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遵義中山中學由遵義市政協常委、民革遵義市委委員、遵義市工商聯(商會)副會長、遵義永泰房地產投資開發
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永松 先生投資舉辦。學校地處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的遵義大道馬家灣桂花橋,為民辦全日制、全封閉、全寄宿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完全中學。學校占地288畝,綠化面積60%,校舍規劃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總投資8000萬元,辦學規模為高國中共60個教學班,學生容量3000人。
遵義中山中學辦學目標是:建一流環境、配一流設施、聚一流師資、施一流管理、育一流英才、創一流名校。學校聘請省級示範高中名校校長出任校長,招聘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任教,讓教育精英薈萃,讓年輕英才嶄露頭角,讓學校成為教學科研的基地、名師成長的沃土、英才輩出的搖籃。
聯繫電話:0852-7302999
法人代表:劉永松
人言中山中學
遵義中山中學 ,是一個房地產開發“暴發戶”投資興辦的一所民辦完全中學。建設投資近兩億人民幣,資金來源只有投資者本人方能說得清楚。投資者曾向社會承諾:要把這所中學辦成遵義市第一流的完全中學。曾幾何時,一個“鉈”案,中山中學名揚海內外。要說這中山中學確實也紅火幾年,有遵義縣各級官員的的鼎力相助,本是作遵義縣第一中學校園的一大片土地無償劃撥給投資商,建設中遵義縣人民政府又給予投資者建設資金支援,加上校方以高薪招聘教職員工、以優惠待遇招收生員,能不紅火么?好景不長,中山中學只星光燦爛了3年,突然以負債停辦,其中貓迷大概只有投資辦學者和市縣兩級官府能夠說得清楚了。 鼠年正月二十二曰,遵義縣各家中學、國小、學前班、幼稚園相繼開學幾天,熱鬧非凡。惟中山中學冷冷清清,“鬼都打得死人”!校門前15根旗桿,有2根旗桿上的彩旗(其它旗桿上還掛著五星旗)可能被玉皇大帝收去了;另有幾根桿上的五星旗降了半旗;往昔忙開忙閉的校門鐵柵,如今鐵將軍把門,威風凜凜的黑貓警長可能是下鄉去幫狗抓耗子去了;正對著校門的那棟大樓,好象是中山中學的腦殼吧,橫七豎八的線條好似幾顆骷髏憎惡地藐視著車水馬龍的遵義大道和奔中山中學而建的桂花住宅小區:“中山中學停辦關老子卵相干,哪個要買老子的地盤拿錢來......”是哬!生意人絕不會做蝕本的買賣,投資興辦中山中學為的就是賺錢。試想:那么一大堆建築物擺在遵義縣的寶脅肉上,會蝕本么?露天壩的飯到底遭多少人分吃了?只有武財神趙公明曉得......
學校背景(遵義市)
從41.22億元到101億元,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5年淨增59.78億元,總量翻了一番多,在不剔除價格因素的情況下平均增幅達19.63%。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首次突破100億元,標誌著“十五”期末遵義市工業經濟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工業發展的軌跡僅是遵義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縮影,在市第三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我們有理由為遵義經濟令人注目的成就倍感驕傲。
進入“十五”以後,特別是市二次黨代會以來,遵義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春天,各項改革逐步深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城市面貌明顯改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呈現跳躍式增長。2005年,全市GDP總額為420億元,年均增長12.6%;財政總收入突破7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21.78%;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9%和9.8%。
唱響結構調整主旋律,初步形成比較合理的產業的秩序,是全市經濟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主動力。“十五”以來,遵義市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加快,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日趨最佳化,實現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轉變,2005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6∶37.9∶36.1,其中,一產比重比“九五”末下降10.8個百分點,二、三產比重分別比“九五”末提高6.7和4.1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二產業主導型向二、三產業並舉推動型的結構轉變。“六大標誌工程”、“六個百億規劃”的實施,“六大基地”尤其是以構皮灘水電站、習水火電廠、鴨溪火電廠等為標誌的“西電東送”重要能源基地建設的快速推進,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一批優勢企業的成功上市,促成了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對財政的貢獻進一步增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組織的發展,“七大航母”的打造,“六個一百”工程的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加強,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林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建設的實施,“三百里竹廊”和十萬畝風景林的建設,構築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三贏”目標。以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商貿旅遊、信息服務、房地產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勃然崛起。即使在受巨觀經濟形勢影響的情況下,這些璀璨的群星仍閃耀在名城上空。“十五”期間,全市第三產業仍然保持二位數的年均增幅,第三產業已真正成為都市型經濟的主導。
二次黨代會以來,全市圍繞完善城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質,努力實施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小城鎮建設三輪驅動,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城市、城鎮的承載力、輻射力和聚集力,集中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大事,增強了中心城區乃至全市城鎮長遠發展的後勁。通過5年的努力,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化率達到30%以上的目標如期實現,中心城區100萬人口的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鎮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功能和品質明顯提高,城市品牌打造成果豐碩,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殊榮,遵義市國家級城市品牌達到九塊,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正在迎接國家驗收。各縣、區(市)把小城鎮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來抓,一個以縣城建設為主體,以中心集鎮為重點,以村級小鎮為延伸的農村城鎮建設框架逐步形成。全市小城鎮接納了廣大農民務工經商、開辦第三產業,5年共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70萬人,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提高了城市化水平,為遵義經濟注入了很大活力。特別是近兩年,全市各級黨委、政府以"四在農家"為載體,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入手,以農民致富為核心,將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新村建設和村莊整治,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廣大農村農民初步實現共享城市文明。
“三化”建設的成功實踐,推動了一批強縣強鎮快速崛起。紅花崗區、遵義縣、仁懷市、赤水市率先進入全省經濟強縣行列。匯川區主動與省列經濟強縣相比較,將各項指標與20個省列建強縣進行對比,了解實力,找準位置,成功擠進省列經濟強縣行列,從2006年起參與全省的經濟強縣建設。桐梓、習水、餘慶、綏陽等縣也正在加快發展步伐,奮力向省級經濟強縣衝刺。目前全市有市列經濟強鎮30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經濟強鎮(街)可望達到50個。
據2005年統計資料顯示,各強縣強鎮主要經濟指標大部分處於兩位數的高速運行態勢,符合強縣強鎮考核目標要求。其中省級強縣生產總值增速15.6%,地方財政收入增速22.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6%;市列強縣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7%,地方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22.2%,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6.5%;建強鎮地方財政收入平均增長21.9%,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39.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平均增長123.4%,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12.7%。各強縣強鎮緊緊抓住提高全民節約意識這一關鍵,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經濟強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戰略舉措,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進步,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建強縣、鎮都獲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全市治安模範鎮稱號,禁毒工作、計畫生育、基礎教育、環境保護和建設等都達到了考核指標。
紅花崗區、遵義縣等省列經濟強縣緊盯貴陽市、六盤水市等地建強縣的發展情況和動態,努力做大經濟總量,加快發展的步伐,在排名上逐年上升,2005年紅花崗區由第5名升到第4名,遵義縣由第12名升到第11名。遵義縣在爭取省列建強縣保位進位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8個建強鎮爭先進位,全縣的強鎮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2005年度的考核中,有3個鎮進入市列強鎮的前10名,有5個鎮在30個建強鎮中的位次比2004年度前進了10位以上。其他各建強縣和鎮也增強了建強工作的緊迫性,趕超意識明顯提高,建強工作呈現出你追我趕的良好勢頭。在建設經濟強市過程中,遵義市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縣鎮聯動、立體推進”、“鎮村互動、項目推動”模式,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共振的發展新格局。
進入“十五”以後,遵義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經過鄉鎮企業家們的艱辛努力,鄉鎮企業經濟總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到2005年,全市鄉鎮企業完成總產值104.3億元,完成增加值40.1億元,實現稅金9.2億元,與2000年比較,年均分別增長.%、21.1%、23.9%,成功地鑄就了新的輝煌。尤其是近年來,廣大鄉鎮企業通過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已告別了昔日“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境況,一批骨幹鄉鎮企業和名牌產品飄香海內外。從2000年到2005年,企業個數由80943個增加到123428個,對比增長52.49%,年均增長8.8%。鄉鎮企業已日益顯現它的重要地位,如今成為安置農村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全市目前有農村勞動力371.41萬人,鄉鎮企業已經吸納了55.05萬人。農民從鄉鎮企業中獲得的工資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8.82%上升到2005年的29.54%,部分地方鄉鎮企業占到40%以上。鄉鎮企業還有效地推動了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大多數鄉鎮依託鄉鎮企業得以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的“帶農”的作用同樣十分明顯,一大批企業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有力地支援了農業和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促進了農村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和精神文明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市二次黨代會後,遵義市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扶持,改善環境,強化服務,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遵義,大大小小的“老闆”與日俱增。2005年,全市私營企業5765戶,個體工商戶81552戶,從業人員36.7萬人,非公有制經濟總量145.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5.7%。“三分天下有其一”,民營經濟在遵義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之一。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工業化進程。“十五”期間非公有制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在20%以上,不但是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市縣級工業經濟的主導性增長力量。2005年,非公有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2.5億元,同比增長24%,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32%,占市縣級規模工業的71%。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至2005年,全市湧現了以本地資源為主、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6戶,其中國家級1戶,省級11戶,市級18戶。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推進了遵義市建築業、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擴大了就業空間,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了條件。2005年,全市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實現就業再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達到4萬餘人,成為國有企業改革人員分流的主渠道。
廣大個體私營業主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積極參與國企改革、積極投身光彩事業。遵義永泰公司投資近億元資金,創辦了遵義市中山中學,被有關專家譽為“貴州省辦學條件最好的民辦學校”;重美美容學校校長王小玲,近年來創辦重美美容學校,培訓實用技術人才6500多人(其中下崗職工1000餘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市二次黨代會以來,遵義市深入實施科教興遵戰略,堅持走遵義特色發展和科技創新之路,以創新的辦法推進科技事業和產業發展。
遵義市工業牢牢扣住科技創新這根弦,堅持技術進步,加大技改投入,用科技的偉力托起了現代化工業的脊樑。“十五”時期,全市累計完成全社會更新改造投資121.36億元,比“九五”增長2.54倍,是遵義工業發展史上技改投資比較集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其中,實施工業技術改造項目484個,建成投產463個,完成技改投資72.13億元,占整個更新改造投資的60%,比“九五”時期增長157%。用於工業的技改投資累計新增固定資產57.7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69倍。通過技術改造,全市工業生產迅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傳統產品產生巨大輻射作用。遵義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坪橋基地和遵義鈦材料產業化基地基本建成,全市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產值連年翻番,已增至7.1億元。通過技術改造,企業整體技術和經濟素質顯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優強產業、優勢企業,主要產品、特色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度增加,產品結構最佳化。特別是新增捲菸11萬箱、電解鋁17萬噸、飲料酒11.6萬噸(其中茅台酒6000噸)、電解二氧化錳5000噸、電石45萬噸、PVC5萬噸、燒鹼6.5萬噸、電力裝機65.6萬千瓦、冰櫃70萬台,海綿鈦8000噸、旋窯水泥80萬噸,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經濟上,以"五突破"為代表的農業適用科學技術的推廣套用,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步入了工程農業、設施農業和精準農業的新階段。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逐年增長,超過了勞動力及物質投入要素的貢獻份額,近年來在頻繁遭受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市農業經濟仍然保持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