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金村

遵金村

遵金村位於貴州省遵義縣泮水鎮,該村從2006年起,在黨總支書記羅利鵬帶領下,依靠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以幹部領辦、黨員示範發展西紅柿產業為載體,通過幫助農民算,做給農民看,引著農民乾,直到讓農民自覺參與進來的方式,切實轉變農民的種植觀念,最大限度使農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子。經過3年的努力,2009年該村西紅柿春季種植面積達到1029畝,現代農業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遵金村耕地面積4447畝,由於村民受傳統的農耕思想禁錮,觀念轉變緩慢,加之近年來天旱少雨,農民收入
增幅較小。2006年初,村黨總支部組織部分黨員幹部前往關嶺縣、獨山縣、餘慶縣等地參觀學習,返回後立即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認真分析研究村情現狀,民主協商研究村的發展思路。經過激烈討論,大家初步達成共識,只有走出傳統種植模式,實施土地流轉,調整種植結構,實行規模化、規範化生產,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效益,真正實現增收致富。遵金村結合實際,確定了發展西紅柿產業的思路,走現代農業發展的振興之路。
發展思路確定後,村黨總支部立即組織黨員幹部,發動民眾,調整種植結構,大規模的改種優質西紅柿。起初,村民擔心西紅柿種植投入太高,技術含量和風險也比較高,加上農民抗風險能力較弱,賺得起虧不起,都敢想但不敢做。村黨總支部認真分析這一現狀後,召開黨員會議,動員黨員幹部帶頭辦基地示範種植。通過幫助農民算,做給農民看,引著農民乾,直到讓農民自覺參與進來的方式,切實轉變農民的種植觀念,從而達到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目的。2007年初,村黨總支部書記羅利鵬與本村兩個農民黨員合股,在遵金組租用農民土地建立起一個30畝的西紅柿示範基地,帶動周邊部分民眾跟著種植。流轉農民土地後,聘請農民到基地打工,讓農民既掙了錢又學到了種植西紅柿的技術。當年,基地大獲豐收,西紅柿畝產達到12000斤,30畝產值達到23萬元,純利潤12萬元。基地的成功在當地民眾中引起極大震動,四面八方趕來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農民種植西紅柿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充分調動起農民種植西紅柿的積極性後,如何儘快讓農民掌握種植技術成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村黨總支部與鎮遠教辦、農技服務中心銜接,通過運用遠程教育培訓加農技人員指導的辦法,為農民提供西紅柿種植技術服務。村黨總支部一方面組織集中培訓,邀請農技人員集中授課,講解種植技術要領,另一方面利用遠程教育家庭播放點,發放大量西紅柿種植課件,供村民觀看學習。
在示範基地上,村總支部邀請了關嶺縣種植大戶擔任技術顧問,技術人員精心地講解、示範,使當地農民在基地打工的同時學習、掌握種植技術。示範基地的成功,不僅僅產生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懂技術的黨員幹部和農民。示範基地成功後,村委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進一步宣傳發動,積極鼓勵幹部、黨員和農民投入到西紅柿種植中。同時,積極協調土地流轉,引導鎮上黨員幹部和種植大戶到遵金村建立示範基地。2008年,在村委領導下,幹部、黨員和部分民眾在遵金村建立起西紅柿示範基地17個,加上部分散種戶,僅春季西紅柿種植就達到了1029畝。其中,村支“兩委”成員羅利鵬、溫光忠、趙幫河、鄭連分等投資50萬元領辦示範基地4個140畝;泮水鎮主任科員羅光英在遵金村領辦200畝,煤管站長夏仁強領辦100畝,計生辦主任王正波領辦50畝,統計幹部鄧永紅領辦150畝。
為了維護種植戶的利益,使效益最大化,在總支部的號召下,由種植戶推選,成立了西紅柿種植協會。在協會的組織下,統一購買的種子、農藥、架材等成本大大降低。協會及時掌握市場銷售情況,引進有實力的收購商,保障了種植戶的利益。有支部的領導,有協會作用的發揮,種植戶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2008年,遵金村春季西紅柿種植1029畝,畝產量13000斤,產值1070萬元,純利潤550萬元,農民土地流轉金62萬元,務工工資90萬元。2008年,僅1029畝春季西紅柿種植,遵金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600元。西紅柿種植,涉及16個村民組,覆蓋1000戶農戶,影響4000餘人,帶動散種戶120戶種植250畝西紅柿。吸引村民2000人到基地打工學技術,增加勞動力就業3萬個。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參與到西紅柿種植,紛紛表示要與種植西紅柿實現創業致富。
示範基地的成功,改變了農民的種植、養殖觀念,帶動了全村種植、養殖業的全面發展。2008年,村委會主任溫光忠領辦日本沙梨基地1個40畝,黨員楊培清領辦葡萄基地1個60畝,黨員王志倫領辦楊梅基地1個50畝,村總支書記羅利鵬領辦蓮花白基地1個60畝,村委副主任趙幫河領辦蓮花白基地1個100畝,黨員周志龍領辦花卉基地1個20畝,帶動起來的養殖大戶有羅文輝、楊興澤、楊清華、羅文廣、易顯輝等。在黨支部的帶領下,農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正在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邁步前進。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3畝(其中:田6畝,地237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66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3畝,其他面積41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58戶全部飲用井水。有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10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在磚木結構房屋中,有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在其它結構的房屋中。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28.18%;畜牧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30.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0頭,肉牛43頭,肉羊186頭);林業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38.67%;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2.21%。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銷往省內。2010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94%。該村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8戶,鄉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25人,勞動力12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206人,漢族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2人,參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1.72%。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十字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龍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3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3人,其中小學生17人,中學生16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4.69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道路基礎差。學校基礎設施差,教師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艱苦。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發展養殖業、採礦業,加大礦石探查和開採力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