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里奧,R.
正文
![達里奧,R.](/img/a/182/nBnauM3XwIDMzUDO4cT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A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達里奧的大部分作品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特徵,即形式上的創新,著墨於雅致的藝術珍品和異國風光,突出虛幻的意境和悲觀的情調。在韻律和表現形式方面,他曾嘗試使用九音節和十二音節的格律,靈活地安排重音和停頓,使詩句更富有音樂性。他曾經研究改進六音步,最後採用了現代的自由詩體。在用詞方面他敢於創新,盡力賦予詩句新的意境。由於豐富了單詞的含義,對西班牙語文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達里奧追求“純粹的美”,他認為天鵝是美的象徵,天鵝有象問號一樣彎曲的脖子,可藉以表達對人世的不信任。他初期的作品反覆描寫天鵝,被稱為“天鵝的詩人”。孔雀與百合花也被他認為是美的象徵。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仙女、王子、公主以及半人半仙的怪物等。他有時把仙女作為純真、活潑和可愛的象徵,或把仙女描寫得非常神聖;有時則又突出仙女的纖弱無力和富於人性。
達里奧最重要的三部作品《藍》、《褻瀆的散文》和《生命與希望之歌》代表他的不同的藝術特點。《藍》傾向於高蹈主義,內容脫離現實,但以象徵主義手法反映了他對現實生活的一些觀點。《褻瀆的散文》表明他的現代主義詩歌達到了高峰,高蹈派和象徵主義的傾向更加明顯。《生命與希望之歌》汲取了西班牙謠曲的形式和格律,表現了他在藝術方面的獨創精神。大部分詩章借景生情,表現悲觀厭世的情緒和對人生的疑慮。
達里奧在創作風格上經歷過三個不同的階段:初期作品帶有濃郁的異國情調,大量描寫18世紀豪華的法國宮廷、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中古時期的西班牙以及古代的東方。自《褻瀆的散文》開始,轉而追求“純粹的美”,詩集中充滿天鵝、孔雀和百合花。從《生命與希望之歌》開始,常以美洲的本土和土著民族為題材,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哥倫布》和《獻給阿根廷的歌》等。 前期他是逃避現實的詩人, 後期則是“美洲的詩人”。他的轉變促進了新世界主義的興起。
![達里奧,R.](/img/4/185/nBnauM3X5UzNxYDO4cT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AzL5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達里奧在1896年一篇講演中,自稱他的作品沒有使拉丁美洲“大陸上的大多數人的思想境界有任何提高”;“美洲新一代的成就仍還是個空白,有許多有才能的人耽於幻境之中並盲目地為此種藝術獻身”;他的作品“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美學,不值得效法”。達里奧是現代主義詩人,同時也是充滿矛盾的詩人:他住著簡陋的房子,詩中卻是豪華的宮殿,貧困簡樸的生活與作品中的豪華雅致相矛盾;愛國的思想與藝術上的逃避現實相矛盾;對貧苦的底層人民的同情與羨慕豪富、讚美上流社會的詩句相矛盾;堅持現代主義詩歌的創作但又自認為是不值得效法的無規則美學的矛盾。這些矛盾是拉丁美洲民族文學曲折的發展道路的反映。
參考書目
Ernesto Mejía Sánchez, Estudios sobre Rubén Darío, Mexico, 1968.
Pedro Salinas, La poesía de Rubén Darío, Barcelona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