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彩吸蜜鸚鵡族

虹彩吸蜜鸚鵡族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地涵蓋了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是否充足、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它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它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隻,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類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餵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虹彩吸蜜鸚鵡族點擊查看大圖
【物種名稱】虹彩吸蜜鸚鵡
【又 名】 彩虹吸蜜鸚鵡紅胸五彩鸚鵡
【拉丁文學名】Trichoglossus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吸蜜鸚鵡
虹彩吸蜜鸚鵡有著龐大的家族,這類鸚鵡羽毛美麗狀如彩衣。

主要種類

亞種: (目前共有21種亞種)
1.虹彩吸蜜鸚鵡 Rainbow Lory(Trichoglossus h. haematodus)
2.藍臉虹彩吸蜜鸚鵡Blue-faced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intermedius)
3.南方綠頸吸蜜鸚鵡 Southern Green-naped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micropteryx )
4.馬仙納氏虹彩吸蜜鸚鵡Massena'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massena)
5.底波蘭奇氏虹彩吸蜜鸚鵡Deplanchi'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deplanchii)
6.淺藍頭虹彩吸蜜鸚鵡Pale-headed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caeruleiceps)
7.黑喉虹彩吸蜜鸚鵡Black-throated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nigrogularis)
8.布魯克氏虹彩吸蜜鸚鵡Brook'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brooki)
9.羅森柏格氏虹彩吸蜜鸚鵡Rosenberg'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rosenbergii)
10.橄欖綠虹彩吸蜜鸚鵡Olive-green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flavicans)
11.尼尼勾虹彩吸蜜鸚鵡Ninigo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nesophilus)
12.米契爾氏虹彩吸蜜鸚鵡Mitchell'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mitchellii)
13.佛斯坦氏虹彩吸蜜鸚鵡 Forsten'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forsteni)
14.達扎丕虹彩吸蜜鸚鵡Djampea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djampeanus)
15.史贅斯曼氏虹彩吸蜜鸚鵡Stresemann'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stresemanni)
16.桑巴虹彩吸蜜鸚鵡Sumba Lorikeet( Trichoglossus h. fortis )
17.艾德華氏虹彩吸蜜鸚鵡Edward'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capistratus )
18.偉塔虹彩吸蜜鸚鵡Wetar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flavotectus)
19.偉伯氏虹彩吸蜜鸚鵡Weber's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weberi)
20.史旺森氏虹彩吸蜜鸚鵡Swainson's Lory(Trichoglossus h. moluccanus)
21.紅領虹彩吸蜜鸚鵡Red-collared Lorikeet(Trichoglossus h. rubritorquis)
體長:24-28cm(10 -12吋)
原產地:原產於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
分布:棲息地广部於印尼、紐幾內亞、澳洲與其外圍的眾多島嶼上。野生的虹彩吸蜜鸚鵡棲息於低地森林、公園和庭院等地,常常成對或集群活動。
食物:以樹木的花、果實、種子、嫩芽及昆蟲等為食。

整體概述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地涵蓋了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是否充足、 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它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它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隻,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類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餵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
【外形特徵:】
虹彩吸蜜鸚鵡體長25-30厘米,體重120-130克。嘴為橘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紅色,並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
【繁殖:】
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一般而言,公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母鳥則需兩年它們是多產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 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產2顆蛋,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