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道德十二經用六對陰陽對偶概念表示,其大意是:
1、慈孝:家族長輩與晚輩之間應遵循的道德準則;
2、尊敬:老師和學生之間,師傅和徒弟之間應遵循的道德準則;
3、信誠:社會成員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社會交際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
4、智勇:從事社會職業的工作之中要建功立業所必須具備的道德準則;
5、仁忠:功勳卓著的人有望登上國家權力機構,在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官兵之間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
6、正義:是上述十項道德準則的靈魂、統帥,又是獨立成為國家關係的道德準則。
我們給正義所下的定義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主要內容
第一節 《道德十二經》的結構特性--陰陽矩陣:
這組“道德十二經”,是《道德十二經》一書的原理圖。它繼承了中華民族9千年文明之精華,集合了人間美德之大成,集中表達了人間最美好的品性。並且用陰陽法則搭配成對,排成矩陣,邏輯關係緊密,與個人的成長曆程一致,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發展也一致。正確反映了人間社會關係的情與理,每個字都重新定義,內涵界定明確,簡明扼要,一目了然,這一組成的微妙結構,產生了巨大功能,它使祖國的傳統文化重獲新生,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把它作為人間的倫理道德是再合適不過的。
那么,《道德十二經》是怎么來的呢?
它來源於人間存在的社會關係。人的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有四個方面:
1、長輩與晚輩,
2、老師與學生,
3、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學、同事、同行,
4、國王與臣民,上司與部屬。
古今中外,只要有社會人群的地方,都存在這四種基本關係。每一種關係分別對應著處理其關係的行為準則。這四種社會關係就是眾說周知的世俗關係。除此之外,
還有第5種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兩個方面的威脅,一是自然環境有自然災害,威脅人的生存安全;二是社會環境有來犯敵人的侵略,威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就決定了人的生存隨時都會有危險,要隨時準備著與自然災害抗爭,與侵犯的敵人鬥爭,鬥爭需要有勇氣、有智謀,還要有組織。所以,智和勇就成為人生必要的兩種素質,也就是說,人與環境的關係,產生了智和勇。除此之外,
還有第6種關係,人與天道的關係,這也是每個人都擺脫不了的關係。由於天道隱藏得很深遠,一般人感覺不到,意識不到這種關係的存在,但是,它確實存在著。從古到今都有先知先覺者告知人們,在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支配著宇宙的生化運動,主宰著社會變遷和世人的命運。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宇宙的規律和社會的規律,也可以把它稱之為天道,即自然之道。再追蹤下去,就可以發現,宇宙的規律是由物質的本性決定的;社會的規律是由民意決定的。人們的社會活動,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宗教的、文化等諸方面的活動,其方式與手段,都有善惡之分,而支配這些方式與手段的心理動機和思想意識也就有善惡之分。人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其結果則往往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人感應的宇宙法則是不可違抗的。順天道者昌,逆天道者亡,使正義和邪惡各歸宿命,應驗不爽。也正是由於天道的客觀性和不可違抗性,使得人與天道的關係,產生了正義。我們把人的這六種關係歸納起來,重新定位之後排列起來就是:正義、仁忠、智勇、信誠、尊敬、慈孝,可以叫它道德十二經,。我們再把它們擺到陰陽哲學的框架上,就成了六個對偶詞,其中六個為陽,六個為陰,兩兩相對,陰陽互根,構成一套系統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成為一門活靈活現的道德哲學。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這是人類自己第一次擺正了人間這六對雙向的義務關係,成為人間社會關係的普遍真理。在人類道德規範發展史上,這是一次空前的認識上的理論飛躍。
第二節 “道德十二經” 的邏輯意義
孤陽不長,孤陰不生。 這12字概念陰陽配對,和其單獨存在的意義是大不一樣的,它們都產生了新的生機。就像男女結婚後有了生育能力那樣,能生出新的事物來。
1、正和義是人的本性美德、
也是人格美德、思想美德。因為正義是取法於天地之道,是宇宙的真理,表達出人類社會中最真實、最仁愛、最善良、最美好的品性,所以正義是人間正道,是其它所有道德之靈魂,是人類共同的最高境界的美德。正和義的組合產生了什麼呢?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精神感召力量,思想感情的發動力量。
“ 正旗舉,義旗張,人心向,社稷昌.”
“上正下義,道德法立,朝綱清明,天下大治。”
2、仁和忠是人的職業美德。
表達世人在社會事業的工作中,同道共事、同心同德,互相配合之感情,選賢任能、知人善任的知遇之恩情,這是形成“君仁臣忠”的感情基礎,是大愛大孝的高境界的表現。反映出人在各種社會組織中的不同地位之間相互合作協調的精神。在君臣關係、官兵關係、上下級關係在履行職責的言論行為中,仁和忠的涵義是表達最確切,最端正、最高尚的職業道德。它屬於職業道德範疇中的美德。如何踐行“仁忠”這一道德準則,可檢驗出每個社會成員的胸懷氣度、思想境界、品行修養、意識心態及其表現方式。
仁和忠的組合產生了什麼呢?產生出“上下呼應、環鏈相扣、傳動一致、齊心合力”的凝聚力量,產生出強大的社會組織力量,匯成強大的綜合國力。
“上仁下忠,政通人和,國家安定,百姓樂業。”
3、智和勇是人的能力美德。
表達一個人的氣質、素質、能力、能量、功能。具體表現體力、腦力、行動力、執行力、決策能力諸方面。人才的含義,就是有才華,才華的含義就是有智有勇。智勇是才華的靈魂,才華是智勇的外顯、外露、表現形式。智是謀事之本,勇是做事之本,能謀事能做事才算是有才華。
我們把智勇提到人才品德這一高度上來,是向人們倡導"敢"字當頭的精神,敢於出頭,敢於爭先,敢於負責,敢挑重擔,敢於為民請命,敢於為國赴難,無私無畏,心昭日月,披肝瀝膽,勇往直前。在特殊的環境和時刻,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為國之大義,敢於突破常規,隨機應變,果斷處置,避免損失和傷亡,逢凶化吉,轉危為安,這才是有智有勇的表現。
“智勇”又好比是能量庫、火藥桶、炮彈、飛彈、核子彈,把“智勇”納入道德十二經,用“正義”賦予靈魂統帥它,叫它為正義服務,不為邪惡利用,這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更加重要的是,“智勇”還屬於“武德”,是武士的精神,是軍人的素質。
智和勇的組合能產生什麼呢?能產生出強大的軍力、武力、國防力、戰鬥力。
“上智下勇,威力無窮,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4、信和誠是社交言行美德,
體現一個人的心靈品質、言行作風,說話的可信度,做事的可靠性,是否值得信賴,值得重用?“信誠”屬於社會交往的道德範疇,包括職業的和非職業的。在夫妻關係、同胞關係、同學同事朋友關係、事業合作夥伴關係、國家民族黨派關係,所有的平行平等關係,“信誠”是面對所有這些關係的道德準則。它是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政治的宗教的活動、商品交換活動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都應該具有的“契約意識”,這是民主法制社會的基礎。如果契約精神不存、社會誠信不彰,人權、民主、自由就沒有保障。工商貿易恪守誠信,買賣雙方都會降低交易成本,使貨、幣流通更加快捷便利。信和誠的組合能產生出什麼呢?產生了社會“契約觀念”,公共秩序的維持力量,人權平等民主自由的保障和維護力量,最後形成了親善友愛互助合作的力量,最終體現為“和氣”。
“你信我誠,公道公平,和氣生財,互利共贏。”
5、尊和敬是禮儀美德。
禮儀是尊敬的表達方式,尊敬是禮儀的內涵實質。尊敬是表達人們之間的友情和恩情的方式。在先輩和晚輩關係、師生關係、師徒關係、也包括上下級關係、知遇提攜搭救之恩情關係的表達方式中,“師尊徒敬”、“長尊幼敬”、“上尊下敬”、“施尊受敬”的美德,是最質樸、最正規、最真誠、最深厚的感情禮儀形式。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產生深厚的感情、恩情。老師“知為人師,行為人范”,言傳身教,誨人不倦。學生以師為鏡,耳濡目染,學而不厭,努力上進,去實現理想。尊和敬的組合會產生什麼呢?
“師尊徒敬,校園風正,教學相長,傳承文明。”
6、慈和孝是宗族親屬關係中的美德。
慈和孝的涵義是表達父母親人與兒女後生們之間的感情、心情、親情、恩情關係的方式方法,這是人間關係中最親密、最基礎、最自然、最淳樸的親情關係。慈和孝是人間善性的起點,社會文明的開端,教育人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社會的關鍵。
慈和孝的組合能產生什麼呢?能產生至親至愛的血緣感情和養育恩情。產生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和不計代價的犧牲精神。
“母慈子孝,兒女有教,走上正路,老有所靠。”
第 三 節 道德十二經的哲學意義-- 存在著三層關係。
1、相生關係
在上表中,“正”為靈魂、為元首、為統帥。它賦予“義、仁忠、智勇、信誠、尊敬、慈孝”都具有了“正氣”性質,正的屬性。也就是由”正”給它們定了性。它們都是正道的不同表現。正氣之人,執政則仁,謀事則智,言行則信,為師則尊,為長則慈。仗義之人,為臣則忠,做事則勇,待人以誠,為徒則敬,為子則孝。這十二字經內容不同,但是都不離“正道.”。
2.主從關係,
上面陽位上的六經,處在領導者、統御者、指揮者、支配者的地位上。是首長的品格。下面陰位上的六經,是處在服從者、執行者、受命者的地位上,是下級、部屬的品格。中層幹部,上有領導,下有部屬,應當兼而有之。再說人的才能是發展的,職位是變動的,都應全面提高,以待工作召喚。在任何一個組織機構中,上級持正,下級守義,是和諧安定的本源,共圖大業的基礎。
3.制約關係
正和義的制約關係:
正和義各有其內涵特性,二者又都受“道”這個更本質的共性所規定,即正和義的本質是道。正之所以為正,是因為得道,失道則為不正。義之所以為義,是因為得道,失道則為不義。正和義都是道在不同社會地位的表現形式。所以,上正則下義,上不正則下不義。對失道的不正者不義才是堅守大義。
正能夠庇護義,也能懲治不義。比如懲治罪犯,懲治叛亂,懲治腐敗。這叫上級匡正下級。
正可以聯正,結成正義联盟。比如反法西斯聯合國組織,世界反恐聯盟等等。
正可以攻伐不正,這叫有道伐無道,比如蘇聯的衛國戰爭和攻打柏林,蘇軍出兵中國的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
由“正”加“文”延伸到政治的“政”,說明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定義了政治就是主持正義的文化和國策.。認識到政治是以文治為上,以文治以武備才能長治久安。
義能扶“正”,支持“正”,保衛“正”,也能反對、打擊、推翻、消滅“不正”。 當上司效忠國家和人民的時候,下級服從上司是職責,監督和匡正上司是責任、權利和義務,這是建設文明社會的先決條件。當蔣介石還奉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時候,共產黨全力支持國民黨和蔣介石並參加了北伐戰爭,陳賡還曾經救過蔣介石的命,當他背判三民主義革命以後,共產黨人被迫拿起武器,領導人民反抗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最終把他推翻。這就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之道理。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新朝代的建立,都是由大批忠義之士和人民民眾的浴血奮戰打下江山,起義領袖一旦當上皇帝就往往開始忘本變質,背離人民。經過一代或幾代,皇室就又變成人民的公敵,農民又舉起義旗把它推翻。史書上稱之為替天行道,為民除害。
墨子所倡導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大正大義。
仁和忠的制約關係:
仁和忠也是一對陰陽感情關係,仁為上,為陽。忠為下,為陰。忠臣是忠於江山社稷和人民,而不是僅忠於皇帝一人,忠臣不會忠於無道昏君。所以,上仁則下忠,上不仁則下不忠;對不仁者不忠,才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大忠。英國的“光榮革命”是處理君臣仁忠關係最好的範例。
智和勇的制約關係:
智和勇是一對素質、能力、心術之陰陽關係,是思維和行動的關係。智為先,為上,勇為後,為下,將有智謀,兵乃勇敢。將少智謀,士卒怯戰。所以,上智則下勇,上不智則下不勇。在中國的現代戰爭中,毛澤東領導的軍隊和蔣介石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信和誠的制約關係:
信和誠也是一對心性、品質之陰陽關係,信為先,為陽,誠為後,為陰。前者守信,後者心誠,前者不守信,後者就得防備。所以,人不守信,不會換來誠心。想叫別人心誠,自己必須守信。所以,上信則下誠,上不信則下不誠;
尊和敬的制約關係:
尊和敬是一對感情中的陰陽關係,尊為先,為上,敬為後,為下。自己先有尊嚴,才會感生出他人的敬意,沒有尊嚴就不生敬意。所以,上尊則下敬,上不尊則下不敬;
慈和孝的制約關係:
慈和孝是一對家族倫理感情中的陰陽關係,慈為先,為上,孝為後,為下。 有慈才有孝,慈不顯孝不生 。所以,上慈則下孝,上不慈則下不孝。
* * * *
上面這六對關係,都是以人之間的感情作媒介,感情的產生和表達有主有次,有先有後,山上叫得好,山下才應得好。但是必須明白,這種主次上下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歷史條件和客觀條件而互相轉化,互相易位,這就是歷史辯證法。所以,這六對陰陽12字法則所建立的倫理規範就是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人間正道。歷史上王權的更迭,社會矛盾的衝突和變革,都能從這裡找到發生的根本原因。
第四 節 “道德十二經”的社會意義
“道德十二經”的用途,是改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什麼?人具有兩重本性,又加主觀意識的能動性。第一是動物本性,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私性、野蠻性、惡劣性;第二是社會本性,它包含環境特性和歷史文化特性,是往後獲得的公益、友愛、善良的品性;第三是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它產生欲望和智慧的無限可能性。一個人若是動物本性占主導,就有自私野蠻惡劣的品性。若再加持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就會使惡性無限擴大,就會變成惡魔。若是社會本性占主導,就是利國利民的善良好人。若再加持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就會使善性無限擴大,就可成為大德大才的高人。人的動物本性和社會本性何者占主導,就決定了人生觀的類型,決定了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也就決定了前途和命運。
“道德十二經”建立起一套世界上無比優越的倫理道德標準,成為指導人們辨別是非、好壞、正邪、善惡的一個標尺,一面鏡子。也給每一個人指明了一生成長、修行、發展的正確道路,所以它就是人間正道。人沿著這條正道走,才能擺脫動物的本性,上升到社會的本性、文明的本性。人人都會知羞恥、知榮辱,顧忌社會輿論,互相勉勵,人心向善,社會清平。“道德十二經”對治國安邦的有力作用,可概言如下:
慈孝是創建和諧家庭的綱領;尊敬是創建和諧校園的綱領;
信誠是創建和諧社會的綱領;智勇是創建和諧軍隊的綱領;
仁忠是創建和諧政體的綱領,正義是創建和諧世界的綱領。
第五節 “道德十二經”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道德十二經全面繼承了中華民族9千年傳統文明之精華。
又推陳出新,創立了“科學平等民主自由”社會形態的人文道德規範。
這一道德規範,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是民族團結和睦的基因,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紐帶,是華夏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意識和精神訴求,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符號。
炎黃子孫,不論走到天涯海角,不論經過多少代,只要見到這十二個字,就會心潮湧動,熱血奔流,受到認祖歸宗的感召力量。它是啟示華人熱愛祖國的鮮艷旗幟。是消除民族分裂,打擊台獨、藏獨、維獨陰謀分子和國際列強操縱叛亂的最強大持久的精神武器。
第六節 “道德十二經”與“三綱五常”的本質區別
如果用現代標準來看待“三綱五常”,即便能看出問題來,也是不公正的苛求古人。
如果用古老的陰陽法則來評判“三綱五常”,就應該是通情達理的。陰陽法則是宇宙的真理,它產生於9千年前的伏羲時代,用它衡量“三綱五常”,就發現了兩大漏洞:
第一,“三綱”是片面的、單向的、絕對化的,偏執一端,不符合情理,脫離了陰陽平衡法則,也背離了孔孟的中庸之道;
第二,“五常”殘缺不全,字單孤立,含義抽象,構不成系統完整的人間倫理體系,不符合邏輯。正是這兩大漏洞,使得“三綱五常”先天不足,不可避免的帶上了劣根性。卻被皇帝一代一代的沿襲,學者們一輩一輩的傳承,延續了兩千多年,竟沒有人提出質疑,更沒有人出來更正,使其謬種流傳,誤導子孫。使後人養成了愛“走極端”的思維習慣,思想和做事不是“極左”就是“極右”,給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大業帶來嚴重的損失,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再從政治立場來看,“三綱五常”是出於專制王權的主觀意願,只替統治者說話,把王權無限的擴大,使民權無限的縮小,封閉了民智,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然導致落後挨打,也必然導致官逼民反。導致了一次次的農民起義。
道德十二經留用了“仁義智信”這四個字,又另外增加了八個字,並且對每個字都做了重新定義,再按陰陽法則配對,組合成了十二字矩陣,全面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平等權利。它就同時具備了兩種社會職能,既實現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又能開發民智,廣開言路,保證社會進步與發展。
“五四”運動以後直到文化大革命,反封建反儒學的政治文化運動連續不斷,又多是持全盤否定的觀點,沒有甄別清楚錯的是什麼對的是什麼,對的錯的一堆拋棄了。中國的國學寶庫,燦爛的民族文化,遭到嚴重摧殘,造成了文化的混亂,文化混亂引起國民的思想混亂,思想混亂又引起精神信仰的混亂。而國民精神信仰的混亂和信仰危機,才帶來了五花八門的社會弊病,官員腐敗、色情泛濫,社會犯罪猖獗。由於文化混亂引起的惡果,也必須從文化開始進行根治。我們該回過頭來,總結一下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克服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的極端做法,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地對待傳統文化,才能去偽存真,推陳出新,繼往開來。
第七節 道德十二經的民本意義
文化會決定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形態。文化是上層建築的靈魂。而文化的核心是道德規範,而道德規範的根基在民族歷史的優良傳統。文革破壞了舊的道德規範和優良傳統,新的倫理道德一直沒有建立,優良傳統沒有恢復, 道德十二經就是探討恢復民族優良傳統和倫理道德的一個範式。與以往任何倫理道德相比,道德十二經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
一個是它的民本性,公然申明道德十二經是為維護勞動人民的民主權利服務的;這一條就限制了那些背離人民的投機政客和壞人,不能盜用道德十二經來欺騙人民。
而過去的“三綱五常”,好人利用,壞人也利用,越是壞人,就越愛利用“三綱五常”來欺世盜名,愚弄百姓。
另一個是陰陽平等制約性,它以簡單的形式表達了人權平等的社會關係,使人們很容易掌握道德十二經的正確方法去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也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平等與差別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強調人權平等,又承認人的自然差別。
人的自然差別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既互相矛盾,又相反相成。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互利合作的平等關係。平等下面有差別,差別上面有平等,人的自然差別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這正是“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客觀依據。也是正確處理平等與差別這對矛盾的合理方法。
只強調人人平等,否定人的能力、責任心和貢獻的差別,這是產生絕對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思想根源。而絕對平均主義從表面上看似公平,實質上是不公平。不能幹的人貢獻少,付出得也少。能幹的人貢獻多,付出得也多。給二者分配一樣多的報酬,其結果是少乾的賺了便宜,心安理得。多乾的吃了虧,心裡不平,兩者都沒有了積極性。扼殺了社會生產勞動的自發積極性和驅動力,阻礙社會進步.。
不承認人權平等,只承認和維護地位差別和崗位差別,這是產生特權階層、專製作風的思想根源.。在改革開放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主流思想掩蓋下,又形成了走向另一極端的嚴重傾向,有權者人為地製造和擴大差別,薪酬分配不公, 就會激化社會矛盾,也阻礙社會進步。這一嚴重的錯誤傾向的持續和發展,會從根本上改變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的性質,走向人民的對立面。
上述的“民本性”和“平等性”是兩個根本性原則,堅持第一個原則,就是持正,就合於人間正道,就能順應歷史潮流,保持其進步性。堅持第二個原則,就是守衡,就合於人間情理,就能自動消解人間矛盾,平衡各種社會關係,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第八節 道德十二經的變革功能與改良功能
道德十二經是社會關係的辯證邏輯,它透徹地揭示了人間倫理道德產生的根源及其相互關係。每一對道德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互相轉化,互為因果的關係。而不再是“三綱五常”那一套孤立的、單極的、片面的、絕對的、固定不變的、僵化的專制性的倫理道德。道德十二經展現出一幅活生生的社會歷史辯證法。它把社會安定和諧的牧歌和社會變革的風雷都寓於其中。它本身既包含著平衡穩定的社會秩序,也同時包含著民主、自由、變革和進步。即符合社會發展,也符合人之常情。成為一門真正的社會科學,成為人間自動調整社會關係的價值準則,社會循著它的規則運動,就會自動有序的向著科學、平等、民主、自由的文明方向發展,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它通過概念對象的相互配合與相互制約作用,使特權意識和專製作風從哲學和邏輯上給徹底根除了,使它失去了存在的任何理論基礎。反過來,它給人權平等證實了理論上和邏輯上的合理性,這就是“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若再加上經濟利益分配合理公道,這就提供了使社會矛盾自生自解的內在動力,提供了使生產關係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自動適應調節,實現動態平衡穩定的的內在方法。用不斷的溫和的改良代替狂風暴雨式的階級鬥爭,以消除社會的劇烈震盪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讓中國社會走出以前那種低水平重複的運動怪圈兒,走上穩步發展的螺旋上升道路。這些就是道德十二經所具有的功能和將要發揮的作用。
政治是以文治為上,文治就是王道,就是以道立國,以德安民,齊之以法。道、德、法三要素是政治的真諦,缺一不可。人們有道有德才能自覺自愿地遵紀守法。而當今社會弊病的根源在哪裡?就在有道、有法,缺少“倫理道德”這箇中間環節。這就好比是建築大樓,有了鋼筋、磚石,缺少水泥一樣。沒有“道德”做基礎的“法制”,是先天不足,不健全的,秦王朝的結局就是最好的案例。
道德十二經,恰好是填補這箇中間環節上的空缺。
“道德十二經”是天然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普及“道德十二經”教育,能夠喚醒國民認識自身,返本歸根,知道自尊,懂得感恩,熱愛自己的祖國,煥發奉公奉獻的精神,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提高綜合國力,達到上下同道同德,萬眾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