17平方公里。(據《盛京通志》記載:青雲山即平頂山,此山之脈連線大峪)素以“中國地質博物館”而名揚四海。平頂山擁有三千都年厚重的歷史,本溪人你知道嗎?開發利用平頂山是我們這代人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山城人民熱切期望平頂山有朝一日“入城來”,就象香港的太平山一樣,為山城旅遊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在這裡接《平頂山“四方台”的傳說》,進一步闡述平頂山的悠久歷史。

據史載: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周武王以:“肅慎,吾北土也”為由,對稱臣納貢的肅慎人以重賞,把關東地區的白山墨水廣大流域分封滿族先人肅慎族管理。所以說在三千多年前肅慎族就是關東地區的土著民族,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至今滿族總人口近一千萬人。這就是“本溪歷史的源頭”。我以赫圖阿拉“老滿州人”的歷史傳闡,交待一下三千多年前青雲山周邊自然狀況:因肅慎人狩獵和放山常到青雲山和老母嶺(俗稱大峪頂),因青雲山長時間籠罩在雲霧中,根據此山自然狀況,取名“青雲山”。(有青山白雲之意)尊奉為本溪地區的“山神”。關東地區尊奉長白山(滿語果勒敏珊延阿林山)為最大山神,是滿族的“圖騰”和發祥地。《封神榜》中名列第一仙的“洪鈞祖師”,世居本溪水洞名為“玉京山紫霄宮”。洪鈞祖師和佛祖並列,玉皇大帝和九天玄女是洪鈞祖師的一對兒女。由於久居神仙洞府多有不便,三人常光顧周圍名山大川。最終選“四方台”為“聚仙台”,選青雲山為“講經說法”的道場。每月逢十為“訟經日”。長眉李大仙被尊鐵剎山道教之祖,常和洪鈞老祖在平頂山和四方台聚會。

青雲山有此名氣和作為,為滴水洞也帶來了生機,青雲山為仙道名山,滴水寺為本溪地區佛家之祖寺,相傳唐太宗李世民親封,香火一直鼎盛,擁有近1400年的佛教歷史。青雲山周邊地區在3000多年前處在原始森林狀態,是動植物的王國。除衍水(太子河)水豐河深外,有行舟打漁之利。周邊少數村落過著自給自足的太平生活,只有極少數人上山砍樵、狩獵、放山、採集山果野菜等。由於深山老林虎豹豺狼出沒,陸路基本不便,衍水成了通往燕東勝境主要通道,下可達渤海,上可到源頭。走河各可通桓仁、通化到達長白山朝聖。青雲山周邊各部落人互不干擾,都有自己部落活動範圍,可以往來做客、互通交流、和睦相處、共同開發。比起廟後山五十萬年的古人類,這時期的人真有些像:晉代偉大詩人,賞石祖師陶淵明筆下的《桃花園記》中的“人間仙境”……

太子丹避難青雲山、唐代李虎修行建廟宇

在2200多年前,燕太子丹因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斬殺刺客荊軻後,派秦國大軍攻破燕國都城(北京一帶),太子丹逃往遼東郡襄平城(遼陽)暫存身得以修生養息。在2000多年前這場“歷史巨變”中,太子丹終又被秦軍追殺逃往青雲山一帶(平頂山),那時本溪地區肅慎人部落還很落後,遼東地區還處在原始森林狀態,山高路險,無路可通,只有一條衍水(太子河)黃金水道可達上游地區,你叫太子丹往哪裡逃亡?由地理位置與地貌的原因太子丹選擇了青雲山。隨身帶數十騎親兵護衛,從太子河張家河口沿清水溪走到四方台,轉由南天門村從青雲山後面上號稱“洪鈞祖師”的名山道場。燕太子丹在青雲山藏身數月,命兵士砍伐山頂樹木搭起“馬架窩棚”暫住,在肅慎人狩獵和放山的地窩棚附近“水坑”中掘井,數月後井深丈余,口徑兩米。水質純正而甜美,太子丹稱“青雲山神水”命名“龍泉井”。在青雲山避難數月,太子丹常到山頂東崖峭壁看日出,其實在觀景消愁罷了,此處風景很美,命名“迎日崖”。這是山城本溪最早迎來曙光的最佳地方。每日傍晚迎著夕陽看日落,站在西側懸崖峭壁上遠望燕國都城方向,勾起思鄉之情,兵士管這一處山崖峭壁叫“望鄉台”。誰知好景不長,秦軍沿衍水行舟到上游鐵剎山也沒看著太子丹兵馬的蹤影,秦始皇得遼東將軍的快報,“下死令追殺太子丹”。秦軍忙派出探馬得知太子丹下落,隨派重兵圍攻青雲山。太子丹親兵拚死保護太子丹,殺出一條血路,從後山四方台到滴水洞,得此處修行的僧人指點,走後塔城村,從思山嶺沿財神廟三道河谷奔湯溝逃竄。但“天命難違”,最終太子丹逃亡水洞玉京山紫霄宮後,僅藏身半月有餘被秦軍斬殺在太子河畔。這是太子河第一個傳說故事,另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太子死在馬城子太子河畔是第二個傳說故事,你說太子河奇不奇?!兩位儲君都在此河捐軀。

歷史發展到唐朝(618年—907年)唐太宗李世民征東,派名將薛禮做元帥,帶數十萬大軍從關里殺出,走錦州經遼陽,到達本溪青雲山腳下安營紮寨,派薛禮妻子樊梨花駐紮威寧營,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威寧候”,把附近方圓百里做為“威寧候”的封地。李世民和薛禮(也叫薛仁貴)一路兵馬登上青雲山。在此山上臨時紮營,權當青雲山為觀敵瞭望台。由於此次上山好幾百人,山頂樹木被砍伐光,做軍營和燒飯用了。以後青雲山頂再也沒有森林了。這也難怪唐太宗沒有環保觀念,只顧打仗的需要,給子孫留下後患。

民間有一種傳說,有一將校李虎意外摔傷不能隨軍打仗,薛禮命留下兩個兵丁照顧李虎。大隊人馬下山走千金嶺過下馬塘,通遠堡往鳳凰城進發了。話說將校李虎膀大腰圓,丈二身材,武藝高超,待一年後養好傷,三人都不願去打仗,也不好回秦川故里(長安渭河平原)全當戰死。遂在城皇廟原址建起廟宇,又在古井旁栽下柳樹,在山上開墾幾畝地種菜,過起出家人的生活了。民間傳說“三個長安人”在青雲山周圍口碑很好,李虎除暴安良、教人習武、百歲而終。鄉民們把他們安葬南面山崖旁松林內。至於東北大俠李五和城皇廟的傳說那是明末清初的事了,和唐代李虎的傳說相差千年呢……

元、明時期平頂山重兵把守,清初點將會旗開得勝

話說青雲山(平頂山)到了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勃兒只斤氏”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北京)定國號為元。遼陽總兵派一哨兵馬鎮守青雲山,修城堡、擴展古井。青雲山再一次遭到林木砍伐,再加以後的明清及日俄戰爭,偽滿州國和國民黨匪軍的砍伐。你說平頂山周圍地區還有多少古樹嗎?據考證:山頂城皇廟峭壁旁還有幾棵古松,足有三百年的樹齡,是殘存的歷史見證。

青雲山自古有登山的三條道,經多方考證,從新立屯到四方台,走平頂山東南側城皇廟這條道為主道(俗稱古道)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是古代肅慎人登山必經之路,能走車馬。另一條道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走水陸在“河沿碼頭”下船,走柴山(望溪公園)腳下柳樹王古井旁(實驗中學院內老柳樹)一條直通正面平頂山“羊腸小道”,只能登攀,走不了車馬,是面對市區和太子河最便捷的登山之路。第三條小道,走的人最少,一般是放羊趕山之人才走,從平頂山西側轉山溝登山,登西側懸崖峭壁縫隙才可到達山頂。

百年風雲瞬間即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公元1368年—1644年)遼東府(遼陽)派明軍攻擊據險而守的元朝殘兵敗將,經過幾天激伐,雙方死傷過半,明軍終於奪回青雲山。至此“青雲山”之名退出歷史舞台,守山明軍改青雲山為“平定山”。此山得名於此。

女真人努爾哈赤僅憑祖、父輩“遺甲十三付”起兵征討馬背打天下,統一了東北女真族各部。曾率八旗軍在平定山地區與明軍龍虎將軍馬雲、葉旺展開激戰,努爾哈赤站在平定山點將台(二丈四尺高)鼓動兵士殺敵。據《奉天通志》記載:平定山“其頂有點將台”。可見這一歷史是真實的。到了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國”。(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國為清,改女真族為滿州族)遼寧新賓縣老城有後金國的歷史遺蹟。平頂山周邊地區曾是“元、明和明清”時期的古戰場。連小小的柴山(望溪山)都是雙方戰鬥的前沿指揮所。

努爾哈赤祖居赫圖阿拉,鄉民管努爾哈赤叫“小罕子”,他年青時帶獵犬常到本溪地區湯山、老母嶺和平定山狩獵放山,對這一帶地形民風了如指掌。1618年7月努爾哈赤率大軍在平頂山點將台指揮攻打清河城戰役。(清河城原名清河堡,是明朝本溪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是本溪古老的城市)。

平頂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逢盛世開發任重道遠

平頂山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奉天通志》記載:平頂山:“其頂有點將台”。在遼東地區也確有《平頂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大意是:“在遠古時代,有一個武藝高強的李五,住在太子河灣,(姚家村附近)渤海龍王派獨角龍當太子河伯,作惡多端,李五得以神碗將獨角龍化作小泥鰍罩進神碗裡,待獨角龍死後,神碗化作平頂山。從此李五住在平頂山上,並修建房屋、廟宇,又擴建了古井,在古井旁栽種了柳樹。最後成仙得道。”

《玉皇閣的故事》大意是:平頂山有一古廟玉皇閣,上面有石刻的橫幅“英風萬古,玄極無上,警化萬方”十二個大字。山南有一村莊叫南天門,兩處相連線的山樑上曾有一座偌大的“鏇墳”。據《奉天通志》記載:“清初俠士李五晚年循跡於斯,玉皇閣其創建也。山南有李五墳,其埋骨處也。”這個李五主要是明末清初人,武藝高強,是個為民除害的義士,並為明朝和清朝效過力,立下赫赫戰功,是鐵剎山高徒。受到康熙皇帝賞賜,調李五進京封候拜將,李五不受,回到平頂山修行。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北大俠”,道教古剎玉皇閣將流芳千古。

平頂山《點將台傳說》屬實,是正宗赫圖阿拉滿族歷史故事,廣為民間流傳。說的是後金建國第二年春天,老罕王努爾哈赤來到平頂山駐兵紮營,有二丈四尺高點將台,努爾哈赤在點將台指揮後金兵與明朝龍虎將軍馬明、葉旺軍隊在柴山(望溪公園)附近激戰,也曾在這裡指揮後金軍千軍萬馬攻打清河城戰役。(隨後有《平頂山點將台的故事》奉獻給讀者。這裡就不再贅述)

咱們再看一看清史《奉天郡邑志》和《盛京通志》記載:“青雲山在鳳凰城西北二百九十里,亦名平頂山,其頂平蔽可耕稼,有泉湧出,以石八角翁之中有魚”。平頂山巍峨險峻,周圍絕壁圍繞,好似刀削斧劈一般,森林蔥鬱茂密,易守難攻,是過往瀋陽、丹東、遼陽等咽喉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關於清初“八大鐵帽王”之一的穎親王陵墓原打算在山頂修道,後因修建有困難再加山高路遠等原因,修建在太子河畔(明山火車站附近),後因修建火車站又遷(原二十四中學山崗之上),最後陵碑移到平頂山碑林,才算落葉歸根。因本溪是穎親王的封地,平頂山是滿族神山(薩滿教中的山神、樹神、河神等)。據史料記載:1904年,在日俄戰爭中,“平頂山戰役”日俄雙方投重兵相爭,打的異常慘烈,最終以俄國戰敗而告終。東北成了日本勢力範圍。日軍司令部為日軍中將閒院宮載仁親王,在柴山頂(望溪公園)樹碑一座,以炫耀其戰功。解放初期被炸掉。在其址基礎上建立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

1948年9月30日晚,解放軍對憑藉天險負隅頑抗的平頂山國民黨守敵發起猛烈攻勢,消滅頑抗守軍,宣告本溪全境解放。望溪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有一個漢白玉浮雕記錄了解放平頂山的歷史畫面。平頂山至今尚存不少戰爭遺蹟。其中最典型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殘留下來的“碉堡群”。歷盡滄桑的平頂山,如今已開發成本溪平頂山森林公園和消夏避暑勝地。那古廟、古井、古墓和歷史碑林向人們述說著平頂山悠久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