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皮膚卟啉病在中國報導較少據統計自1953~1996年僅有145例,其中EPP占75.2%(109例)PCT有28例,CEP有3例,PV有1例,未定型4例。發病多在同年,以4~10歲居多成年人發病罕見。
病因
本病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發病機制
其血紅蛋白代謝缺陷是紅細胞內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缺乏。也有發現ALA合成酶活性增加,體內尿卟啉Ⅰ和糞卟啉Ⅰ合成增加。
臨床表現
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發現尿布被胎糞和尿污染成粉紅色,以後嬰兒在日曬後啼哭,隨即暴露部位皮膚出現水腫性紅斑、水皰、大皰和血皰,破裂後形成糜爛、潰瘍或繼發感染。皮疹反覆發作,夏季較重,最終形成嚴重的瘢痕及粟丘疹,相應部位發生毀損性畸形。頭部有瘢痕性脫髮,耳、鼻軟骨和指(趾)末節攣縮缺失。病變輕的部位有毳毛樣多毛症,面頰部毛過長,濃眉長睫。其他尚有畏光結膜炎、虹膜炎瞼外翻,皮膚脆性增加、色素沉著或減退,皮膚硬化等。牙齒染成棕色在Wood燈下發粉紅色螢光。常有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貧血脾腫大皮損處有瘙癢或燒灼感,可有全身不適、惡性少數有癲癇發作。
併發症:
少數有癲癇發作。
診斷
診斷依據為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病,對光線過敏,毀形性皮損,紅色牙,尿液發紅,貧血並有脾腫大。結合實驗室檢查有助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鑑別,後者血漿和紅細胞內原卟啉增加,無溶血性貧血皮膚光敏感的持久變化少、輕或缺乏。鑑別診斷中還要除外肝型卟啉病,其紅細胞內卟啉含量正常紅細胞無螢光。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尿、糞紅細胞Ⅰ型卟啉增加,尿中含大量尿卟啉Ⅰ和少量糞卟啉Ⅰ,尿液呈粉紅色或葡萄酒色大便中糞卟啉Ⅰ超過尿卟啉Ⅰ。周圍血網織紅細胞增加,骨髓幼紅細胞和周圍紅細胞螢光檢查均見穩定的紅色螢光。
其它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皮損病理改變與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相同,但程度較輕。
治療
目前尚無滿意的治療手段。對溶血性貧血較重脾腫大明顯者可行脾切除術。系統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有助於改善貧血和光敏感。β-胡蘿蔔素可以緩解皮損和光敏感狀態,還可試用氯喹。
預後
本病預後不良,早年夭折於繼發性感染或貧血,少數可能活到40~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