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許多中老年人都喜歡用練氣功的方式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而道家十二段錦的修煉是他們的首選,道家養生也是以鍊氣化神來達以復歸於自然。道家十二段錦是由十二節動作組合而成的健身運動的方法,據資料查證始於明代,但是那時候還只有八段,叫做“八段錦導引法”,當時並沒有十二段。之後又被改名為“八段錦法”,但是裡面的內容卻與之前的有很大的不同,由於動作全部是依靠坐著來完成,因此又稱為“坐式八段錦”。到了清代,學者徐文弼將“八段錦”的幾個動作進行拆分,變為十二段,因此改名為“十二段錦”,並且對每個動作進行注釋說明。清代鹹豐年間,道家氣功愛好者將道家“十二段錦”進行部分的刪減。到了現代內容便基本定型。道家十二段錦的修煉,必須按照十二段錦原本就有的順序進行,不能進行跳躍式的,這樣就沒有辦法達到研究者所研究出來的目的,也就無法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里的十二段順序進行有規律的練習,就能通過十二段錦來調息凝神,培養真氣,貫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大腦皮層保護性的抑制力量,從而使身體內部的固有潛能得以挖掘,發揮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治療,自我重建等一系列自我療能,達到防病治病、美容健體、延年益壽的良好效果。技巧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節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於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於左,是取推氣入於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入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盪,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瘓虜;深則傷於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采精華法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於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閒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於成。其所以采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於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於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咽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於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準前法,於戌亥時,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功效
修煉時必須輕輕的閉著雙眼,盤腿而坐,在外人看來就像是在打坐。輕閉雙眼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看到眼前的事物擾亂了自己修煉的心志,使得自己難以靜下心來進行修煉。如果輕閉雙眼後仍有雜亂的思緒阻撓自己的修煉,則可以露出一線之光,達到排除雜念心無所想的境界。但是如果可以最好是可以完全的閉緊雙眼。而盤坐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自然盤、單盤和雙盤,而選擇盤坐的方式可以根據自己修煉的實際情況。剛剛開始練的時候可以採取自然盤,等到有功力的時候就可以換成單盤或者是雙盤。根據專家推薦還是以單盤為主,用右腳跟抵精門進行練習。盤坐好後,可以將大拇指輕扣於四指中,兩手握成拳狀(此道家謂之握固),分別置於雙膝上,靜靜地盤膝而坐。握固的目的,一方面使掌心勞宮穴,氣之出入不至疏泄;另一方面可使手太陰肺經與心經相接通,使心肺二髒得到較好地鍛鍊,此道家秘術,不傳六耳矣。盤坐時以床上為佳,不但柔軟舒適,而且使雜氣不易侵入人體,使海底常處溫暖之中。盤坐入靜後,依然的將雙手放在膝蓋的位置上,張開口,使上下牙齒分開後再閉口咬合,並且發出聲響,重複三十六次後將牙齒重新咬合,使兩手張開手指相互交叉,抱住後頸,並用掌心向將頸壓下,使頭部被壓向胸部,然後再返回原來位置,如此連續做九次。這樣不但對不但對頭昏、頭痛、眼痛、肩背痛、頸椎病有效;而且對傷風感冒、中風不語、肝氣怒發、突然耳聾都有一定的療效。
接著將手掌仍按在雙耳上,並相互交叉,當右手拉下時左手上推;左手拉下時便以右手上推。如此反覆磨擦雙耳計九次。擦耳完畢後,用掌心緊抱雙耳,將兩手之大拇指相對,貼壓於腦後左右兩側的風池穴上,然後再將雙手的中指貼於玉枕穴上,再將雙手的食指疊於中指之上,隨後用食指有節奏均勻地彈擊後腦二十四次,則耳內有“咚、咚”的響聲,故古人稱之為鳴天鼓。這種方法還可以消除心理障礙,使人清醒冷靜,精神愉快。
將輕握的雙拳置於兩膝之上,將全身放鬆,背部自然挺直,低頭,兩肩不動,先將頭臉由前向右、向後,再向左、向前緩緩鏇轉一周。吸氣時,向前低頭;呼氣時,向後仰頭,一呼一吸轉一圈,向右轉動三圈後,頭部回復至原狀,並目視正前方;然後,緊接著低頭向左轉動三圈。轉動時,頭部向左右要有一種頂天的意念;鏇轉的幅度要純任自然,速度完全受呼吸節律的支配,有頭暈目眩者不要閉目。
方法
歌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搖天柱。赤龍攪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頓。
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
口訣十二段,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塵。
分解
第一段: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方法:盤腿坐在蒲團或大方凳或床上,輕閉兩眼,舌舔上齶,摒除心中雜念,調息(輕細無聲)10分鐘。坐姿要求身體正直(脊樑挺直,腰不可軟),身不可向後倚靠。
註:握固,氣功修煉中,手的一種姿態。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節,四指齊收於手心。靜思:是靜思息慮,神不外馳。第二段: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方法:上下牙齒相叩作響三十六次,有固齒的功能。“崑崙”即指頭部,以兩手十指相叉,抱住後腦(此時兩手掌心緊掩耳門)。呼吸9次,氣息微微不使有聲(與叩齒同時做)。
第三段: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方法:上式畢,呼吸9次。放下所叉之手,兩手掌掩在兩耳處,食指疊於中指之上隨即用力滑下,彈在後腦上,狀如擊鼓(此即氣功術語之“鳴天鼓”),左右指同時彈擊24次。
第四段:微擺搖天柱。
方法:低頭扭頸向左右側視,肩也隨之左右搖擺,各24次。
註:天柱就是後頸,頸椎統稱“天柱骨”。
第五段: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攪動,使生津液,然後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聲。
註:神水——津液,赤龍——舌。
第六段: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方法:吸氣一口,停閉不呼出,兩手互搓至發熱,急分開摩擦背後“精門”,一面摩擦一面呼氣,反覆練36次,做完後收手握固。
註:精門即後腰兩邊軟處——腎腧。第七段: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方法:吸氣後閉氣,用意念引此氣向下行至神闕,覺神闕穴發熱後,則將氣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
註:神闕穴即肚臍,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片,一個區域。以意引導,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學者若是氣不會行,可用手指點在臍下,以加強條件反射,練習既久,氣自會下行。
第八段:左右轆轤轉。
方法:彎曲兩臂,先以左手連肩圓(用搖轆轤狀)36次,然後再以右手也依法行之。
第九段: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方法:兩腳自然前伸,兩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時要用力,好似向上托舉重物一般,托後緩緩放下,收於額前,連續上托9次。
第十段:低頭攀足頓。
方法:兩手向前伸,握住雙足,用力扳,扳時身體向前傾,頭向下低,12次,做完後仍收腿盤膝而坐,收手握固。此式抻筋拔骨,壯腰健腎。
第十一段: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方法:舌抵上齶,閉目靜坐,待津液滿口時,再鼓漱三十六次,作六次咽下。前次一度(即第五段),此次兩度,所以說:“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
第十二段: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口訣十二段。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塵。
方法:意念臍下丹田似有一團熱氣,初練此功時,臍下熱感不明顯,一般練功百日後,就會有明顯的感覺,這時真的產生了熱氣團,並非只是意念,將此熱氣引導下行,衝過會陰穴,過尾閭,沿後背上升腰間命門穴,再升至脊背、後腦(玉枕穴)、頭頂心(百會穴),然後順著兩太陽穴、經耳根前、面頰、降至喉頭、心窩(膻中),再下行至神闕,歸於下丹田。
存想此一團熱氣如發火燒身,行至何處,熱至何處,一吸一呼,可存想熱氣從身前到身後,上升頭頂,再沿任脈降下,完成一個循環。這最後一式初練時,每次5-10分鐘,隨著功夫的逐步加深,時間自然會延長,能坐多久就坐多長,實在坐不住了,就收功,緩緩睜開雙眼,下坐,再散步幾分鐘就全部練完了。