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是一本立足於尋常日用,將道德經的智慧轉化為增益日常生活、讓人們因為道德經活得更加充實、幸福的書籍。作者積十年之功,搜尋歷代大家註解,為道德經選取注釋,並對生僻字做出合乎老子使用該字詞的解釋,追尋老子聖義。在解釋和註解道德經經文時,立足經文的前後文印證,而不是依靠後來的解讀,開道德經研究之先河。總的來說,本書立意更高,不僅是修煉秘籍,不僅是哲學研究,不僅是文學詞句,也不僅是考據之學,而是立足人們的幸福。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追尋《道德經》的本義,探求老子的上德智慧,希望讀者能夠從中得到啟迪、開悟和教益。
本書正文遵從《道德經》原文結構,也分為八十一章,每章都由相同的部分組成,即註解、譯文、解讀和日用。註解部分參考了歷代的注家,特別是一些著名注家,如漢代的河上公、魏晉的王弼、唐代的成玄英等,還認真查閱了《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力圖使註解能夠反映老子寫作時的聖意。作者的創新之處在於將《道德經》前後文貫通印證,力圖使讀者能夠了解其全貌。譯文部分力求簡潔,能夠翻譯出《道德經》古文的含義即可,絕不增加作者自己的見解,以避免當代譯文常見的任意增刪或者臆解作者原意的弊病。解讀部分既考慮到讀者提升管理智慧的需要,也考慮到讀者修身養性的需要,加強了對《道德經》經文的再認知。日用部分絕大多數是作者原創的故事和雜文,通過對各章經文中主題性語句進行演繹,啟發讀者思考並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願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打開智慧之門,享受上德生活!
出版信息
作 者:馮海濤 著
出 版 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1
版 次:1
頁 數:308
字 數:258000
印刷時間:2011-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6471244
包 裝:平裝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玄”的奧義
第二章 真無為者常勝
第三章 不尚賢能尚實踐
第四章 心底清靜方為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人有情
第六章 玄牝代表包容
第七章 為使命忘身就是不自生
第八章 不爭的瘋子成了救世主
第九章 功遂身退:財神的覺醒
第十章 玄鑒無疵的警察署長
第十一章 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當心被寵
第十四章 道紀強調歷史的經驗
第十五章 原一平頓悟“道”
第十六章 經營上的“致虛極”
第十七章 四種領導者——猴神的傳說
第十八章 對立還是統一
第十九章 多私多欲成寡人
第二十章 我愚人之心也哉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的真義
第二十三章 同於道者
第二十四章 餘食贅形就是富貴病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何必問老子的師父
第二十六章 曾國藩的坎肩
第二十七章 “無棄人”的成功之路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為傳神
第二十九章 世間八相
第三十章 其事好還
第三十一章 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
第三十三章 自勝者強:競爭是個偽命題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的妙處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見微知著
第三十七章 樹大自直和化而欲作
第三十八章 用經驗要有度
第三十九章 得一就是得優勢
第四十章 從有形到無形
第四十一章 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讀新版塞翁失馬,品損益之道
第四十三章 從“無有人無間”看時間管理
第四十四章 先學會“知止”
第四十五章 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為而成的骨骼類經理
第四十八章 曰損曰益的生活
第四十九章 常無心是最佳創新態勢
第五十章 善攝生者是真養生者
第五十一章 尊道更要貴德
第五十二章 襲常就是要光芒萬丈過一生
第五十三章 通過錢眼兒看道和盜
第五十四章 修之於鄉與“燈下黑”
第五十五章 嬰兒的哭聲造就帕瓦羅蒂
第五十六章 玄同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就是要堂堂正正
第五十八章 善復為妖
第五十九章 積德的真義
第六十章 其鬼不神、百毒不侵的秘密
第六十一章 謙恭是一種徵兆
第六十二章 美言、尊行是社交之妙
第六十三章 萬事開頭難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六十五章 稽式的力量
第六十六章 善下的影響力
第六十七章 過上簡樸生活
第六十八章 善戰者,不怒
第六十九章 禍莫大於輕敵
第七十章 言有宗,事有君
第七十一章 聖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愛
第七十三章 勇於不敢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
第七十五章 無以生為就是不要太惜命
第七十六章 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不見賢的內心世界
第七十八章 垢和不祥造就大人物
第七十九章 有德司契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的價值重估
第八十一章 為人民服務
《道德經》全文
參考文獻
跋
社會影響
本書在眾多老子讀物中,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版本選擇以世傳本為底本,充分考慮已經出土文物,作者不做無謂猜測和增補;二是注釋從歷代大家中選取最為適合現代人的解釋,不足之處查閱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力圖恢復老子寫作時的所使用的該字詞的本義;三是做出個人原創性的解讀;四是絕大多數日用故事為作者原創,只為解說該章核心思想。
所謂貫通,就是前後文印證,而不是依靠其他人和作者本人學識解讀老子。
本書是馮海濤老師培訓課程專用教材。
作者簡介
馮海濤,管理顧問,職業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和諧心理學培訓師,道德經日用講師。中國教育培訓協會高級講師、諮詢顧問。中華內訓網高級培訓師。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職業經理人資格認證指定培訓師。國家圖書館道德經日用講座講師。職場心態調整暢銷書《帶著愛去工作》作者。曾任總經理助理、市場部經理,多年培訓師經歷。曾為石油、製造、醫藥、文化、食品、菸草、高等院校等多種行業的管理人員做過管理培訓,對團隊、溝通、企業文化、銷售和心態管理等方面有獨到的見解。馮老師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知識面廣,能夠綜合診視企業環境和運做流程,培訓授課實際針對性強,能提綱攜領,理論運用生動靈活,擅長激發學員的思考與共鳴。接受培訓的企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培訓課程:帶著愛去工作
壓力管理
道德經智慧
績效改進
創作背景
目前,國學復興成為一個浩浩蕩蕩的潮流,這個潮流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並以此推動民族的復興。為中國人建立一個強大的傳統文化精神家園。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切剛剛開始,道德經的出版物質量參差不齊、各有側重。有的側重哲學研究,有的就是修煉大法,還有的,不惜用自己的現代語言理解老子。
立足於給未來的讀者寫書的目的,寫作本書。在歷史上,延續以魏源為代表的清代末期和民國時代學者“經世致用”的學風,一切為了日用,一切為了轉化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編輯推薦
本書具有經文可靠、註解精當、譯文嚴謹、解讀靈動和日用原創等特色,原創性強是本書的最大特色。當時李社長就看中這個書稿,也主要因為書中“日用”部分原創性強。我接到李社長轉我的書稿後,經過瀏覽通讀,發現此書稿不僅原創性強,而且把《道德經》的思想精髓與企業管理、為人處世等結合緊密,非常適合當代年輕讀者。後來本書的排版員小劉到我辦公室時,我隨口問他:“小劉,你覺得這本書怎么樣?”小劉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丁老師,這本書是本好書啊!”他如此乾脆利落的好評反而出乎我的意料,我反問道“你為什麼覺得是本好書呢?”小劉說:“我們排版員看過的書稿比你們編輯要多得多。很多書稿中的故事、案例都是抄來抄去,我們看得多了當然一眼就能夠看出來。《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這本書稿中的例子和故事,我一個也沒有看到過。”
本書是精雕細琢之作。我是策劃編輯,本無須加工書稿,但是我還是決定留下來自己加工。我也是國學的資深愛好者,可能古文水平可能略勝於一般的加工編輯吧。後期的封面設計中,我和作者就設計員提供的設計方案不斷探討,並專程去西單書店參考同類書的封面,仔細推敲每個細節,最後七易其稿才確定了當前的方案。舉例來說吧,封面中“道德經”三字出自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趙孟頫真跡。但是,封面的工藝較簡單,以便降低成本,讓讀者的錢花費在優質的內容上,而不是印刷成本上。
本書特別適合當代年輕人閱讀。作者馮海濤和我的學問背景相似,雖然經管專業畢業,但是都是國學的資深愛好者。本書定位於當代青年讀者,與我立志把國學傳播到年輕人的思想一致。雖然《道德經》成書於先秦,語言古奧,但是普通讀者閱讀時的語言關作者已經充分考慮到並且對難點進行了詳盡的註解,當代青年讀者只須按照本書“閱讀指南”提供的方式閱讀,就不僅能夠讀得進去,讀得通,還能夠有較大的收穫。
中國紡織出版社丁守富
2011年1月27日
作者心聲
感謝您閱讀本書,建議您先行閱讀本書日用部分,那就是我為您展開的原創故事會,您可以從這裡讀到我的體會和理解,直接轉化為您的生活和工作智慧。下一步,建議您閱讀譯文和原文,對照閱讀可以讓您感受到譯文的精煉,當然您還可以尋找其他的譯文做比較。第三步,建議您閱讀注釋,那是有三部分構成的注釋,一是我從歷代大家的注釋中為您選擇的切合當代社會的解釋,二是我為您查閱的工具書;三是我為您在道德經找到的前後文印證的“點”,標誌是“貫通處”三個字。最後一步,您可以閱讀我的解讀,那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您是真正要研究道德經,建議您朗讀若干遍道德經之後再開始正式閱讀本書。 本書的寫作過程和您閱讀的過程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是本書和其他書籍的不同之處。作者先是了解道德經傳承的歷史和歷代注家的情況,然後選擇了比較可靠的版本。作者並沒有研讀道德經、比較閱讀其他注家,甚至沒有了解經文的意思——沒有閱讀其他註解和解釋,就開始朗讀歷程。五百遍、大半年的朗讀是作者無比貼近老子。
之後的過程就是比較閱讀大家註解,並仔細推敲其中的奧秘,不懂之處還要查閱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力爭找出切合當代的注釋。注釋之後就是譯文的整理,作者參考了很多書籍,力圖使譯文簡潔、精緻,儘量不摻雜本人意思。
日用部分主要是原創,類似童話故事般的原創。
解讀主要是個人體驗。
寫作本書的一個主旨就是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現代人,也能能夠幫助未來的人。希望幾十年後,還有人閱讀本書並以此獲得收益。這是本書的寫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