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桐梓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33年秋,歷史悠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學校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0年,經遵義市人民政府、遵義市教育局督導評估檢查團進行為期五天的檢查評估,確定桐梓一中為“遵義市市級示範學校”。
1933年秋,設立桐梓鼎山國小附設國中班。1936年春,縣政府決定成立桐梓初級中學。
1940年春,奉教育部令,戰區中、國小教師第四服務團來桐籌建中山國小班、中山中學班,租賃周公館作教室,周公祠為學生宿舍,桐梓始有高中學生在本地就讀。1941年,教育部將桐梓中山中學班交貴州省教育廳管轄,改為省立桐梓中學。1950年3月,省教育廳決定省中、縣中合併,更名為“貴州省桐梓中學”,遷入魁岩腳下省中校園。1951年,桐梓中學高中部因大量學生離校參加革命工作,學額不足而被省教育廳裁撤。1956年,省教育廳批准桐梓中學恢復高中部。1964年,桐梓中學於縣城西郊黑石溪(原師範校址)設立分部。1978年,縣革委決定本部與分部分離,本部更名為“桐梓一中”,分部為“桐梓二中”。1980年,縣人民政府決定桐梓一中為縣重點中學。
1993年冬,中共桐梓縣委、縣人民政府在加快“以城鎮建設為軸心”的“四大塊”改革步伐的同時,決定將桐梓一中從校園狹小、環境喧囂的魁岩腳下遷建於城北虎峰山麓、溱溪河畔。2000年,經遵義市人民政府、遵義市教育局督導評估檢查團進行為期五天的檢查評估,確定桐梓一中為“遵義市市級示範學校”。2002年在校園西側征地著手擴建第三教學樓區,於是形成了現在的校園建築格局。現又於校園北側征地5畝多,正在著手擴建兩棟學生宿舍和一棟學生食堂
1997年,縣人民政府根據我縣高中教育的發展格局,決定桐梓一中停招國中新生,逐漸過渡為普通完全高級中學。1999年送走最後一屆國中畢業生後,學校便成為普通完全高級中學。2008年8月經省教委批准,正式成為一所“省級示範高中”,學校現有教學班48個,每個年級各16個教學班,學生2793人。
校園設施
擁有680座會議禮堂一間,220座階梯教室一間;有榮獲國家級表彰的理、化、生實驗室,演示實驗開出率:物理100%,化學134%,生物127%;有全套電腦辦公系統,有進口微機30台微機室一間和同創網路微機室一間(包括1台伺服器、閱覽室、科技製作室、美術室;有標準足球場,八道環形400米跑道,八道60米室內跑道;學校閉路電視系統與縣電視台併網,全校每間教室配有34寸彩電、VCD、錄音機以及多媒體電教室、教師計算機備課室等現代教育設施。
學校校園占地73672.61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7356.6平方米,校園寬敞幽靜,綠樹成陰,整潔優美。校舍建築面積為41924.20平方米,布局合理,外觀高雅。有教學樓三棟、實驗樓兩棟、綜合樓一棟、辦公樓一棟、學生宿舍樓一棟(現有兩棟學生宿舍樓正在修建之中),有教室48間、理化生實驗室13間、音美專用教室各1間、書畫展示室1間、陳列室1間、微機室2間、220座多功能教學廳1間、多媒體教室4間、電子備課室和電子閱覽各1間、藏書室1間、普通閱覽室5間、辦公室50間。升旗台東西兩側各有一面詩牆,校園花台邊建有24塊詩碑。體育場完全按國家標準設計,跑道為八道環形400米,足球場為全天候競賽場,主席台可容納1500人,看台可容納上萬人。
學校榮譽
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近三十年間,桐梓一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對學生實施“三全”管理:即“全員”(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全程”(為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負責)、“全面”(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管理,已成為縣境內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主要搖籃。在縣委、政府的關懷下,於1998年10月成功地舉辦了桐梓一中65周年校慶,校慶主題是“回顧奮鬥歷程,展示豐碩成果,感悟人生真諦,開創美好未來”。學校先後榮獲“國家實驗室先進集體學校”、“國家冬季體育鍛鍊先進學校”、“貴州省文明單位”(兩次)、“貴州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遵義地區德育工作先進學校”、“遵義市文明單位”、“貴州省詩教先進單位”等稱號,年年都被評選為縣先進單位。1999年,我校被縣精神文明辦授予“四星級”文明單位稱號,且被推薦參評國家級文明單位。2000年被評為貴州省“學校體育、衛生先進單位”,遵義市人民政府授予“遵義市示範學校”。2001年獲“貴州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稱號和“中國小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學校”稱號。2003年獲遵義市普法依法治理示範點;榮獲2000——2004“全民國防教育先進集體”;2004年,我校先後被評為“遵義市綠色學校”和“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2004年以來,我校年年榮獲“遵義市高中(一類)教育教學質量獎”;2006年12月,我校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9月,我校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的稱號。2008年8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貴州省示範學校”。
辦學目標
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體現一所學校的辦學方向,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的靈魂和指針。我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在認真總結辦學成果、提煉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符合我校實際、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敦品、博學、健體、和諧”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治學嚴謹、管教管導、無私奉獻、為人師表”的教風,“博學慎思、明辯篤行、開拓智慧型、陶冶情操”的學風,以及“宏揚詩教,厚德育人”的辦學特色。不管是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還是辦學特色,我們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特別是“敦品”這一教育理念,把“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成為我校在培養人的實踐中不斷追求的目標。
辦學特色
播州文化源遠流長,婁山兒女才俊輩出。桐梓這片熱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有著璀璨的人文內涵。傳承著文化血脈,滋養著文化種子,涌動著文化激情,扣擊著文化律音,升騰著文化夢想……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清點文明演進的足跡:在遠古的桐梓文明中,我們可以領略悠遠深邃;在夜郎古國的傳說中,我們可以領略粗樸厚重;在詩仙醉邀明月的酒杯中,我們可以領略豪放飄逸;在“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詩句中,我們可以領略偉人博大的胸襟和氣魄……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見詩歌的社會功能和社會作用是巨大的。中華詩詞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提高人文素質的豐富資源。在學校中進行詩教,是貫徹以德治國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靈魂工程,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優良的校園文化,抵制各種不健康的腐朽的精神污染,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陶冶情操,活躍思想,增強創造力,提高綜合素質,對於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學校素質教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作為詩詞組織和學校,作為詩詞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責無旁貸地不遺餘力地將詩教這個神聖的使命承擔起來;並把它同培育民族精神,強化人文意識,提高國民素質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全社會都來關注詩詞教育,支持這一固本培根的“靈魂工程”。
為保障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深入、持久、有序地開展,2005年5月1日,我校與桐梓縣詩詞楹聯學會召開了座談會,決定與縣詩詞學會合辦該學會會刊——《播韻》,形成了《座談會紀要》,決定把《播韻》作為我校詩教陣地,從2005年第一期《播韻》起,開闢“桐梓一中專頁”,占用8個頁碼,發表我校師生作品;學校每年撥出專款給縣詩詞楹聯學會,作為編輯、印刷費用;並從2005年第一期《播韻》起,封面上刊出“桐梓縣詩詞楹聯學會、桐梓縣第一中學合編”字樣,會刊的權利屬學會和學校共有。
為保證“詩教”活動深入、持久、有序的開展,2005年,學校制定了《桐梓一中開展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了“詩教”活動的宗旨是: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努力發掘鄉土人文內涵,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貼近師生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在繼承中思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實施方案”還從組織形式、內容要求和獎勵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成立了學校總詩社——“鳳鳴詩社”,在學校總詩社下,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分別成立了“雛鳳詩社”、“小鳳詩社”、“鳳凰詩社”三個分詩社,每個班都成立了“詩教”小組。
為了營造良好的詩教氛圍,彰顯濃厚的校園文化,2005年,投資10餘萬元在校園各處花壇邊鑲嵌了多種字型的24塊大理石詩碑,內容遴選了從先秦詩歌、漢樂府、魏晉詩歌、唐宋詩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詞中24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大致反映了中華詩詞的發展脈絡,基本體現了中華詩詞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2007年,又投資10餘萬元,在升旗台兩側修建了陶製工藝的兩壁詩牆,內容為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和李白的《聞道龍標左遷遙有此寄》,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到濃厚的“詩教”氛圍,得到詩詞文化的薰陶與涵養,而今,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詩碑、詩牆已成為桐梓一中校園內一道耀眼的風景。
學校將中華詩詞進校園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工作來抓,並將它與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學校保證各種經費投入,主要領導負責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由於時代環境,學生知識局限等方面的原因,廣大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不高,格律知識缺乏,創作水平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詞興趣的培養,制約著學生創作水平的提高,也影響著“詩教”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對學生加強詩詞鑑賞和詩詞創作的培訓指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鑑賞和詩詞創作的基本要領,就顯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根據這一現狀,學校每學期邀請縣詩詞楹聯學會或外地專家來校舉辦二至三次專題講座,介紹詩詞創作、鑑賞等方面的知識、技巧,激發學生熱愛詩詞的興趣,培養學生創作詩詞、鑑賞詩詞的能力。語文教
研組將中華詩詞進校園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來抓,語文教師利用課堂或課餘時間認真落實所教班級的詩詞普及工作,並針對學生實際進行創作指導。同時,語文教研組、各個教學班利用黑板報、櫥窗宣傳等形式介紹詩詞創作、鑑賞知識,逐步培養、提高學生詩詞創作、鑑賞的能力。學校定期舉行詩詞創作比賽,詩詞朗誦比賽,並對優勝者進行獎勵,以激發學生熱愛詩詞、創作詩詞的熱情。
為促進中華詩詞進校園活動深入持久的開展,學校以《播韻》為陣地,發表師生作品,培養文藝新人。派人定期向《播韻》編輯部推薦師生作品,並要求語文老師結合語文教材做好詩詞,尤其是《播韻》的閱讀鑑賞指導工作。2008年3月,校報《鳳鳴》創刊以後,每期開闢《中華詩詞進校園》專欄,刊載學生的詩詞作品,並且,還開闢了《新詩新韻》專欄,刊載學生的新詩作品,以激勵學生詩詞創作鑑賞的持久熱情。
深入開展“詩教”活動,積極構建人文校園,成效十分顯著。每期《播韻》都要刊登師生作品近100
首,校報《鳳鳴》每期刊載學生優秀作品近20首,到2008年底,已在兩個刊物發表師生詩作已有1000餘首。學校除了在校內定期舉辦詩詞創作比賽外,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詩詞大賽,在比賽中,有許多學生表現突出,榮獲了省級大獎。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校有黃思源、王陳誠、程迪等28位同學的29首中華詩詞先後被《貴州詩詞》選用。2006年12月,在桐梓詩教工作總結會上,我校教師陳玉新、文靜、戴家華榮獲詩教工作先進個人獎,我校學生黃思源、程迪、王陳誠榮獲詩歌創作先進個人獎。在2006年11月召開的貴州省詩教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我校被貴州省教育廳、省詩詞學會評為“詩教先進單位”。
開展“詩教”活動,有力地推動了人文校園建設。在積極開展中華詩詞進校園的活動中,激發了廣大學生對中華詩詞的熱愛,增進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了他們健康的民族情感,陶冶了他們“養心種德,貴和尚中”的高尚情操,提高了他們的審美鑑賞能力。通過詩教活動的開展,學校形成了濃郁的人文教育氣氛,推動了教育教學工作,促進了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我校,不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文理分科時,選擇文科與選擇理科的學生比例合理,而且有許多成績優秀的學生選擇文科。
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學校黨支部、政教處組織實施德育工作。我校高度重視共青團、年級組、學生會、班級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年級政治課全額開足,充分發揮政治課教育主渠道作用,並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設時事教育、國防教育等方面的講座。各學科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德育滲透,認真落實德育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為了規範學生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結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制定了《桐梓一中學生文明規範》21條,對學生言行儀表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每天上下午上課前,學校領導堅持在校門處歡迎學生到校,監督學生不文明行為,班主任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學習討論《文明規範》,並要求學生自覺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管理好一個班,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生,班主任除了與各科教師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外,還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交流,達成教育共識,探尋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我校除了通過常規家訪、召開家長會等方式與學生家長聯繫溝通外,還長期堅持寒暑假家訪制度,也就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和下班行政領導一起,利用寒假時間對縣城和縣城周邊的學生進行集體家訪,向學生家長介紹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共同商討解決孩子在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就是那些距離縣城較遠的鄉鎮的學生,也要通過信訪,電話聯繫等方式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交換意見。這些工作的開展,建立起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德育教育網路,凝聚了教育合力,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有計畫地組織演講比賽、一二•九歌詠比賽、詩歌朗頌比賽,開展毛澤東同志誕辰周年紀念活動,舉辦紅岩精神報告會、弘揚長征精神報告會,開展紀念紅軍長征周年系列活動,舉辦校運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以活動為載體,寓教於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此外,學校還舉辦“學法律,講道德”、“熱愛我們共有的家園”、“祖國明天更美好”等讀書徵文活動;組織學生為災區募捐,為邊遠鄉鎮學生贈書;扶助貧困學生,幫助孤寡老人;參觀禁毒展覽;觀看少年犯、吸毒人員現身說法的演出;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組織少年交警值勤,加強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組織全校師生參加“拒絕邪教,崇尚科學”簽名活動,揭穿邪教本質,弘揚科學精神。
根據實際情況設立了心理諮詢室,由兼職心理諮詢教師開展心理諮詢工作。班主任通過主題班會、個別交談、家訪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聯考前夕,聘請知名心理教育機構的專家到學校對畢業班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心理疏導,並請知名專家到學校舉辦心理講座,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緩解了高三學生的心理壓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良好的心態參加聯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彩校園
謎語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偉大創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寓知識於遊戲當中,將科學性、邏輯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猜謎射虎則是我國廣為流傳的一種民眾性文化活動,是一種高雅的民間文化活動,它不僅能夠啟迪智慧、娛樂身心,還能夠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智長識。用謎語這種最直接的文化娛樂方式裝點生活,豐富校園文化,從中品味漢字文化奧妙無窮的變化,會給人帶來別養的愉悅,更能夠增長知識、拓寬眼界、陶冶性情。為了展示素有謎鄉之稱的桐梓燈謎文化,為了開闊同學們的視野,體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讓師生在繁忙的工作學習之餘,能夠緩解疲勞,獲得輕鬆的一笑,用謎語這種文化娛樂活動裝點校園生活,感受思索的樂趣,在猜謎射虎中增知長智,我校在桐梓縣燈謎協會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3月28日我校舉行了“中華燈謎進校園啟動儀式”,學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2000多師生參加了這個儀式,在舉行破門謎儀式後,2000餘師生興致勃勃地投入猜謎射虎活動。燈謎協會制出謎語350多條謎語,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就射中近300條謎語,展示了桐梓一中師生猜謎射虎的發展潛力。
由於歷史與課堂知識的局限性等原因,同學們對燈謎知識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為彌補課堂知識的不足,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燈謎製作及猜謎技巧等基礎知識,學校定期邀請縣燈謎協會的專家在我校開展有關燈謎的知識講座,講解燈謎的製作和猜謎技巧,燈謎的歷史淵源,文化典故,謎鄉猜謎射虎的佳話,進一步激發學生猜謎射虎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精神視野,真切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猜謎射虎的興趣和能力,達到讓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智慧、怡情養性的目的。
同時,學校利用《鳳鳴》校報這個園地,每期開闢專欄,介紹謎語知識、謎鄉史話、射謎技巧等,每期刊載20條燈謎,讓學生競猜。並設定“射虎英雄榜”欄目,刊出上期20條謎語的謎底及射中謎條同學的班級、姓名,凡射中一條謎語,就發給一個軟面抄筆記本,以保持學生的射虎熱情,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享受思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學校每年一度的教師節慶祝活動,均由我校燈謎協會會員,對燈謎有一定研究的語文教師陳玉新同志製作上百條燈謎,讓老師們竟猜,猜中的也發給獎品,因此,我校每年教師節慶祝活動,懸掛燈謎的地方總是人頭攢動,是這一天最熱鬧的地方,也是笑聲最多的地方,不僅猜中的得到獎品,獲得喜悅,而且旁觀的也受到感染,獲得喜悅。
在每期《鳳鳴》報專欄燈謎的製作設計上,陳玉新老師把握由淺入深、難易結合的原則,達到既讓學生保持旺盛的熱情,又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猜謎射虎的能力。同時,語文組教師利用課堂和課餘時間,向同學們講解燈謎知識,射謎技巧,對猜謎興趣濃厚的同學,還進行個別輔導。為普及燈謎知識,逐步提高同學們的猜謎能力,我校在2008年秋季學期成立了“燈謎興趣小組”,由陳玉新老師組織培訓,開展活動。在2008年秋季學期高二年級的語文試卷上,還編制了一道5分值的謎語試題,以檢測同學們猜謎射虎的能力,該試題獲得滿分的同學不少,得3分以上的同學達80%以上,彰顯了桐梓一中學生猜謎射虎的實力。
教學管理
學校班子健全,關係融洽,班子成員思想素質好,勤政廉政,講政治,顧大局,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小事通氣,大事集體研究,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戰鬥力和感召力,在教職工中能起到表率作用。現有校級領導5人,中層幹部11人,14人為本科以上學歷,多數是教學上的能手,他們都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管理上的行家裡手。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教代會民主管理得到認真落實。學校堅持“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每周召開一次校務會議,不定期召開班子會議,對學校近期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正確行使校長的決策權和指揮權。學校注重發揮教代會的作用,每年召開一至二次教代會,會前認真準備,廣泛收集提案,對涉及教職工利益或學校發展的大事,必須經教代會討論通過才予執行,充分體現了教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各項決定執行起來比較順暢,比如職稱聘任、獎金髮放等,由於按制度辦事,避免了人情因素,矛盾也減少了,學校的氛圍更加和諧。
學校決策、執行、反饋系統健全,內設辦公室、政教處、教務處、教研處、總務處等行政機構和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團組織,各處室和組織間相互獨立而又密切配合,不分彼此,工作運轉正常。
隊伍建設
學校現有教職工195人,專任教師160人,行政人員28人,工勤人員5人。高級教師51人,占專職教師總數的31.88%;中級教師64人,占專職教師總數的40.00%;高、中級教師占專職教師總數的71.88%;專任教師中學歷達標的共有156人,達標率為97.50%。特級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市級優秀教師4人,獲遵義市教育教學質量獎17人,市級教學能手3人,市級骨幹教師6人,縣級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共17人。
學校現有中共黨員68人(其中退休黨員16人),設立黨支部委員會,專職黨支部書記1名,專職支部副書記1名,12名支委委員。下設語文、數學(2個)、化學、政治物理、英語、綜合、離退休八個黨小組。群團組織有工會、共青團、婦代會。黨支部要求全體黨員隨時隨地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把黨的宗旨、黨的教育事業放在首位,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學校行政機構設有校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教研處、總務處。現有校級領導6人,有5人具有高級職稱,有4人獲得校長培訓班資格證書,其中2人獲得校長提高班任職資格證書。中層幹部9人,團幹部1人,7人具有高級職稱。
教師培養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作的成敗。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所學校持續發展的根本。我校歷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專任教師按普通高級中學的要求學歷達標,並將學歷進修獎納入學校“三制一管理改革方案”內。學校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教師培訓計畫、內容和措施,積極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制定了《桐梓一中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桐梓一中青年教師培訓方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建設的重中之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一直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努力為廣大教師創造培訓、學習的機會。我們先後有計畫地組織教師到重慶、成都、昆明、南京、無錫、蘇州、杭州、上海、北京、大連等地考查學習。每年都要組織教師到外地參加形式多樣的聯考研討會、培訓會、交流會,組織畢業班教師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聯考信息研討會、省教育廳組織的聯考信息研討會和北京英才苑在重慶、貴陽舉行的聯考信息研討會。還邀請知名教師、專家到校授課,培訓學校教師。
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為了提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心理健康水平和業務水平,幫助他們迅速成長、成熟起來,學校建立了切實可行的校本培訓制度,結合學校實際,利用自身師資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還組織部分非高三年級的中、青年教師參加高三月考的評卷工作。讓他們更多地接觸聯考試題,更多地了解聯考信息,更多地積累教育教學經驗。這項工作的開展,既有利於中、青年教師改進目前的教育教學工作,又為他們將來擔任畢業班教學工作打下了基礎。目前,學校已把這項工作作為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有效督促培訓工作的開展,檢測教師培訓的成效,學校從2006年開始,組織參培的中、青年教師參加全省聯考適應性考試。
近幾年,我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新增年輕教師較多。為了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促使他們儘快成長、成熟,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師資優勢,繼續堅持指導教師制度,為青年教師(未上過高三的)選派一位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充分發揮專業引領作用,負責指導青年教師備課、上課。每學期,我校參加“結對幫扶”的教師都在40人以上。通過以老帶新活動的開展,廣大青年教師進一步充實了專業知識,積累了更多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升了把握教材、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為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切實轉變廣大教師的教學觀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學校每年都要組織教師參加市、省級學習培訓。近三年來,在抓好校內培訓的基礎上,還選派學校領導、骨幹教師到貴州教育學院、西南大學(西南師範大學)等上級機構學習培訓的有近30人次。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到遵義四中、航天中學、遵義五中、遵義縣一中、湄潭求是高級中學、餘慶中學、印江一中、貴陽一中、貴陽六中、貴陽八中等學校參觀學習,加強校際交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為了使廣大教師能嫻熟地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我校對50歲以下教師進行計算機套用培訓,1999年8月,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培訓任務,合格率達100%。2004年至2005年,學校又組織教師進行了第二階段的信息技術培訓。目前,培訓工作已全部結束,教師考試合格率達100%。學校認真組織全校專任教師參加國語培訓,並按縣教育局要求,組織教師分批參加測試,全校教師的國語水平基本達到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定的等級標準。
經過不斷努力,我校教師迅速成長,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良、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即將建成。我校青年教師蔣學文、陳玉新、楊道強、成紹芳等先後獲得省、市、縣優質課一等獎。近幾年,我校先後有全安龍、戴家華、吳明林、謝建雄、婁義發、楊朝進、張祥祺、金方龍(2次)、鄒昌琪、王興艷、楊春銳、梁正模、梁正剛(2次)、婁必然、謝興龍等15位教師榮獲遵義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獎。我校教師詹明惠、馮玉鼎、戴家華等先後被評為貴州省優秀教師,我校教師鄒昌琪榮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教育方針
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間,桐梓一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素質教育,要求全體學生:“基礎紮實、能力突出、開拓創新、興趣廣博”。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她已成為縣境內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主要搖藍。近年來,聯考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不斷提高,優秀人才層出不窮。畢業於這所學校的學生,有在全國各地施展才華的專家、教授、勞動模範和領導,有保衛祖國的將軍、校尉與士兵。
發展方向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桐梓一中全體教職工勤奮求實,開拓進取,正在朝著“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三個面向’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把學校辦成在管理、科研、改革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視窗’學校,爭創市級、省級示範學校”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