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名稱
【物種名稱】 達扎丕虹彩吸蜜鸚鵡【拉丁學名】 Trichoglossus h. djampeanus
【英文名稱】Djampea Lorikeet
科屬分類
鳥綱、鸚形目、鸚鵡科、虹彩吸蜜鸚鵡族體形特徵
24CM~28CM外形特徵
鳥體為綠色,額頭、頭頂、臉頰附近、鳥喙和眼睛之間、下巴為藍色,延伸到頭部後方、胸部上方、臉頰後方漸漸變為棕黑色;頸部彎曲的地方為黃綠色;胸部紅色,每片羽毛均帶有寬約2公分的藍黑色滾邊;腹部深綠色;大腿、尾巴內側覆羽均為黃綠色,並且帶有深綠色滾邊;翅膀內側覆羽為橙色,內側飛行羽分布著很寬的黃色帶狀;尾巴內側橄欖黃;鳥喙橘紅;虹膜紅棕色。幼鳥的鳥喙為棕黑色,虹膜深色。食 性
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習 性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地涵蓋了於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是否充足、 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它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它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隻,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類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餵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繁殖方式:
卵生。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一般而言,公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母鳥則需兩年它們是多產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 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產2顆蛋,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地理分布
棲息地广部於印尼、紐幾內亞、澳洲與其外圍的眾多島嶼上。整體概述:
在當地是普遍的鳥類,但是盜捕情形嚴重,台灣也有許多鳥商有販賣走私的野生綠頸吸蜜鸚鵡,消費者購買時須特別注意;大多棲息於低海拔的森林、灌木叢、沼澤區、農業園區 等地,群居性,多成對或成群活動,常與其它吸蜜鸚鵡一起活動、覓食,依食物充足與否,會在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在台灣飼養綠頸吸蜜鸚鵡的人很多,人工繁殖鳥不難照顧,剛開始飼養以吸蜜鸚鵡用粉狀飼料、水果、蜂蜜等軟性食物餵食較好,興奮或受驚嚇時會吵鬧。與一般彩虹吸蜜鸚鵡差不多,是屬於容易繁殖的鸚鵡,很多產,全年都能繁殖,一次產2 顆蛋,孵化期約23-26天,7-8個星期後羽毛長成,一般購買走私鳥就算能順利存活,往往幾年內都不太可能 會繁殖,人工繁殖鳥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