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症

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症(hereditary hyperbilirubinemias)又稱家族性高膽紅素血症,是由遺傳缺陷致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轉運、結合或排泌障礙而引起的一組疾病。膽紅素由生成部位通過血液循環至肝臟後,於肝細胞內在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催化下,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形成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後者稱為結合膽紅素,前者稱為非結合膽紅素。 根據膽紅素的性質分為兩類:①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症,包括Gilbert綜合徵、Crigler-Najjar綜合徵、Lucey-Driscoll綜合徵和旁路性高膽紅素血症;②結合型高膽紅素血症,包括Dubin-Johnson綜合徵、Rotor綜合徵和良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

病因

1.Gilbert綜合徵

本病以以慢性、間歇性、輕度高非結合膽紅素血症為特徵。無溶血證據和肝臟疾病表現,相當常見,常有家族史,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外顯率不完全,也可呈常染色體隱形遺傳。Gilbert綜合徵可能源於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基因的突變。

2.Crigler-Najjar綜合徵

又稱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本綜合徵分為Ⅰ、Ⅱ兩型。均為常染色體隱形遺傳疾病:①Ⅰ型患者以非結合膽紅素顯著升高為特徵,預後極差,是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嚴重下降或者喪失所導致。②Ⅱ型以非結合膽紅素顯著升高為特徵,預後一般良好。本型是由於肝細胞內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力低下(較I型為輕)所致。

3.Dubin-Johnson綜合徵

又名先天性非溶血黃疸直接Ⅰ型、家族性慢性特發性黃疸。是一種以慢性間歇性高結合膽紅素血症和肝色素沉著為特徵的良性疾病,臨床少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外顯不完全,有種族差異。本病系肝細胞膽汁分泌器對結合型膽紅素、靛青綠等有機陰離子呈先天性排泌功能缺陷,致使結合膽紅素轉運和向毛細管排泌障礙,造成高結合膽紅素血症而引起黃疸。

4.Rotor綜合徵

又名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直接Ⅱ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本病是由於肝細胞攝取游離膽紅素和排泄結合膽紅素髮生先天性缺陷,造成血清膽紅素增高所致。

臨床表現

1.Gilbert綜合徵

主要為青少年,多無自覺症狀,系在體檢或患其他疾病時被發現患此病,或僅訴乏力、肝區不適。

2.Crigler-Najjar綜合徵

Ⅰ型患者出生後1~4日即有顯著黃疸,並持續存在,短期內出現角弓反張,肌肉痙攣和強直核黃疸表現,多在出生後15個月內死亡;Ⅱ型可發生於嬰兒或成人期,以鞏膜和皮膚黃染為主要的表現,患者雖然長期黃疸,但無神經系統症狀,無皮膚瘙癢、肝脾大。

3.遺傳性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症

以青少年發病居多,可無自覺症狀或表現為長期黃疽,黃疸呈持續性或間歇性,但較輕微,可因妊娠,勞累,手術、酗酒、感染而加深,大部分患者有右上腹不適或隱痛、乏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症狀,部分患者可有肝輕度大或輕微壓痛。

檢查

1.Gilbert綜合徵

非結合膽紅素輕度增高,血清膽紅素一般為25.5~5l/μmol/L,其他肝功能試驗正常。

2.Crigler-Najjar綜合徵

Ⅰ型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可高達340~770μmol/L,90%為非結合肝紅素;Ⅱ型者血清非結合膽紅素在102~340μmol/L;Ⅰ型、Ⅱ型尿膽紅素陰性。

3.Dubin-Johnson綜合徵

血清膽紅素多在35~85μmol/L,50%以上為結合膽紅素,尿內膽紅素陽性,腹腔鏡檢查見肝臟呈黑色,光鏡下可見肝細胞內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棕色素顆粒。

4.Rotor綜合徵

血清膽紅素濃度與Dubin-Johnson綜合徵相同,但肝外觀不呈黑色,肝細胞五色素顆粒沉著,尿中糞卟啉總排泄量明顯增加。

診斷

根據病史,結合臨床表現及相關實驗室檢查,可協助診斷。

治療

1.Gilbert綜合徵

本病預後良好,無需特殊處理。

2.Crigler-Najjar綜合徵

Ⅰ型酶誘導劑治療無效,新生兒期可採用光照療法或血漿置換療法以減少核黃疸的發生,但光照療法到3~4歲後,由於皮膚增厚,色素增加和皮膚面積相對減少,療效大大降低,預後極差;Ⅱ型患者使用酶誘導劑後,可使膽紅素濃度降至85μmol/L以下。新生兒期亦可用光療防止核黃疸的發生。此型預後較Ⅰ型為好。

3.Lucey-Driscoll綜合徵

治療主要為輸血、血漿置換和光療,可望取得好效果,如治療及時,預後良好。

4.Dubin-Johnson綜合徵

預後良好,不影響健康和生活,無需特殊治療。但應避免誤診為其他肝膽疾病而行手術治療。

5.Rotor綜合徵

預後良好,對健康無損,故無需特殊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